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人群如何“脱单”
2018-09-14钱敏
钱敏
近年来,单身人群越来越多,据称已高达2亿。如此多的“落单者”都是单身主义者吗?如若不是,那“脱单”如何进行?
离婚率高企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龄未婚青年人数持续走高,30到39岁的单身人数众多,男性达1195.9万人,女性达582万人。同时,30岁及以上女性人口中有2.47%未婚,而十年前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这一数据仅为0.92%。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适婚年龄人群“落单”了。而根据国家民政部统计,全国独居人口从1990年的6%上升到2013年的14.6%,单身人口已突破2亿。
来自民政部印发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也提供了佐证。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1224.7万对,比上年下降6.3%;同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84.1万对,比上年增长5.6%,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314.9万对,法院办理离婚69.3万对。离婚数和结婚数这一增一减之间,“落单”的人群越来越多。
单独从离婚指标看,趋势不可谓不惊人。粗离婚率指一定时期内,离婚次数(或离婚的人口对数)与总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千分比表示。数据显示,从2002年起,中国的粗离婚率一路高企。2002年中国粗离婚率为0.90‰,2003年达到1.05‰,到2010年已突破2‰。2015年,粗离婚率更是达到2.8‰,为2002年的3倍以上。
统计离婚率还有一种方法,即一定时期内,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之比。中国婚姻家庭工作联合会曾发布《中国人婚姻家庭安全报告》,报告指出:从1979年到2012年,全国当年离婚对数与结婚对数之比已从4.7%上升至23.4%,其中,北京、天津、广州等一线大城市接近或超过30%。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558万对,比上年同期下降7.5%;而依法办理离婚登记185.6万对,比上年同期上升10.3%。粗略一算,是33.3%的离婚率。而排名第一的北京,离婚率竟高达39%,基本可以理解为,每10对已婚者中就有4对离婚了。
离婚数飙升的同时,结婚数却持续走低。民政部近期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全国结婚人数为301.7万对,同比下降5.7%,其中上海、浙江、天津等经济发达地区结婚率普遍较低。与5年前同期结婚人数的高位428.2万对相比,已陡然下降29.54%。
有“脱单”意愿
单身人口越来越多,直接结果就是新生人口减少。《2017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去年一年我国总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相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孩出生数量呈现大幅下滑,新生人口中接近1000万非一孩,一孩的数量仅为724万,相比2016年锐减超过三分之一。新生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继而引发大家对于未来的担心——老了以后,谁来养我们?当然,这都是后话。眼下要紧的,是2亿单身人群如何“脱单”。首先,他们有“脱单”的意愿吗?
知名婚恋交友网站世纪佳缘财报显示,截至2011年9月30日,世纪佳缘注册用户数超越5000万大关,而到2015年底,用户注册数已超过1.6亿。从2013年开始,世纪佳缘着重发展线下红娘店,据CEO吴琳光介绍,2015年度一对一红娘服务的净收入为2.615亿元,占总净收入的36.6%。2011年海外上市首年,世纪佳缘净收入为人民币3.3亿元,而短短4年后,其年度净收入即已突破7亿元,实现翻番。2016年5月14日,国内两大婚恋交友平台世纪佳缘和百合网完成合并交易。
世纪佳缘首页显示,已经有接近1450万人找到幸福了。同时,会员数量也不再是2015年底的1.6亿,而是接近单身数量的1.9亿。而另一知名婚恋交友平台珍爱网的会员数量同样庞大,“截至2016年10月,珍爱网会员注册量已经突破1亿”。网络交友的火爆足以证明,为数众多的单身群体“脱单”的意愿还是真实存在的。
有着“脱单”意愿,可为什么还单着呢?婚姻的意义何在?美国神学家提摩太·凯勒在《婚姻的意义》一书中提到,许多单身青年低估了美满婚姻的前景。事实上,调查研究显示,自称“婚姻非常幸福”的已婚者比例非常高,达到61%—62%,并且多年来这一比例并未下降。同时,纵向研究表明,那些不幸福的婚姻,如果不离婚,有三分之二会在5年内变得幸福。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已婚者的身体和精神更健康;第二,婚姻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减震装置”,可以帮助已婚者度过失望、病患和其他困难,以更快恢复平衡;第三,所谓的“婚姻社会规范”使夫妻彼此监督和自我约束水平高于朋友和其他家庭关系。“没有什么比婚姻更利于品格成熟。”
而反观国内,很多人对美好的爱情满怀憧憬,对婚姻却谈虎色变。婚姻和爱情,在他们眼里俨然两层皮。所以,别看婚恋交友网上会员注册火爆,可真正修成正果的毕竟少之又少。由此,传统熟人社会的自然结识、介绍之外,相亲角在一些大城市悄然兴起。
无奈的相亲角
公园的相亲角里,单身青年的父辈们彼此交换着信息,为子女们物色相亲对象。从呱呱坠地那一刻,他们就开始为孩子操心,如今,这些孩子们大多已过了而立之年,他们仍在为他/她的婚事操心。
一个周五的上午,记者来到天坛公园东门附近七星石畔的相亲角,这是一片洒满绿荫的小树林。树林里和旁边的步道上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目测有好几百人,年龄集中在六十岁上下。他们有的自带小板凳坐下,有的就势坐在路边的栏杆上,还有的干脆站着,面前摆着一张A4大小的纸,上边写有孩子的基本条件、手机号码和对相亲对象的要求。有些比较内向的家长则提个袋子来回转悠,遇到条件相符的则停下来问问、聊聊,有意向了再拿出袋子里事先准备好的材料给对方看。
这些A4纸面前家长模样的人未必是孩子的父母,经打听,他们有的是孩子的叔伯姨娘,有的是家长的朋友。当然,也有谎称的可能。记者就亲历了这么一幕,一位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正在给北大毕业的优秀女儿相亲,A4纸上穿博士服的正是自己女儿,但当一位衣着普通、看起来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长询问时,他坚称自己不是孩子家长,不了解情况,几番询问之下,干脆闭口不谈,一走了之。
还有一些A4纸成排在地上孤零零地躺着,边上没有家长看守。但当你驻足观看时,不远处总会投来殷切焦灼的目光。总体而言,这些相亲者中大龄者居多,多为80后、70后,偶有90后。而从性别看,女性明显居多。记者随机数了连成一排的15张,发现其中女性11张,男性4张。
60岁的薛大伯偶尔会来这里给自己34岁的儿子相亲,他说天坛公园是自己的福地,年轻时第一次和孩子妈约会就在这里。据薛大伯讲,相亲者中男孩非常少,几乎每次来他都会被好些大妈围着。他说来这里相亲的条件呈两极分化,有的特别好,有的又太过差强人意。采访当天,薛大伯的儿子三次被女方家长否了,一个嫌学历不般配,女方是研究生,男方只是大专;一个嫌收入不匹配,女方在金融行业工资高,男方是服务员工资低;一个嫌长期做服务员没有出息。一路跟隨下来,记者不由得为薛大伯捏了把汗,好在他却很乐观,认为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没有缘分也不强求,难能可贵的是,他似乎并没有因此而迁怒于儿子的“不争”。
此前,本以为这种直奔主题、经家人把关的相亲会更靠谱,成功率会更高,没想到事实并非如此。交谈中,多位家长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这种相亲方式不一定好于网络,因为从拿到信息到给孩子,再到孩子去联系、见面等等,有很多中间环节,那种陌生感和突兀感很难消除。而年届退休的他们之所以来这里,更多是出于一种无奈,是情急之下没有办法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