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时政微视频的制作初探
2018-09-13熊莺
熊莺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微视频——这种影视发展中的新的文化业态,影视行业中的一部分,同样也是艺术表达的一种体现——因其“短而精”、交互性强、多元传播等特点成为非常重要的傳播载体和方式。
时政新闻报道属于“硬新闻”,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因为以前时政新闻报道给人以“单调”“刻板”“生硬”的印象,使得时政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很低,从而传播率大打折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
在融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利用网友喜闻乐见的微视频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更好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应该成为网媒工作者思考的重点。
一、 微视频兴起的背后
2013年,“宽带中国”政策实施,我国互联网由此迅猛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全年新增网民407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5.8%,较2016年底提升2.6个百分点。特别需要提到的一组数据是: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较2016年底增加5734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2018 年网络提速降费再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让群众和企业切实受益,为数字中国建设加油助力。”
一方面是网民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网络的提速降费,网友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碎片化时间接收信息成为主流。微视频凭借声画影像的视听冲击以及点击观看门槛的越来越低,已经超过图文稿件,成为各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收割机”,成为新闻等各类型内容传播的主要手段。
二、 微视频的传播特点
2016年、2017年微视频飞速发展,更有人将2017年定义为“微视频元年”。这一说法中,微视频包括广告微视频、游戏微视频、互动微视频等形式,也含有微电影、微纪录片、搞笑视频等。不管是哪一类的微视频,都具有“短而精”、交互性强、多元传播等特点。
(一)“短而精”
现代人的生活日渐忙碌,与此同时,网友获取信息也越来越高度碎片化,利用等餐的间隙、等车坐车,甚至是乘坐电梯的时间都是网友获取信息的碎片时间,所以,网友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没有良好的环境来阅读深度的报道。要抓住网民有限的注意力,就必须“短而精”。与此同时,手机移动终端是微视频的一个重要的播放平台,手机观看的便捷性也是微视频得以迅速渗透到网友中的一个主要因素,微视频“短而精”的特点也因此发挥得淋漓尽致。[1]
一般的微视频时间都控制在3分钟到5分钟之内,最长不超过7分钟,节奏都相当紧凑、语言非常精炼,内容也非常丰富。“短而精”的微视频,不仅满足了人们轻松获取信息的要求,更是为了迎合网友快餐文化的信息获取。不再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网友随时随地可以观看微视频,形象直观了解相关信息。
(二)交互性强
网络之所以会吸引网友,其特点之一就是主体属性凸显,交互性强。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微视频天生也就具备了这样的特点。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微视频有画面、声音的绝对优势。电视虽然也有画面、声音的优势,但只是单一线性地进行传播,网友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这个过程中,网友对信息的理解和参与程度都是非常有限的,传播的效果自然也不会非常理想。
但是,在互联网这种强大的交互性特点下,网友会通过自发的转发,以及在转发过程中的评论和点赞,实现其社会交往、自我表现、身份情感认同等需求。
(三)多元传播
互联网时代是群体传播的时代,网民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主动的点击阅读并能够主动参与到整个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也就是说,信息一旦获得认可,会在“网友”这个庞大的群体中成“病毒式”传播。特别是在“刷屏”的效应下,会让传播更加迅速,也更加有效。
与此同时,传播的平台也是多样的,不再局限于电视等平台,微信、微博、QQ、论坛都是网友传播的媒介。甚至YouTube、Twitter和Facebook,都成为了网友传播的平台。[2]发布平台的多元,也为时政报道带来了更加广泛的受众。
三、 时政微视频的现状
时政微视频,是指利用微视频进行的时政新闻报道。在2016年之前,如何利用微视频这种网民乐于接受的传播形态服务好时政新闻的报道,我国的媒体还缺乏深入的探索和实践。2016年开始,时政微视频成为了重大时政活动宣传报道的“标配产品”,在各媒体、各端呈几何式迅速传播,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手段。
2016年11月,“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时政独家微视频《央视记录: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直观再现2016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15小时出席G20杭州峰会19场活动的快节奏的一天。这是央视首次将电视端未播出的时政画面精确投放移动端。
