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财经类节目发展趋势

2018-09-13宋锐

出版参考 2018年3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

宋锐

摘 要:本文从当前国内电视财经节目现状入手,分析了融媒体时代电视财经类节目发展的三个趋势。提出财经类节目要走专业化与通俗化相得益彰之路,积极探索财经节目的专题化与品牌化,进行多平台互补融合的发展与尝试。

关键词:媒介生态 融合发展 财经节目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兴媒体,传统的电视媒体正面临着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在数字化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介终端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媒介传播者正试图把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等各种媒介资源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媒体。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传统的电视媒体势必进行改革,既呈现出符合电视媒体特色,又顺应融媒体发展状况的一种新的制作模式。本文试图分析当前融媒体时代电视类财经节目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国内电视财经节目现状

电视财经类节目是电视节目制作中的一个重要门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成熟,人们对经济领域里生产市场、资本市场、消费市场、商品市场信息资讯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类的电视节目已经成为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传统媒体格局下的电视财经节目主要依托于电视类平台媒介传播。传统电视类财经节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碎片化传播致节目内容呈多元化发展

我国电视财经节目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内容由早期的单一介绍国内外经济新闻,发展到涵盖新闻资讯、专业点评、人物访谈等多个子集。媒介生态的变化也促使了电视财经节目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当前,随着新的媒介技术的发展,网络端、移动端各种终端的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平台越来越多,层出不穷。精神消费形态的“碎片化”非常显著,主要体现为消费者在媒介的接触上。如此迅速而声势浩大的媒介发展将消费者原有的媒介接触时间、接触习惯完全打破,媒介信息呈现出典型的碎片化传播特点。这也导致用户对传播服务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收看体验、传播内容品质都有更高的要求。用户不再追求简单的信息寻找,而是有选择性的读取,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不同的媒介需要针对用户的个性化差异,对市场进行细分,以生产更多具有针对性的专门化信息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对于信息产品个性化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自身的目标受众市场。由此,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必将导致电视节目内容的生产呈现多元化发展。

这使得财经节目共性减弱,特性增强。从横向来看,财经本来就属于宽泛的经济概念,包括金融、证券、财政、商业、营销等诸多领域,这也就诞生了诸多扎根于细分领域的优秀节目,比如以采访企业家为主的《财富人生》,以经济生活故事为主的《生财有道》,以财经资讯为主的《金石财经》以及以证券市场为主的《你好股民》。从纵向来看,也正是由于财经媒体领域人员的专业度不断深化,再加上受众的知识结构以及对于金融的依赖程度也今非昔比,财经节目已经由过去的资讯类为主转变为评论类、访谈类为主,出现了观点碰撞重于平铺直叙的现象。

(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致电视财经类节目压力增大

随着技术的革新,传媒已把最终媒介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突破,这就造成传媒领域之间的竞争加剧。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电视节目制作出现以下三方面的特征:首先是场景的碎片化。“短平快”的节目更受人青睐,而细化到财经媒体,主流财经媒体的受众人群主要存在于一、二线城市,这部分受众的生活节奏快,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也更加碎片化,对于信息的“耐性”较弱。其次是内容的关联性。通常而言,用户PC端、电视端和手机终端中所关注的内容具有相关性,就好比通过电视看到广告,通过电脑进行搜索,最终通过手机进行下单,财经媒体节目也具有此类特点,比如用户会先留意移动端的资讯推送,再关注电视上的深度报告。由此也引出第三个特性,便是形式上的互补性。用户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接受同样内容的不同形式,比如同样是股民,基于场景的不同,完全可以既关注手机端的实时交易,也关注电视端的深度分析等。

基于上述情况,融媒体时代财经类电视节目也面临着对应压力,比如如何控制节目时长、深度以满足碎片化场景的需要;如何将内容进行处理移植到移动端,以及如何将节目以独特形式映像到移动……而与此同时,新媒体节目却完全以颠覆式的态势从传统电视节目中分取蛋糕,在财经媒体领域,尤其是自带IP的自媒体人,通过整合网络、书籍、社交等多种媒介进行交叉宣传和资源共享,通过合力迅速占据细分市场。

二、融媒体时代财经类电视节目发展的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视频媒体将朝着去中心化的、开放的、互动的、体验的方向演进,相关领域各种力量都试图通过不同方式主导融合发展。在这种趋势下,财经类电视节目应对媒介生态变化的趋势,应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发展。

