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范处理对策
2018-09-14封玲
封 玲
(盘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 盘州 553537)
针刺属于锐器伤害的一种,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事故之一,如果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刺的过程中出现了针刺事故,可能会引发感染等症状,严重情况下还会感染乙肝和艾滋病等疾病,由此可见,护理人员需要采取防范处理对策来避免针刺事故。为此,本文选择了我院100名留床护理人员,分析了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范处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留床护理人员100名作为研究对象,男10名,女90名,年龄20~28岁,本科学历有40名,专科学历有60名,从事护理工作时间1~8年。
1.2 实验方法
1.2.1 发放调查问卷并统计结果
本文应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访问了护理人员过去1年内发生针刺伤情况,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般情况调查,包括护理人员的年龄、学历、工作时间、所属科室;另一部分是针刺情况调查,包括针刺发生时间、针刺发生位置、针刺发生原因、针刺后处理方式等。
1.2.2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第一、缺乏规范的、持续的防护教育。我国护理院校均未设置职业防护教育课程,再者,医院感染控制主要针对病人,对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关注甚少,护士的安全防护意识也没有随着人群中血源性疾病患病率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缺乏自我防护意识。缺乏自我防护意识主要体现在护理人员未重视静脉穿刺工作上,并将针刺归为到不可避免的职业事故中[1]。
第三、静脉穿刺患者不配合。静脉穿刺患者的不配合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事故的原因之一,例如,在静脉注射过程中,患者情绪可能会出现波动,身体可能会出现抖动,容易导致针头脱落。
第四、未能及时处理针头。部分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拔针后,会直接将针头插入到输液管中,此过程容易出现针刺事故,如果将针头和其他医疗废物共同处理,还可能会出现处理人员针刺事故。
第五、静脉穿刺能力不足。掌握静脉穿刺的方式和技巧之后,护理人员才能有效的避免针刺事故,但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部分护理人员并未按照规范流程进行[2]。
1.3 观察指标
本文选择的观察指标是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针刺伤概率。
2 结 果
本次实验中,护理人员针刺伤人数为7名,这说明护理人员7%被刺伤过,未上报率2%。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针刺伤概率调查表(n,%)
3 讨 论
针刺事故直接影响护理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尽管针刺事故不可能完全避免,但医院和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相应措施尽量避免。为此,医院管理者需要提高对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加强职业暴露管理工作,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应用相应防范处理对策,具体如下。
第一、进行规范化的职业安全防护教育。美国循证医学已证实施针刺伤的防护培训教育可明显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因此,应建立制度化培训,包括在校理论培训、实习前培训、上岗前培训等,帮助护士养成良好的防护意识和行为习惯;对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继续教育,弥补相关理论和技能欠缺,举办护士职业防护培训班、各种讲座等,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告知护士针刺伤后严重后果是感染HIV、HBV、HCV等传染病。
第二、护理人员需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对针刺事故防范的重视程度,在整理操作台时要佩戴手套,以免被针头划伤。如果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有一定的概率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或体液,需要佩戴手套[3]。
第三、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宣教,必要情况下要相互配合。在进行静脉穿刺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就穿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另患者了解穿刺操作。如果患者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出现了情绪和身体上的变动和失控,护理人员可以叫其他护理人员协助,通过第三方稳定患者情绪并固定患者身体,在避免出现针刺事故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第四、要按照规定处理针头。护理人员需要将应用过的注射器和输液器及时放入到耐刺其防渗漏的双层袋中。同时,应用过的针头复帽禁止指向他人,如果需要进行回套处理,要用单手操作,不能用受直接触碰针头。
第五、提高自身静脉穿刺的专业程度。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穿刺操作的掌握熟练程度,医院需要定期进行静脉穿刺及针头处理培训工作,确保护理人员按照相关规定来完成静脉穿刺和针头处理工作,避免针刺事故发生的同时,减少护理人员在静脉穿刺工作中的操作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