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代陶瓷器皿鸡冠壶特征分析

2018-09-14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卷云双孔鸡冠

李 楠

(锦州市博物馆,辽宁 锦州 121000)

1 鸡冠壶的命名

鸡冠壶为圆顶,有一突出尖峰,下有一孔,神似雄鸡鸡冠[1]。还有一种为平底、双孔、长方形,形似马镫,也被称为马镫壶,此外还因其样式被称为皮囊壶。从类型学角度分析,带有鸡冠式装饰物、单孔或双孔式的壶,可称为鸡冠壶;带提梁,矮身横梁式、扁身环梁式或圆身捏梁式的鸡冠壶,又称马镫壶。

2 鸡冠壶的由来

契丹是与辽两宋五代十国同期的部落势力,占据我国北部。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落并称帝。鸡冠壶的产生与契丹民族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游牧生活中,皮囊制品就可以满足契丹人民生活用水和牛羊乳储存的需求,且便于携带。契丹建国后,部分族民放弃了游牧,选择定居生活,并受汉人影响,开始制作陶器,他们结合皮囊的外形特征烧制了鸡冠壶。这种器皿美观、耐用,可长时间储水或奶制品,于是逐渐替代皮囊,融入契丹人民的生活。

3 鸡冠壶的质地和类别

一般认为鸡冠壶是陶质或瓷质,其实不然,还有其他3种质地的鸡冠壶,分别为树皮质、金银质、木质[2]。陶瓷质的鸡冠壶为发展主流;树皮质的鸡冠壶目前发现极少;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的窖藏中出土了金银质的鸡冠壶,是契丹贵族所使用的器皿;陈国驸马随葬品出土了木质鸡冠壶,但只剩半边,且有一孔。木质鸡冠壶的制作方式与陶瓷制、金银制的大不相同[3],一般是将两块硬木挖空,然后粘结,经过打光使外表光滑且富有色泽。

3.1 单孔式

早期单孔式鸡冠壶上宽下窄,由两张大皮页缝合,类似皮囊,壶身肥硕,上扁下圆。皮囊下加底,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壶边一侧留孔,为管状注水口。单孔鸡冠壶造型较原始,做工相对粗糙,基本无花纹等装饰,适用于游牧生活,表明辽代早期的契丹还未有成形的陶瓷手工业。

3.2 双孔式

目前我国已发现、可考据的双孔式鸡冠壶有9件。双孔式鸡冠壶由单孔式鸡冠壶发展而来,肥硕的壶形渐渐变得上下等宽,成黄金比例。壶身上薄下厚,双孔位置等高,受力点平衡,外表更加美观,壶身的花纹由简到繁,如火焰纹、葡萄纹、卷云纹等[4]。河北丰宁五道沟门辽墓出土了两件残绿釉鸡冠壶,壶身修长,直立壶口,大多有盖,表明此时契丹人民生活趋于稳定,经济文化等迅速发展。

3.3 提梁式

提梁式鸡冠壶从留孔式鸡冠壶进化而来,随着契丹人民转为定居生活,慢慢摒弃了原有样式的鸡冠壶。根据提梁的款式分为平梁式和高粱式,皮囊的特征几乎消失。平梁式鸡冠壶的底部由凹形完全变为圈足,壶上的花纹、皮页等装饰逐渐消失。梁的样式包括折粱、环粱、绳粱。义县清河门出土了两件白釉平梁式鸡冠壶,造型一胖一瘦,流与梁等高,由两大页缝制而成,挖得较浅,做工粗糙。高粱式鸡冠壶据形状分为束颈类和圆腹类。乌拉哈达墓出土的两件绿釉鸡冠壶,流稍长,高提梁,圈足腰身微鼓,无花纹等装饰,属圆腹l类。束颈类鸡冠壶的流较梁偏低,腰身下垂,瓶颈束口。

4 鸡冠壶的使用功能

鸡冠壶是契丹人的生活用具,是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工业艺术品。鸡冠壶随着辽的灭亡走向没落,并未被沿用与流传。其一是因鸡冠壶仅作为生活用器,具有局限性;其二是鸡冠壶带有鲜明的辽代契丹民族特色。鸡冠壶的设计源自皮囊制品,是契丹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民族文化艺术的体现。

从鸡冠壶的外形与结构可知,单孔式与双孔式鸡冠壶均为携带方便而设计。单孔壶到双孔壶是形式上的进化,其形状趋于长方型,更加结实耐用。而提梁式鸡冠壶的出现表明契丹人生活趋于稳定,生产力提高,经济文化得到发展。还有一种独特的鸡冠壶,口小、瓶身较小、肚圆,不便于生活使用,推断其为冥器,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鸡冠壶在辽代瓷器中的重要地位。

5 鸡冠壶装饰技法

鸡冠壶的装饰主要有雕、刮、镂空、印、视贴等。据视觉效果、思想文化表达、使用方法进行选择,可只用一种技法,也可选择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技法,使视觉上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给以人美的享受。

(1)雕花,立刀与坡刀交替使用,并采用其它装饰技法。立刀勾出结构和轮廓,坡刀填充和渲染,使壶面花纹立体生动,丰富视觉效果。

(2)印贴技法的应用更加便捷,与雕花相比更加工业化,是直接将印有花纹的模印贴在器皿上。常见的花纹有团龙、折菊、双叶牡丹,这种装饰更生动立体,较为常见。

(3)划花,用较尖锐的工具在器皿上画出细浅的线条图案,刮在器皿的流、梁、孔鼻处。如卷云纹、花草纹、皮条纹、动物纹、人像纹,均运用此类技巧,线条流畅,飘逸灵动。划花技法有单双线之分,因双线庄重厚雅,更受欢迎。