微视频推出后,迅速形成“现象级”传播,在“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上总阅读量超784万,点赞量是日常新闻的十余倍,微博话题“习近平的一天”占据微博社会类排行榜第二位。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网络主流媒体,共产党员网、学习小组等微信公众号,新浪、搜狐、今日头条等商业网站,均以头条置顶方式转发。
2017年5月25日,央视“三微一端”全媒体矩阵首发了独家制作的时政微视频《“一带一路”高峰时刻》,通过会议现场还原、领导人会晤同期声展示、字幕动画展现的方式结合微视频碎片化特点,浓缩成时长7分钟左右的时政类微视频,以《习近平和他们说了哪些“悄悄话”?》为题借力传播。
2018年全国两会前,以及全国两会期间,央视、人民日报、新华社均推出了高质量的原创时政微视频《习近平的海南情缘》《习近平两会说》《公仆之路》《共同命运》《奋斗》《窑洞里的读书人》《共产党宣言》等等。这些时政微视频发布之后,立即被各主流媒体争相转载,荣登各门户网站推送榜首,在全网内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度和好评。
随着这一个又一个经典时政微视频的推出,利用微视频进行时政报道迎来了新的热潮,各大媒体纷纷在微视频领域展开“角逐”,推动时政报道走向新的发展道路。
四、 时政微视频的制作
要将时政微视频做好,既能起到宣传主流意识的目的,又可以让群众满意,得到群众的主动关注,就必须与群众的喜怒哀乐连接起来,将人们生活的冷暖联系起来,制作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作品。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彩贵州网就策划推出了两个微视频栏目《两会长镜头》和《两会演播厅》。年度盛事如何利用可视化、新媒介扩宽贵州故事的叙事路径?“老酒”不能只换“新装”,还得有新料。
(一)平民化的视角
以往的時政新闻,常常表现为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一般是由对应级别的主流媒体撰写新闻通稿,电视画面也是只有一家拍摄,再由其他媒体转发推送。行文的撰写也是宣传式的、条块式的。这一方式,虽然保证了所传递信息的准确无误,但是,公式化、模式化、套路化严重,千篇一律的文稿和画面也会让受众反感,给人一种事不关己的感觉。信息“到达”受众,但是受众的“知晓率”并不高,对相关内容了解得并不深刻,从而降低受众继续关注、或者再次关注的可能。[3]
而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点下,要求时政新闻的传播不能再单纯使用这种自上而下的传递方式,而是应该选择更加容易被感知的方式,在视觉上采用平民化视角,变俯视为平视,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
《两会演播厅》邀请了贵州各市州和贵安新区的驻黔全国人大代表,围绕产业革命、乡村振兴、大扶贫、旅游、大数据等话题,聊履职感受、说家乡变化、谈发展思路。
在台本制作方面,《两会演播厅》突破原有的视频采写方式,而是借鉴了综述稿件和电影台本的写作,将最有亮点和最有吸引力的部分放在每一期的开端,引出主题,让人眼睛一亮,吸引观者观看。驻黔全国人大代表用非常质朴的语言,详细介绍各地发展成就,以及为老百姓带来的生活上的新变化。叙述过程如同与观者对话,亲切自然。视频的最后,或采用嘉宾对大家的邀请、或采用嘉宾对某一方面工作的精彩总结作为结尾,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凝心聚力,振奋人心。
在剪辑方面,《两会演播厅》每期4分钟,在短短4分钟内,为展示内容更加丰富,《两会演播厅》用空镜头、标题、字幕等方式扩大嘉宾访谈的外延,更多展示多彩贵州新形象,发出多彩贵州好声音。
(二)故事化的叙事
将时政新闻进行新媒体语境的“故事化叙述”,是时政新闻不可避开的话题,也是提升时政新闻传播效果的必要手段。将故事化贯穿整个报道的同时,媒体还得从“传者中心”向“受者中心”转移,以受众的阅读观看习惯为出发点构思,以增加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可看性,从而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说好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之路,是全国两会报道的“规定动作”。如何将“规定动作”做出新意?内容不仅需要“高大上”,更需要“接地气”,代表不能高高上上,而应该是“我们身边的人”。这样受众才愿意看,喜欢看,真实感受驻黔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和工作成效。
《两会长镜头》一路从贵州拍到北京,从会上拍到会下,相机和摄影机交错,结合了3D抠像,用上了“延时摄影”,在短短两分钟的视频中,用高清的画面、精心的编辑、震撼的视觉冲击,展现驻黔全国人大代表努力工作的初心坚守、精心履职的为民发声,诠释自己对履职路的理解和实践,内容层次丰富,时代感强。视频推出后,不仅受到了代表的认可,也获得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行文叙事,在剪辑方面,《两会长镜头》也可圈可点。观者视觉的转换随着背景音乐渐进带入,背景音乐又随着代表的履职之路起承转合,扣人心弦。
结语
近几年,时政微视频成为媒体进行时政报道,特别是重大活动中的时政报道的形式之一。时政微视频改变了时政报道的面貌和传播途径,主流媒体的转型之路也越来越宽。时政微视频随着新思维和新技术的不断结合,将会更加贴近民心,占领传播制高点、传播主流“好声音”。
参考文献:
[1]李建束.新媒体环境下微视频的制作与传播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8(1).
[2]黄楚新,张露引.微视频在时政报道中的传播特色[J].新闻与写作,2017(11).
[3]李舒,孙小咪.时政微视频:媒体政治传播的新探索[J].电视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