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
2018-09-14陈芝英
陈芝英
脑卒中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每年由于脑卒中而引发死亡的患者人数约为100万,而存活的患者约75%伴有功能性残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并伴有认知、感觉和语言功能的障碍,因此,通过有效手段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康复训练结合中医药的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改善下肢痉挛[3];但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的治疗中少见报告。本文探讨穴位按摩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16年 1月至2017年6月在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1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4]。入选标准:(1)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首次发病,单侧病灶;(2)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意识障碍;(3)年龄< 70 岁;(4)具有一定的依从性,愿意配合研究。排除:(1)伴有其他脏器的严重病变;(2)恶性肿瘤;(3)有颅脑损伤或其他精神系统疾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训练,包括:(1)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2)机体张力异常的治疗;(3)躯干屈曲、旋转及侧弯等坐位站立位的躯干训练;(4)肢体运动训练和负重训练;(5)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主要针对患者患侧进行训练,60min/次,3次/周,治疗8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和姿势控制训练。(1)穴位按摩:患者取平卧位,注意肢体保暖,根据上下肢病变部位选择不同的穴位。①上肢偏瘫患者以迎香、地仓、肩髂、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及阳池等为主;②下肢偏瘫患者以伏兔、委中、太冲、环跳、足三里、血海、光明及三阴交等为主。按摩手法以点按揉、拿捏为主,每穴按揉约2 min,力度由浅入深,以患者出现酸麻胀痛为度,30min/次,5 次/周,持续 8 周。(2)姿势控制训练。①四肢-躯干的姿势控制训练:在患者正前方放置1个Bobath球,嘱患者将双手或患手放在球面上部,根据治疗师的口令移动球体,保持其正确的躯干姿势;或取合适的站立位,根据治疗师指定的方向嘱患者用下肢踢治疗球,治疗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治疗过程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②核心肌群运动训练:卧位:对患者的核心肌群进行桥式训练、翻身训练和仰卧起坐训练;坐位和站位:对患者进行负重训练,并进行核心肌群的姿势控制及其与下肢的关联性运动训练,可主动的牵引四肢的外旋、伸展等,诱导带有活动性的负重。③步行训练: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步行训练,1位治疗师帮助其进行下肢摆动,另1位治疗师帮助其髋关节的伸展和骨盆的旋转等,最终达到患者在减重步行训练系统的帮助下独立完成步行训练。60min/次,3次/周,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1.3.1 疗效判断 采用Brunnstrom评分表进行评测[5],评测部位包括四肢和肩部。该评分系统分为6级,为1~6级,分别记1~6分,得分越高代表肢体运动功能接近正常水平。
1.3.2 肢体肌力检测[6]于治疗前后对两组肌力进行评定,肌力分为6个等级,0~5级,分别记1~6分,分别代表了肌力的恢复状态:(1)肌力完全消失;(2)肌肉轻微收缩;(3)完成关节活动,不能对抗地心引力;(4)肌肉能对抗地心引力,不能对抗阻力;(5)能对抗部分阻力;(6)正常肌力。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3 神经运动功能检测 采用 FMA运动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定[7],总分为100分(上肢和下肢的评分分别为66分和34分),总评分<50分代表有严重运动障碍。
1.3.4 生活质量评分 于治疗前后采用针对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8]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测,包括体能、语言、上肢功能、运动、家庭活动、自理能力、社会活动、工作能力等共49个项目,每项的分值1~5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上肢和下肢 Brunnstro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和下肢 Brunnstro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2.2 两组肌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肌力评分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神经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和下肢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的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4。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4周后,观察组SS-QO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8后,两组SS-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 讨论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评分表比较 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肌力的比较 分
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并伴有严重的活动受限以及疼痛,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脑卒中康复的重点为帮助患者最大程度的改善肌力,恢复肢体的运动功能。中医认为脑卒中是由于脏腑、肢体关系的失调所致。穴位按摩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活血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利用患者经络循环系统及气血运行方向,以专业的手法按摩相关穴位,借助经络的关联和和传导,疏通气血,扶助正气,达到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9]。有学者指出,通过经络按摩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10]。姿势控制以运动控制为基础,给患者设定任务,以目标为导向,对患者的视觉、听觉和感觉进行多方面的训练,改善患者肢体神经肌肉的反应,增加运动中肢体的控制能力,消除偏瘫患者的肌张力异常,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常规康复训练作为一种简单的重复训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训练的效果不佳。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0.05);另外,肌力评分、FMA评分及SS-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这可能是穴位按摩刺激,调节了患者的气血,疏通经络,导致神经通路的活化,引发未受损的神经元参与神经功能的重塑,加强神经信号的传导,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11]。通过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可有效的协助患者完成肌肉收缩和关节的活动,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并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送了感觉神经冲动信号,兴奋运动神经元,构建了中枢系统对瘫痪肢体的反应应答,有效的促进了患者控制四肢肌肉靶向性的运动功能。
表4 两组治疗前后FMA评分的比较 分
表5 两组SS-QOL评分的比较 分
综上所述,穴位按摩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的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结合中医疏通经络,活化神经通路传导之功效,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