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改扩建

2018-09-14

中国公路 2018年16期
关键词:隧道公路景观

昆磨高速公路小勐养至磨憨段改扩建工程指挥部 杨建成

绿色公路是在公路建设“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理念上提出来的建设理念,2016年7月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从统筹资源利用、加强生态保护、强化建养并重、实施创新驱动和完善标准规范等方面提出了绿色公路建设的重点任务,为绿色公路建设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依据和路线雏形。

从实践层面看,近年来国家在绿色公路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程试点示范工作,如四川川主寺至九寨沟生态公路、云南思茅至小勐养景观公路、内蒙古鄂尔多斯风景道等,制定了绿色公路建设必要的方案。这些绿色公路建设已经取得实际进展,在生态保护、污染控制、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实践措施已初见效果。从研究进展看,绿色公路、生态公路、景观公路、旅游公路、风景道等相关的理念探讨和规划设计均已有较多学术成果,绿色公路建设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

整体而言,在新的背景下绿色公路包含了更丰富的含义,但是建设内容、应用技术、建设标准和推进政策等均未形成完善体系,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尚没有在更大范围内达成共识,依旧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企业的积极配合。

绿色公路建设要求

绿色公路建设应按照系统论和周期成本思想,统筹公路建设品质、资源利用、能源耗用、污染排放、生态影响和运行效率之间的关系,统筹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以最少的资源占用、最小的能源耗用、最低的污染排放、最轻的环境影响,获得最优的建设品质和最高的运行效率,实现外部刚性约束与公路内在供给之间最大限度均衡。

新时期绿色公路的建设,注重的是建设理念的转变,强调的不是公路建设产生的破坏该如何去修复,而是如何从规划设计阶段开始实现公路工程的“零破坏、零污染、零排放”建设和最大程度的人性化服务。公路建设不能生硬地置于自然环境中,应注重无痕化设计,让公路如同羽毛般轻柔地置于大地景观中。

公路改扩建工程特点

——“以新带老”任务重——

改扩建工程中,主要路段施工时需采用占用硬路肩、临时占道、半幅封闭等施工方式,工程保通任务重大,工程改扩建“以新带老”任务艰巨。

——生态保护挑战大——

如何最大程度保住原有道路绿化植物、防治边坡水土流失、减少施工平台与便道占地,成为改扩建工程中生态保护的新挑战。同时,原有道路存在或遗留的生态保护问题,也需在改扩建工程中一并解决。

——污染防治工作多——

改扩建工程中,旧有道路的声屏障、污水处理设施、隧道通风设施等环保设施可能面临设备老化及节能效果差等问题。在机动车怠速过程中产生的尾气污染、噪音污染、垃圾丢弃等,也会严重影响道路环境。

——资源可循环利用多——

公路改扩建工程往往面临大量的旧有道路资源处理问题,除了原有道路、桥隧和沿线站点可改造再利用,还有大量的旧有沥青路面、挡土墙、护栏等交通材料与设施,均可再次利用于新建路段。

——旅游服务功能不足——

早期公路虽有在沿线绿地通过景观小品展示沿线地域文化,但缺乏对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产业融合,缺乏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未能充分考虑自驾游车辆的服务需求。

小磨高速改扩建工程总体建设要点

——建设理念——

生态引领

坚持“最小的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原则,怀着崇尚自然、敬畏自然之心,体现在公路全生命周期对生态的保护。

小磨高速公路勐宽段

低碳集约

坚持“循环利用就是最大的节约”原则,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和废物产生量,推进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

智慧创新

重点针对公路建设运营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开展技术攻关。通过创新驱动引领绿色技术,有效解决既有桥涵隧道利用、路桥过渡段处置、热带雨林地区强风化岩质边坡和交通安全等问题。

景观和谐

公路与沿线环境融为一体,是绿色公路建设最直接的外在体现,需统筹交通、生态和风景旅游等多个维度。此外,还要根据工程特点凸显沿线民族特色,展示地域文化。

服务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提升通道旅游服务品质。绿色公路最终目标是,提高人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开发必要的监测和交通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出行提供支撑。

安全顺畅

公路改扩建是为了满足更大的车流量,但在施工过程中又会对交通产生一定影响。在兼顾生态、经济的同时,应尽量改善平纵指标,加强交通组织管理和设计,确保施工期间道路的安全通畅。

——实施内容——

资源集约

既有设施再利用。小磨高速公路全线长167公里,其中143公里是在既有二级公路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的,而剩余24公里路段也被全部纳入地方路网,既有道路得到了100%再利用。另有10余处房建、116处旧桥涵和26处原有隧道被改造再利用。为使道路沿用幅尽量维持现状,设计时还特意加宽了中央分隔带。

