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道学生问题的变式探究

2018-09-14高红涛

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圆心中点变式

作为教师,对学生经常提出的问题,我们很乐意给他们解惑.回答完学生问题后,是不是就完事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这样,对于教师而言,虽然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若不能深入去思考的话,就可能错失了一次教学相长,揭示问题本质的机会;对于学生而言,虽然问题解决了,若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有可能下次遇到同类型题仍然不会.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问题这一资源,通过对学生问题的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进而根据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领悟思想方法,真正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下面是一位学生的问题,笔者对此题进行了变式探究,供大家参考.

问题 如图1,⊙O的半径是6,点A是圆上一定点,B是OA的中点,E是圆上一动点,以BE为边构造正方形BEFG(B、E、F、G四点按照逆时针方向排列),当点E在⊙O上运动一周时,求点F运动轨迹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解析 如图2,过点O作OC⊥OA,交⊙O于C,取OC的中点I,连接OE,BF,BI,IF;

因为四边形BEFG是正方形,所以∠EBF=45°,BFBE=2.因为△BOI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I=45°,BIBO=2,所以BIBO=BFBE.因为∠EBF-∠F=∠I-∠F,所以∠EBO=∠FBI,所以△BIF∽△BOE,所以BFBE=IFOE=2,所以IF=2OE=62,所以点F的运动轨迹是以I为圆心、IF为半径的圆,所以点F运动轨迹围成的图形面积为72π.

回答完学生的问题后,自己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继续探究此问题,发现点G的运动轨迹也是圆,此时我感觉这其中可能隐含着什么奥秘.因此,笔者对此问题作出了如下的探究.1 通過改变结论中点F的位置,探究点的运动轨迹是否类似

变式1 原问题其他条件不变,将结论改为“求G的运动轨迹长.”

解析:如图3,过点O作OC⊥OA,交⊙O于C,以OB为边构造正方形BODI,连接OE,IG;

因为四边形BEFG正方形,所以∠EBG=90°,BE=BG.因为四边形BOID是正方形,所以∠OBI=90°,BO=BI.

因为∠EBG-∠OBG=∠OBI-∠OBG,所以∠EOB=∠IBG,所以△BOE≌△BIG,所以IG=OE=6,所以点F的运动轨迹是以I为圆心、IG为半径的圆,所以点F运动轨迹长为12π.

探究1完成后,继而反问自己,正方形顶点G的轨迹如此,那其中心H是否也一样?

变式2 其他条件不变,将结论改为设为“求正方形BEFG中心H的运动轨迹长”.

解析 如图4,在变式1的基础上,连接BD,取BD中点I,连接OE,BH,IH.

易证BEBH=2,BOBI=2,所以BEBH=BOBI,又易证∠EBO=∠HBI,所以△BIH∽△BOE,所以BEBH=OEIH=2,

所以IH=22OE=32.因为点H的运动轨迹是以I为圆心、IH为半径的圆,所以点H运动轨迹的长是62π.

完成变式1、2后,发现通过改变结论中点F的位置,点的运动轨迹完全类似.而题目条件里“点B是OA的中点”,点B位置有些特殊,不由想到如果改变点B的位置,点F的运动轨迹是否发生变化?2 通过改变条件中点B点位置,探究点的运动轨迹是否依旧

变式3 若点B是线段OA的三等分点(B靠近O),其他条件不变,求点F运动的路径长.

解析 如图5,过点O作OC⊥OA,交⊙O于C,在OC上取一点I,使得OI=13OC.连接OE,BF,IF,BI;

易证BFBE=2,BIBO=2,所以BFBE=BIBO,又易证∠EBO=∠FBI,所以△BIF∽△BOE.所以BFBE=IFOE=2,IF=2OE=62.所以点F的运动轨迹是以I为圆心、IF为半径的圆,所以点F运动轨迹的长是122π.

变式3完成后,我又想了想,当点B是平面内任意一点,这时的结论和方法是否有所改变呢?

变式4 若点B在AO延长线任意一点上,且AB=γOA,其他条件不变,求点F运动的路径长.

解析 如图6,过点O作IO⊥AB于O,且IO=OB,连接OE,BF,IF,BI.易证BFBE=2,BIBO=2;

所以BFBE=BIBO,又易证∠EBO=∠FBI,所以△BIF∽△BOE,所以BFBE=IFOE=2,IF=2OE=62.因为点F的运动轨迹是以I为圆心,IF为半径的圆,所以点F运动轨迹的长是122π.