6 装饰纹样

(1)花草纹种类繁多,包括折菊纹、卷草纹、牡丹纹,牡丹纹最为常见,可能因辽代人民较喜牡丹。牡丹纹又分单牡丹纹、双牡丹纹、折枝牡丹纹、折叶牡丹纹、连枝牡丹纹[5]。

(2)皮条纹,最具契丹民族文化特色的鸡冠壶装饰条纹,它展现了契丹人民在皮制工业的发展水平。皮条纹包括针脚纹、皮扣纹、穿带纹等。皮条纹是唯一一种仅限于鸡冠壶的装饰纹,表达了契丹人民对游牧生活的追念。

(3)人像纹一般采用贴塑的方式,有单人人像纹,也有双人人像纹,较常塑在凹鼻处。与之相对,瓶身一般纹有猴或马等,或搭配卷云纹、卷草纹等。长期的游牧生活是比较单调的,契丹人有饲猴的习俗,经过调教的猴可完成日常的简单工作,用于排解心中孤寂。

(4)动物纹有猴纹和龙纹,猴纹常见于单孔、双孔鸡冠壶凹鼻系绳处[6]。鸡冠壶龙纹与汉族龙纹类装饰物不大相同,常纹在提梁式鸡冠壶提梁或腹处[7]。

(5)自然纹有卷云纹、流云纹、火珠纹等,他们可搭配使用,火珠纹常伴有卷云纹,卷云纹的纹路与卷草纹的纹路类似,只在方向上有所不同。

(6)果实纹较为少见,辽宁省博物馆原藏有一件鸡冠壶,绘有3颗葡萄,果实圆润饱满。

7 釉色装饰

鸡冠壶硬朗大气,釉色大多沉稳豪迈。由于用土的差异,鸡冠壶的质地粗细有一定差别。挂釉技巧也不大相同:一种胚体成型后可直接挂釉,另一种胚体则需要施以一层化妆土,使其挂釉更加精致,外表更加美观。单色釉分为白色、黄色、绿色、褐色。褐色分为黑褐色、酱褐色;绿色分为豆绿色、草绿色和墨绿色。

(1)白色釉,由于鸡冠壶胚体分为陶胎和瓷胎,所以白色釉还分为白色玻璃釉和白色铅釉。白色玻璃釉多用于瓷胎,因其是高温釉,釉色不大统一,目前为止发现存在黄白、乳白、灰白多种颜色(图1)[8],大多典秀温雅。白色铅釉主要应用于陶胎,它是低温釉,与玻璃釉不同,只产生一种釉色,这种釉色十分讲究,庄重优雅。

(2)褐色釉应用少,但这种釉色不仅耐脏耐磨,而且富有光泽。根据挂釉时显色剂和胎质的不同,呈现的颜色有黑褐色、酱褐色、茶叶末色。褐色鸡冠壶初看线条粗犷,但正与鸡冠壶硬朗的线条相得益彰。

(3)黄色釉最为亮丽,较为常见,但黄色釉的鸡冠壶纯色较少,大多为棕黄色。

(4)绿色釉较为常见,用于装饰鸡冠壶胚体是较好的选择。不同地区出土的鸡冠壶颜色各异,如草绿、豆绿、墨绿。釉面匀净饱满,釉水晶莹透亮,古朴厚重之感油然而生(图2)。

(5)双色釉,应用较单色釉少,但釉色清新自然。常见的有黄釉绿彩、白釉黑彩、白釉褐彩、黄釉绿彩。色调自然,颜色相互融合,丰富了视觉效果。

(6)三色釉,数量极少,但却具代表性。据颜色和技法比较,推测延承了唐三彩的部分技巧方式。辽三彩广泛流传于华北、东北地区,数量少,风格特点十分突出,多为黄绿白釉三彩。

图1 辽白釉捏环梁鸡冠壶(来源:锦州市博物馆馆藏 )

图2 辽绿划卷草纹双孔鸡冠壶(来源:锦州市博物馆馆藏)

8 鸡冠壶的文化内涵

鸡冠壶是契丹人民对游牧生活的纪念。无论是皮条纹,还是猴身像,都是对过往的回忆,而果实纹、折菊纹、牡丹纹,以及挂釉的技法则是新生活的标志。鸡冠壶是记忆与现实的交融。契丹人民认为鸡冠壶是本民族文化的象征,体现了本民族的智慧,是本名族积极接受与追求新文化的标志。

9 结束语

一个民族或朝代的生活用具是分析其社会与时代文化的最佳标本之一,鸡冠壶造型典雅,风格简约,伴随着辽代“生随死殉”,演绎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故事,物态化地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辽代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凝聚了契丹民族文化的陶瓷器皿。

猜你喜欢

卷云双孔鸡冠
郭清明
基于CloudSat资料对中国低纬度陆地区域卷云物理特征的研究
某双孔箱涵结构受力及施工水平影响分析
箱涵埋深对双孔箱涵结构计算的影响分析
李忠厚
鸡冠的由来
建平博物馆藏辽代鸡冠壶
双子塔下鸡冠红
环路热管用双孔毛细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Warning signs of an approaching hurric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