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在施工时尽可能减少土地开挖,全线45个桥梁预制场,大部分设置在挖方路基上,小部分设置在既有二级公路弃土场上。在完成土建施工后平整弃土场,用作后续路面施工的拌和站、绿化临时苗圃用地。此外,通过先修桥梁再修隧道的合理施工时序安排,减少修筑施工便道,也做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变废为宝。施工人员按照“三级筛选”原则,将沿线所有隧道弃渣中的优质碎石用于隧道衬砌混凝土骨料,次级碎石用于路基加强层,剩余残渣用于路堤填筑。同时,施工时还将原有道路的波形护栏和立柱等交安机电设施拆除后,统一收集到管理处,统筹再利用。

生态保护

生态选线。结合公路平纵线形指标限制等因素,选线时从生态角度出发,推荐方案共缩短公路里程686米,减少占地19.91万平方米,减少砍伐森林19.7万平方米,减少跨河次数5次,减少对周围影响人数205人次,并避让大学校区1处,远离生态保护区4处,有效降低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小磨高速公路东洋隧道口景观设计效果图

动植物保护采取架桥、隧道代替路基、恢复隧道上方天然林、建设降噪防护林等方式,给野生亚洲象预留通道,减少公路建设及后期运营对动物的惊扰。同时,通过种植芭蕉、粽叶芦和竹林等大象喜食作物,以及设置人工硝塘和铁丝网等,诱导大象进入通道。

小磨沿线约有古树10株,主要采用线路避让、调整坡比、开挖线外移、修建种植池、建混凝土挡墙等措施积极保护。项目还提倡以生态方法处理沿线植被,采用不同植物分类处理方式,移栽珍稀植物、避让保护原有天然林、移栽回植有价值的植物。

边坡生态修复。以绿色生态适用技术为基础,主要采用椰丝毯、废旧竹片、废旧模板、麻生片等新型生态材料,探索边坡修复的绿色方案,为打造良好路侧景观提供了支撑。

绿色“零开挖”建设。隧道建设遵循“零开挖”理念,以南木窝河隧道为例,隧道入口通过变更设计,将原设计进深30米的洞门,改为“零开挖”方案,虽然增加了100多万元建设成本,但通过变更却极大地保护了山体植被,符合绿色理念。

污染防控

桥面径流收集与处理。通过建设桥面径流污染和应急处理系统,对小磨高速公路跨越敏感水体大型桥梁水污染进行综合防治,主要涉及罗梭江、南腊河、勐远河等水域。

长大隧道智能通风控污。针对小磨高速公路连续长隧道污染空气窜流问题,工程广泛采用前馈式智能模糊通风控制系统,能够预测将来交通量及交通组成,做到有多少车送多少风,有效控制隧道内空气污染。

沿线站点污水零排放。小磨高速公路全线共设计5对服务区、10处匝道收费站、1处主线收费站,每一个站点均单独设计污水处理系统,做到雨污分流和中水循环利用,污水零排放。

景观和谐

景观无痕化处理。在道路工程设施与生态环境的交融界线集中运用生态修复技术,在景观的设计上进行无痕化处理,化伤为景、修复成景、造景遮瑕,达到全面的环境融入无痕化目标。

景观主题分段。全线划分为4个景观段,构成“绿海、傣乡、梦幻、口岸”四大特色景观主题段落。各段因地制宜开展设计,充分借景,减少人工造景,仅在隧道洞口、互通区、服务区等重要道路节点上,适当点缀景观小品,突显景洪和勐腊地方人文特色。

旧有景观协调。通过“透、漏、借、对、框、障”等设计手法,延续原有路段品质较高的景观风貌,调整遮挡原有不良景观,营造环境协调、景观融合的绿化效果。

旅游融合

文化与产业挖掘。结合路域“绿、傣、茶、水、边”等特征,开展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开发。通过路地联合开发路域及辐射区域的特色产业,实现小磨高速公路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

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全线主要通过在服务区或停车区、民族村寨等旅游节点开发娱乐健身、休闲消费等,满足各种旅游对服务设施和多元项目的需求;设置房车车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电子旅游地图等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倡导自助式、信息化、智慧型服务;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票务、消费等复合功能型服务区转型升级,建成雨林特色主题服务区。

——绿色成效——

小磨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通过绿色设计、绿色建造、绿色运营和全方位的绿色监管与宣传,建设过程中绿色成效较为显著:旧路全部利用,廊道集约效果明显;生态选线,成功避绕环境敏感点;永临高度结合,减少大面积用地;表土集中收集,复垦再利用;弃渣“三级筛选”变废为宝,大大节约工程成本;动植物精心保护,最大程度生态修复;环境多方监测,污水零排放;标准化建设与管理,省时省心省力;多角度宣传,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隧道公路景观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景观别墅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公路断想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