(一)走专业化与通俗化相得益彰之路

既然是财经类电视节目,专业化的财经内容是其必备的特点。一些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由于把关人的缺失,往往会出现虚假的、不权威的、不专业的资讯。经济类电视节目刚好在此方面发挥其专长,做出专业化的特色来。一般来说,资讯综合类财经节目主要为观众提供财经类即时资讯,以我国金融市场、证券市场、以及商品市场上的市场行情和交易信息为报道内容,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专业性,记者、主持人都有很专业的财经背景,播出时间也遵循金融与证券市场交易时间,节目名称、内容与形式都体现出财经专业的特点。评论类财经节目一般选择重大经济事件、业界风云人物作为报道焦点,用严谨的态度、新闻的眼光、经济的视角、权威的评论,力求深入、客观地报道经济事件、透彻分析经济现象、忠实记录企业变革、准确把握经济规律。一般定位高端、权威公正、注重资讯的整合与提炼;有众多学术界知名专家的加盟和采访,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中挑出一两条最重要的经济新闻,进行有深度的评论和多元化观点的全面报道。由于财经类有着独特的专业特点,无论是资讯还是评论,财经节目首先是专业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做出专业的财经类电视节目。

财经类节目在专业化的同时,还要通俗化,保证一般水平的观众能够看得明白,看得懂。大众化从来都是电视节目的基本特征,在以平铺直叙为主流的财经资讯节目时代,客观准确是合格栏目的标准。所谓通俗化,一是在语言方面,要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现形式,尽力做到生动、活泼。通俗化语言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不同阶层的人群接受起来都很容易。财经领域报道专业术语很多,为了通俗易懂,可以抓住财经领域的某一件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入手,由浅入深,观众也会很好理解。必要时也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述专业性术语。这会使得电视语言的运用由严肃、规矩、正式变得越来越口语化,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二是在其他电视手法的表现上。为了能让财经新闻真正地走进百姓的生活,能受到社会各界最广泛的关注,财经类电视节目通常运用字幕、图表、三维动画等多种电视元素来表现和解读复杂的财经内容,使之更加直观易懂,让不是内行的观众也能轻松看懂。当然,财经节目报道通俗化的同时必须要求专业性得到保障。

随着财经节目专业化要求不断提高,对其支持厚度也提出了考验。为了让财经节目在“保质保量”的情况下不会将大部分受众“拒之门外”。比如央视二套的《生财有道》就是从老百姓的角度,通过简单的故事叙述方式来分析经济生活问题,避免了专业术语过多的同时也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央视财经评论》每期都会以当天或近日的一个热点财经话题展开讨论,而除了主持人以外,每天的嘉宾都采取“1+1”模式,一位为讨论话题涉及领域的行业专家,比如业内资深、高校学者或者政府官员。另一位嘉宾则是财经媒体人,主要避免讨论话题过于学术或者专业,将话题内容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给观众。简而言之,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为了争取更多的电视节目观众,光有足够的内容深度还不够,更需要将优质内容“加工”的运营人员,才能使得财经节目可以在專业化和通俗化之间取得最大公约数。

(二)积极探索财经节目的专题化与品牌化

专题是指针对某个特定对象而特别收集制作而成的一种集中作品,这个对象可以是具体的某个人物或者某个事物,也可以是某个抽象的范围或者领域。财经类节目专业性很强,面对不具备相关领域知识的众多观众来说,一两条资讯不足以解释清楚这方面的问题。以财经专题的形式集中展现某一时间的某一事件的起因、进展、趋势和影响程度,将让观众在观看这一信息时得到全方位的认知,从而取得读者给予信任和认可,在读者的认知中建立起权威。

财经节目要求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互联网时代的节目更是要求“快”“准”“稳”。因为信息会随着网络工具得以放大,快速的传播能力使得观众能够直接获取到所需要的节目信息。电视类财经节目由于档期的固化,很难与时间自由度极高的互联网媒体相媲美,尤其自媒体、快视频等新一波内容生产者的崛起,对电视类财经节目造成了较大的冲击。电视类节目除了保证内容的时效性,同时也要尽量将自身的优势聚焦在某个领域,以保持用户的忠诚度。而这也要求财经电视节目必须要保证栏目的定位清晰,形成相对固定的专题。