完成变式3、4后,我们可以惊喜的发现,点F运动轨迹长与γ的大小无关,也就是点B的位置对结论的结果没有影响,那会不会是正方形BEFG的形状特殊的原因呢?3 通过改变正方形BEFG的形状,探究点的运动轨迹长是否变化

变式5 将题目中以“BE为边构造正方形BEFG”改为“BE为边构造等边△BEF”,其他条件不变,求点F运动的路径长.

解析 如图7,以OB为边构造等边△BOI,连接OE,IB,IF.易证BE=BF,BO=BI,∠EBO=∠FBI,△BOE≌△BIE,从而IF=OE=6,所以点F的运动轨迹是以I为圆心,IF为半径的圆,所以点F运动轨迹的长是122π.

完成变式5后,发现方法跟变式1很类似,是不是等边三角形太特殊了呢?如果是矩形,会有改变吗?

变式6 将以“BE为边构造正方形BEFG”改为“BE为边构造矩形BEFG,且BG=2BE”,其他条件不变,求点F运动的路径长.

解析 如图8,在⊙O上取一点I,过I作IO⊥AO于O,连接OE,BI,IF,BF;易证BFBE=5,BIBO=5,所以BFBE=BIBO,又易证∠EBO=∠FBI,所以△BIF∽△BOE.所以BFBE=IFOE=5,IF=5OE=65.因为点F的运动轨迹是以I为圆心,IF为半径的圆.所以点F运动轨迹围长是125π.

从变式5、6可以看出,此时形状的改变,解答方式上与原题及变式没有大多改变,点F的轨迹是圆也没有改变,那么,原题和变式题的解题方法和本质又是什么呢?4 问题的本质揭示

4.1 抽丝剥茧,图中寻找本质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解题方法的本质,我从原题和变式的图形中,去掉了原题和变式中的圆和一些线段,留下如下图9—12.从图9—12中我们惊喜的发现:图9是两个正方形旋转后构成的相似三角形,图10、图12是两个直角三角三角形的旋转构成的相似三角形,图11是两个等边构成的旋转全等三角形!此时,本质出现了,原来都是通过旋转图形得到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解题方法:已知△BOE,OE=r,BFBE=n,∠EBF=α,将△BOE绕B点旋转α度,且滿足BIBO=n,从而

△BIF∽△BOE,IF=nOE=nr,所以点F远动轨迹长是以I为圆心,nr长为半径的圆周长.

4.2 寻根觅源,本质的升华

从原题到变式,我们发现主动点E的轨迹是圆,被动点F的轨迹也是圆,我们已经从图9—12中归纳了这类解题方法,那么,我们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呢?能否证明呢?

如图13,点A,C为定点,AC=d,点B在以A为圆心,定长r为半径的圆上,直线BC外有一点D满足

∠BCD=α且BC=nCD,则点D的运动轨迹是圆.

证明 将线段AC绕点C旋转α得到CE,并且AC=nCE,从而ACCE=BCCD=n,∠ACB=∠ECD,所以

△ABC∽△EDC,故E是定点,ABED=n,ED=rn为定长.所以点D在以点C为圆心,rn为半径的圆上运动.

通过变式、证明可以看出,关键在于找到定线段,主动点,被动点与旋转角,方法是将定线段绕着定点同向旋转α度,构成两个旋转后的相似三角形,且它们的相似比为n.5 反思与感悟

一方面,对数学问题变式探究,体现了数学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与深刻性,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延伸、解题的拓展,是对知识方法的进一步理解与深化.因此,对一道问题进行变式探究训练,可借此机会告诉学生这类题如何思考和解决,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发散,也是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经常对学生进行问题的变式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解答同类问题的应变能力.

另一方面,解题不在多而在于深,肤浅的去解决许多问题,有可能会“好求多而不求甚解”.认真研究一个问题,从原问题中挖掘新问题,总结其本质和根源,以后遇到同类或者近似的问题就会从容面对,从而达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作者简介 高红涛(1983—),男,湖北红安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连续多年担任初三教学工作,已发表论文10余篇.

猜你喜欢

圆心中点变式
例谈圆锥曲线中的中点和对称问题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以圆周上一点为圆心作圆的图的性质及应用
中点的联想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准PR控制的三电平逆变器及中点平衡策略
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光伏逆变器
四种方法确定圆心和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