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知物
2018-09-13陈绍诚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学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
前面几篇将致知的知天地、知命、知性、明道、明德、明教、知人这七个要点作了讲述。人与人相处,时时刻刻无不有事发生有物接触,故如何处世接物为适当,是为要务。唯知事物极为复杂,人生过程中所遭遇之事物,千千万万,形象多种,变化莫定,最易使人迷惑混乱,莫知所从。唯能以简驭繁,知其孰为先务,则莫如辨别何者为本何者为末,故曰:“物有本末”。知本知末为我国为学之所特别重视,故四书中重要处辄提及“本”。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均在教人如何为人,亦以不忘本为德行之要点。所以本治则末无不治,本乱则末亦乱矣。
我国学术思想均来自于《易》。《易》虽有分阴阳,但同时共存,无法单独存在,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及“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事物也有相对但同时存在,如天地、刚柔、动静、男女、老幼、质能,皆是相对者。相对之事物,二者有相互盈虚消长之变化,最终属于相依相存,而虽同时存在,须有本末之别,先后之分,毋使本末倒置,先后错乱。任何物,皆有其本其末,任何事,皆有其始其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本,所以在前;新民是末,所以在后。修己是本,所以修身在前;治人是末,所以齐家治国在后。儒学里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而格物又是致知之本,以此类推所有事物均有本末。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所以说财为用本,土为财本,人为土本,德为人本,再上推之,则德以仁为本,仁以孝为本。今日西方重利之资本主义国家,重财轻德,更犯为富不仁之失,甚至影响我国,孝为何物,已渐失去了解,從现社会新闻可见当今人伦尽失,却无人关注防范,此则危机之所在。盖知物之后则能明本末,辨先后。以此逻辑,亦可用在知人;至欲求知人,当先明了人与人之关系及相处之道;欲明道明德,必须从教育着手;而教则由天地、命、性衍出。而待人接物,其本为诚,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知物可以举例相对之词并为解释,以为知事物之助。例如本末、大小、轻重、新旧、异同、清浊、文质、得失、存亡、损益、难易、厚薄、荣辱、穷达、贵贱、贫富、毁誉、生死、好恶、枉直、去就、上下、远近、朝夕、深浅、出入、古今、先后、经权、义利。上举例子,均为人生过程中所容易遭遇之事物,若能知其本末明其终始,别其先后,以应对千变万化之社会环境,则庶无大过。如此可谓得格物之效,达致知之功。《大学》曰:“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