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堂教学需处理的四种关系
2018-09-13熊德
熊德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5-077-01
摘要 运用哲学辩证统一思维,探索如何构建体育高效课堂。认为:体育课堂教学存在“教”与“学”、预设和生成、“圈养”和“放养”、“自主”与“合作”等多对范畴,把握这几对范畴,可促进人们对构建体育高效课堂的目的,内涵的理解及对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 体育课堂 处理 四种关系
一、研究目的
长期以来,体育课堂教学是整个学校体育过程中一个关键性和焦点性问题。在今天的体育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进而造成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学校体育氛围、教学质量、学生锻炼效果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实际效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堂教学现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长期困扰体育课堂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且未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课题目标和内容要求,笔者在知网、万方等文献平台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各大体育院校的学报及在体育教育领域较高影响力的期刊杂志,例如《体育学刊》、《体育科学》、《体育信息》及部分体育教学理论书籍等,这些论著与文献为本论文的设计和完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逻辑分析法
运用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材教法等相关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与“学”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身专业知识通过讲授等形式传递给学生,通过教育实践作用到教育对象,以促进其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学”,即学生将外部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师生通过课堂教学完成交流互动和知识传递的过程。
(二)“自主”与“合作”
所谓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或“机械学习”而言,即学生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与习惯,能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不需要教师、家长的督促和驱动。合作学习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组成的学习团体,与之相对应的是“个体学习”。达姆(Daln,1995)强调:自主学习不仅依赖于个体,更依赖于群体,学习者只有通过与他人合作才能更好地获取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非常重要。
体育课堂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师生的双向沟通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使学生融入到班级环境中,构建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预设和生成
预设是人类根据自身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而做出的筹划和计划。生成则是指在客观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事物发展产生的结果。整体来说,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但在实践中,预设是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根据人类自身的认识,对未发生的事物进行合理的预设,并通过丰富、拓展、调节和重建等措施,促使生成达到预期的效果,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规律,在此过程中,预设和生成是一体的关系,预设中包含生成、生成中含有预设,这是相对理想化的关系。
通过科学、合理地预设能够有效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降低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提高教学有效性。通过合理的教学预设,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我们应注意避免过份追求动态生成的思想,主要是因为过于强调生成,将忽视预设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过于强调生成,不注意生成量和度的把握,在未进行教学设计的情况下,任意开展教学活动,将动态生成教学与传统预设教学模式视为对立的关系,片面认为提倡生成就是全面否定预设,由此导致部分课堂出现“放羊式”的现象,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教学质量大大下降,因此,过度地追求“生成”必将导致“无成”。基于该理论,我们应理性认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一方面,预设应有弹性,不应过于死板,为教学实践预留一定的生成空间,以宽容的心态面对和接受教学过程中动态的“生成”,对积极的、正面的“生成”加以提倡;另一方面对于教学活动中消极的、负面的“生成”应采用机智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四)“圈养”和“放养”
“圈养”和“放养”是课堂管理的两种方式。“圈养”是指教师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课堂纪律。“放养”则是根据生成教学的特点,教师更倾向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营造轻忪、愉快、民主的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这个方面而言,构建和谐课堂应将全“圈养”和“放养”有效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应用,构建宽严有度,张弛有节的课堂。
傳授知识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学生在阶段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各有不同,其心理的变化将对教学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应当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真正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从而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在与学生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解放自身思维和个性,发挥自身创造性优势,将创造思想融于学习过程中。
三、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不同的价值取向,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并培养学生无限的能力?怎样才是一节高效的体育课堂?首先应该解决课堂中这四对基本关系。如何实现这四对关系的辩证统一?高效体育课堂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真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