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适老型社会的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2018-09-14关启朋赵慕齐段翔宇王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6期

关启朋 赵慕齐 段翔宇 王蕊

摘 要:文章针对中国老年人进行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的研究,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康复景观对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影响,阐明康复景观环境对老年人具有益智、康健、消除心理疾病等作用,是提供社交方式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的必要性。最后从景观设施、道路铺装、植物配置、景观小品等景观设计元素方面提出利用通用设计和园艺疗法等手段进行康复景观环境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康复景观;通用设计;园艺疗法

[基金项目:2017年辽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2026153。]

一、引言

目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根据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针对该现象,我国积极提出应对措施,2017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了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等八大重点任务[1],为此国内积极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可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质量和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让老年生活充满活力。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适老化”公共环境这一概念,即要在室外空间和建筑、交通、健康与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适老性”公共环境不仅能为老年人独立自主生活提供极大便利,也对增进老年人社会参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而建设一个良好的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公共环境空间并不是以设计者或决策者个人的主观意识为主,往往要取决于被使用者的喜好和需求。基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等特征是进行良好环境设计的关键。

二、研究区域

选择辽宁省大连市为研究区域,该选择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大连作为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舒适,风景宜人,是大部分人选择养老的城市,是适合养老的代表性城市;(2)便于研究。研究者长期居于大连,对大连城市有一定的了解,能够多方深入实地,资料收集比较便利。

三、研究方法

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与面谈形式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大连地区的养老机构和大连地区居住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等特征,以及环境设计对老年人的影响因素。

本次调研在选择调研模块区域方面是根据当前国内养老模式分为养老机构和在家养老两种形态,于2017年9月至2018年3月对大连养老机构和居住小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对调研地点进行踏勘和分析。调研选择模板中养老机构是根据组织保障、基础设施、供养服务和内部管理等分成低、中、高三类别,分别调研了低端养老机构2所,中端养老机构2所,高端养老机构2所;对于居住小区的调研选择模块是根据居住区建成时间、基础设施、物业管理、小区定位等分成老旧小区、新型普通小区与高端别墅区三类别。分别调研老旧小区3所,新小区3所,高端别墅区2所。总共调研模块14所,对调研地发放发放问卷270份,有效回收263份,回收率达97.5%。

四、结果分析

(一)受访人员的基本属性

在60-80岁年龄的受访人员中,居住在养老机构的主要以75岁以上老人为主,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居多,多为身体机能较差、生病、不能自理人员或鳏寡老人;60-70岁之间的老人主要以在家养老为主,并且大多身体健康。这说明了中国目前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和生活状态。

(二)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年龄的差异性体现出了老人生活时间的长短,年龄越大,邻里之间越熟悉。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产生孤独感,进而更加思念自己的家人,尤其是子女,联系频率也随之增长,由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疾病也随之而来,在医疗上的花费也逐渐增多,经济压力增大,焦虑感也逐渐增加,让老人不能适应吵闹的环境,喜欢安静、独处,心理焦虑,容易出现多种负面情绪。

(三)老人生理特征及其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器官在不同年龄段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老化。当年龄在65-75岁之间,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运动功能、内分泌系统以及记忆力方面的功能都不同程度上地开始衰弱, 随之带来行动缓慢、灵活度下降、嗅觉和味觉的衰退、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影响。当年龄达到85岁以上,人的身体机能开始严重衰退,运动功能基本衰退,意识出现不清楚的状况,生活自理成为困难。此外,老人對生活环境也有着特殊的需求。例如:一是需要充足的光线。老年人的眼角膜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厚,对色彩的感应和分辨能力会下降, 需要充足的日照来刺激眼角膜,减缓角膜老化。二是需要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和无障碍设施。老人骨质脆弱、行动不便等这些共性问题常导致老人在室外空间活动时容易受伤。三是需要标识性明显及色彩对比强烈。老人脑细胞的减少造成反应迟缓,记忆力减弱。

(四)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及需求

老年人退休后,一部分老人是帮子女带孩子,另一部分老人有大量的空闲时间需要社交活动来充实,以此来缓解孤独,保持身心健康,满足交往需求。具体来说,老人的社交需求主要分为三种:(1)抱团需求。这种行为需求往往需要老人参与某些活动中,领域感较强同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2)私密需求。有些老人喜欢独处或小范围的交流,喜欢在隐秘、安静的空间领域。(3)运动需求。老年人基本只在社区附近活动,由于腿脚的不方便,选择跳舞唱歌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五、设计策略

基于以上调研发现,在进行场地设计时,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等特征,康复型景观设计对老年人具有益智、康健、消除心理疾病等作用。所谓的康复景观是指能够通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使用者身心健康获益的外部空间景观[3]。景观设计元素的组合创造多种空间环境则是为老年人提供社交方式的有效途径,所以在设计中要着重考虑通用设计和园艺疗法在设计中的运用。

通用设计是指对于产品的设计和环境的考虑是尽最大可能面向所有的使用者的一种创造设计活动。 在进行地形选择时要考虑场地的安全性,随着老年人的各项机能下降,其行动减缓,且活动范围幅度变小,这就需要选址的场地平坦,减少地形的障碍,保障视线的开阔。如果基于地块限制出现起伏地形,需要设置台阶和坡道,台阶及园路要设置扶手和防滑地面及可使用轮椅的安全便道。道路系统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确保老人出行的安全;园步道采用蜿蜒环形路线,既增加行走中的趣味性,又可以避免回头路过分消耗老人的体能;同时为了方便老人雨天出行,必要时增加风雨连廊。

而在植物设计中加入“园艺疗法”手法,可以刺激感官。植物的颜色、形状对视觉,气味对嗅觉,可食用植物对味觉,植物的花、茎、叶的质感对触觉都有刺激作用。再在社区内种植适宜的草木,老人于其中散步,可使老人心态安静。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整地、挖坑、搬运花木在消耗体力、打发闲暇时间的同时,还可抑制冲动,可以为老年人带来幸福健康的晚年生活。

景观小品作为景观的点缀和补充,在设计中应从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来满足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利用小品打造出欢乐和谐的氛围。随着老人的中枢神经和认知功能的退化,注重强调导行标识,增加景观的可识别性,引导老人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从容自在。

六、结语

当前对老年人的研究很多,本文的研究是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等特征入手,通过实际调研,分析总结提出康复型景观设计研究对老年人的影响,该研究可为打造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建设提供参考策略,同时可鼓励老年人增加户外环境的使用率,从而促进健康。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Z].2017-02-28.

[2]李宏.老人·家[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3]雷艳华,金荷仙,王剑艳.康复花园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园林,2011,27(4):31-36

作者单位:

大连民族大学建筑学院

通讯作者:王蕊,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