谈中职学校“电类”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问题与策略
2018-09-15何飞燕李锦祺
何飞燕 李锦祺
摘 要 专业设置重复、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强,是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的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的对接,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对应该的策略。
关键词 “电类”专业 企业岗位需求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专业设置重复、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强,是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的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的对接。
1中职学校电类专业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动态对接存在的问题
(1)规格上不对接。由于部分地方仍然存在着“普高热”现象,致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入学分数过低,致使部分毕业生整体素质下降。从近几年新生的招生成绩看,中考成绩超过400分的不到5%,大部分学生的入学成绩总分为200-300分,有約20%新生入学分在200分以下,其中跟专业有关的数学和物理等成绩更是偏低。一些用人单位普遍反映部分毕业生由于文化理论知识不足、电类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较少,所以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如:看不懂电路图、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见电子仪器等。
(2)数量上不对接,供需不平衡,企业所需多,学校供少,主要原因: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比较落后。虽然大多数学校对毕业生在毕业前开展了就业指导工作,但一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居高不下,怕吃苦,眼高手低,适应能力较差。他们把工资待遇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去正确选择职业。
(3)质量不对接。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存大较多问题,表现突出的有部分教师的技能水平不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差,技能水平偏低,主动学习意识差,创新意识不高,每年的技能竞赛成绩仅处于全市中等二流水平,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过高,很多学生不愿到对口企业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技术类和管理类岗位就业。
2对策与建议
2.1拓宽与行业、企业、社会合作办学的途径
成立中职学校专业办学指导委员会,人员结构2/3为行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包括技术的、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以大企业为主,兼顾不同性质的企业,尤其是外资、合资企业的相关人员;指委会作为学校与社会联结的纽带,可以帮助中职学校明确办学思路、合理设置专业,建立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及确认评价学生的质量标准,拓展中职学校与行业企业社会合作的各种途径。
2.2成立专业建设的教学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建设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有条件的可分为校内的(侧重学历教育)、校外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兼顾)两类,校外的可以是依附在行业协会或行业培训中心指导下的独立机构。人员配置参照办学指导委员会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确定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等方面中的主导作用。只有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才能为学校柔性教学计划的制定提出依据。
2.3建设职业性的技术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3.1发挥职业性技术课程的效能
当前,中职、高职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全不同,但学科课程在内容体系上是相似的,只不过是教学简化层次和水平有区别。事实证明,系统化的学科课程与学生将从事的职业实践行动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在分工明确、任务单一的岗位,学科课程构建的职业能力,其缺陷还不一定很明显,而当企业的管理模式改变、生产方式变化,对岗位的要求(人的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系统化的学科课程就不可能再维持下去。要加快开发职业性的技术课程和课程模块。
2.3.2构建以行动导向为主的系列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依据典型的工作过程,创设学习情景或任务,依照完整的行动模式,完成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的教学过程。在行动导向法中,培养单一技能要用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法,形成综合能力要用综合能力培养法,培养职业能力要用现代工作岗位培养法。将传授职业行为规范、安全与文明生产要领和职业能力的获得紧密结合起来,将独立学习、小组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2.3.3打造专业学习的实践环境
实验实训设施有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设施,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另一类是训练性实训设施,用于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训练,即单项专业能力实训、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岗位模拟实训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经营管理设施,要依托企业,建设仿真度较高的实践环境,来保障职业技术课程的实施。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机电类专业的一个特点是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格外突出,“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也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可采用委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充电”提高动手、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也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传授实践技能,使工程师、技术人员双向流动,以便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办学模式进一步完善。
(2)可以从学校现有的资源出发,实行教师“包班”排课模式,提高教师实操能力。首先体现教师系统掌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能力和“一专多能”有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让老师也参与实操教学,利用课程内容充实自己,提高实操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也带动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
(3)选派尽可能多的老师参加省培、国培,更是要落实专业教师每两年到企业进行不少于2个月的跟班锻炼的制度,使专业教师有更高的技艺,不能仅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老师也要努力成为本专业的行家里手,成为在本专业有发言权、话语权的专家。鼓励教师参与各行各业的专业技能大赛,通过反复练获取经验,这样教起学生来更有说服力。
2.5加强校企合作,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培养实用型人才
(1)成立由职业院校、职能部门、行业企业等联合组成的职教协会,通过职教协会的桥梁作用,引导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各校每个骨干专业都应与当地规模以上企业(对口企业)建立深度融全的合作关系。如开展高水平的“专班培养”、“师徒学制”、“工学基地”等技能型人才职业化培养模式。
(3)转变观念,树立开放型办学思路。
(4)建立以校内实训中心为基地、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多功能实训中心,既是学生技能培训、教师科研及生产加工的基地,也是一个向社会开放,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地。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短缺的,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就要靠职业学校的培养。学校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和解决企业的人才需求紧缺问题。学校要针对企业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培养方案,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支撑,明确专业领域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领域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要体现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以使学生毕业时确实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建武.示范后时期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与改革构想之浅见——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