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条件下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的研究
2018-09-15黄泳勤
摘 要: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但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甚至有很多小学生是留守儿童,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父母见一面,对于这些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会觉得自己亏欠了孩子,因此养成了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好吃懒做,不懂礼貌等的不良行为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寄宿制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教学的过程中,多与小学生交流,从而帮助小学生渡过心理适应期,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教学;行为习惯;寄宿制;研究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较小,生活阅历也比较浅薄,对教师和家长有着强烈的依赖,但是寄宿制学校使得他们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独自面临陌生的校园环境和生活,虽说教师会对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照顾,但教师无法做到对每个小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自然会有一些小学生感觉到孤单、无助等。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和途径,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规范小学生的行为习惯。
一、 幫助学生养成生活自理的行为习惯
现阶段,很多小学生都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自理能力较差,例如有的小学生从来都没有自己叠过被子,也没有亲手洗过衣服等,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住宿生活。
首先教师不要给小学生太大的压力,尤其是刚刚住宿的学生,教师可放宽对他们宿舍卫生的要求,即学生只要保证宿舍卫生整洁即可,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原来离开父母自己也可以做好很多事情,当然他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其次小学生的自尊心较强,看到别人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强的话,会产生羡慕、嫉妒等的心理,这样教师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理行为的时候,就应该对小学生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当然还要学会观察小学生的神情和动作等,去体会他们的内心想法,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生活技能的提升。最后是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去到小学生的宿舍,亲自指点他们叠被子、洗衣服、收拾书桌等,给予小学生母爱般的疼爱,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营造良好的氛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帮助学生养成合理理财的行为习惯
由于是寄宿制学校,家长每个月都会为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生活费,但是很多小学生在刚刚拿到生活费的时候,花钱很随意,只要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会购买。可等到月底,剩下的钱就不多了,甚至只能吃方便面。而有的学生则正好相反,在刚拿到生活费时,很节俭,等到月底发现还有余钱,就会大吃大喝,肆意挥霍。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帮助小学生养成合理理财的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保障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首先教师应该召开以理财为主题的班会,在召开班会时,教师可先鼓励小学生讨论应该如何使用生活费呢?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呢?在小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就可使他们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理财计划。例如有的小学生除了吃饭,还要买书、买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样教师就可帮助他将自己的生活费分成三部分,并对每部分做详细的安排,小学生在花钱的时候会更有数。此外教师还应该做好家访工作,了解小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以合理安排小学生的生活费数额。对于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教师可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扶贫工作,从而保证小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当然对于家庭比较富裕的小学生,教师也应该与家长协商,限制小学生的生活费数额,防止他们铺张浪费,形成攀比的心理等。
三、 帮助学生养成合理分配时间的行为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课业负担较小,业余时间很多,那么应该如何合理利用时间呢?由于他们本身缺乏管理时间的技巧,这样教师就应该重视寄宿制学校学生对时间的分配,从而提高他们的办事效率,使小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小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毕竟现阶段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这样教师在帮助他们安排时间时,就应该把学习放在第一位,使小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其次教师应该帮助小学生合理利用空余时间,寄宿制学校学生有很多空余时间,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这些空余时间的关注很少,学生一般是自主玩耍。而为了使小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教师就可组织画画、唱歌、散步等各种活动,并使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的内容,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最后是教师合理安排小学生的睡眠时间,由于一个宿舍住了好几名小学生,他们会在晚上的时候闲聊,影响正常的休息。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的会偷偷带手机,在晚上的时候躲避教师的检查,偷偷玩游戏,这会影响到他们白天的精神状态。因此教师应帮助小学生合理调整生物钟,告诉他们只有早睡早起,才有助于身体健康和良好的学习状态。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寄宿制学校的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自己的父母,选择了集体生活,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对该部分学生多一些照顾,并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采取反复抓、抓反复的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然除了帮助小学生形成生活自理、合理理财和分配时间的良好行为习惯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小学生勤俭节约、诚实可信等良好品质的养成,从而使小学生更加优秀,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靳红梅.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学周刊,2016(32):14-15.
[2]杨建艳,智银利.农村初中寄宿生行为习惯的养成[J].教学与管理,2014(15):109-111.
作者简介:
黄泳勤,一级教师,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