新媒体时代,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积极探索财经节目专题化外,还要把节目形成品牌化。当前,各财经类电视节目在传媒竞合时代的大潮中都在努力增加自己的特色内容,通过特色化、专业化来降低传媒产业市场上财经类受众消费者的需求弹性,提高其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但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国内财经频道在设计节目名称、内容、主题、形式、时长等方面,往往相互借鉴效仿,依然有着很强的趋同性。所以,在节目制作与传播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央视的《对话》节目,以主持人为穿引,以活跃在中国以及国际舞台上有影响力的经济学人与业界成功人士为访谈对象,以谈话的形式就经济金融热点、宏观经济决策难点以及学业界争议的焦点,进行深度挖掘和观点碰撞,通过主持人和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的充分对话交流,挖掘热点事件背后的奥秘,折射经济社会的最新动向,取得很好的收视效果,形成央视的品牌节目。在品牌化发展道路上,对于一些老品牌,还要提升其专业品质。《经济半小时》是央视财经频道资深的“深度调查王牌”,是国内创办最早、时间最长的电视经济深度报道节目。它以独有的标签,始终走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守望的最前沿,其犀利、专业、敢于直面社会经济问题的媒体特质已经深入人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近年来,《经济半小时》播出的“二胎账本”“谁炮制了天价学区房”等节目,实现了收视、影响力和网络点击率的丰收。

(三)进行多平台互补融合的发展与尝试

为了适应媒介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新闻传播领域在自身业务流程设计上进行了改革,可以走融合新闻发展的道路。融合新闻的特点是利用多媒体方式传播新闻,不同的媒体(包括传统的报纸、电视台和广播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集中,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并根据各自媒体不同的受众特点对新闻进行分类,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特定受众群体。财经类电视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一种,在充分利用自身既有的信息平台和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介入、整合新兴媒体是其必然的选择。

事实上,在走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很多财经频道、财经类节目已经进行了尝试。比如CCTV财经频道与央视网合作,传统电视媒体与数字电视的相互合并,第一财经将电视、广播以及报纸捆绑在一起运作,媒体融合趋势下,财经节目也向着跨媒体的一体化运作发展。这种利用“品牌”进行经营,打造财经节目产业链的趋势在不断扩大。此外,财经类节目制作的单位公司化也是一个重要趋势,收入也在从单一广告收入向多元化的经营收入转变。

近两年来,央视财经频道创新机制推进媒体融合,“央视财经”新媒体取得长足发展,成为频道影响力的放大器。截至目前,央视财经新媒体拥有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独立客户端、合作客户端等多条网络通路,拥有总用户超过5000万,其中微博2600万、客户端2000万、微信用户450万,平均日活量超过200万。在全国广播电视、报纸刊物、自媒体号中,央视财经在财经领域的单项排名,无论在总阅读量还是平均阅读量上,都稳居第一。央视财经频道各个栏目主动应用新媒体,线上线下齐头并进。《央视财经评论》改版以来,通过微博、微信、搜狐、今日头条、腾讯、蜻蜓FM等新媒体手段,广泛传播节目预告、节目图文和经典视频,累计阅读量过亿。

提升用户体验也是信息传播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媒体的本质是一种信息服务,尤其是对于生产财经的节目,除了传递知识和信息外,要尽可能升级用户体验。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那些年》节目,就走出一条融合发展的道路,虽然不是电视节目,但仍能给电视制作者以启迪。《那些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一个财经类知名广播节目,它按照历史的顺序,每天讲述一小段故事,并且由此来衍生出和现实生活、经济现象、商业行为结合的案例讨论。形式上是两位主持配合两位嘉宾的“2+2”模式,有财经媒体人、历史研究专家、金融从业人士甚至法律界工作人员。这使得节目做到不再简单描述历史,用不同行业的人的不同视角评价历史事件,使得历史不再枯燥。《那些年》也积极开拓其他途径,如建立由工作人员牵头的粉丝群,让嘉宾和粉丝定期互动,并每年组织线下见面活动,还通过微信公众号以及今日头条等平台进行播出宣传。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扩大节目影响力。

总之,传统媒体节目依然可以通过拥抱互联网,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资源,在融媒体环境下扬长避短。像中央电视台创造性的开发“央视影音”这一移动端产品,通过将央视及地方卫视的优秀视频库纳入其中,弥补了传统节目在互联网领域的短板,也证明了传统媒体仍然可以向互联网领域进军。截至2017年年底,央视影音的累计下载量已有约6亿,已经成为央视移动平台的主入口。这也预示传统电视财经节目,仍然可以借助于电视媒介所衍生的互联网渠道传播,并加以自身专业化、成熟化的优势,在细分领域取得节目质量与推广力量的平衡点,在融媒体环境下走出一条可行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人民网.央视财经频道:专业创新创造节目价值[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802/c14677-28605290.html, 2018-08-02.

2.赵静荣.媒体融合时代:出版物营销发展的新契机[J].出版参考 , 2015(7):38-39.

(作者单位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
电视新闻传播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发展
以“融”为本发展文化产业之我见
成品油零售业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