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坚持文化自信、加强出版创新的思考

2018-09-13淡智慧崔志强

出版参考 2018年3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文化自信

淡智慧 崔志强

摘 要:出版业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行业,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基本载体,以文化建设为己任的出版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理应有深刻的自觉,对文化的自强理应有坚定的信念。本文阐述了出版业坚持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对当前出版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出版业应从内容创新、激活编辑创新理念、完善出版创新驱动机制和走好融合创新之路几方面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出版创新。

关键词:文化自信 出版创新 融合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很多出版界的老前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的价值观,这些努力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展示了独特的魅力,作为现代出版人更应将中华文化的精神理念、气度神韵弘扬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永远是鼓舞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前行的精神支柱。

出版业是文化的重阵,出版的本质是文化,文化是出版安身立命之本。对出版行业而言,坚持文化自信不仅要保护和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经典,继承和发展中国人民在近百年中国革命斗争中创造的革命文化,还要有包容的心态翻译、介绍和吸收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开拓创新以当代理念为核心的现代文化,用多种样式和形态来丰富、发展我们的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进入新的境界。

一、当前出版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从出版物内容来看,存在历史传承创新不足、原创产品稀缺、同质化出版物严重、精品化出版物稀缺的现象。出版提供给社会的价值不是纸,不是印刷术,而是内容,读者买书,使用的是它提供的内容,这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中国的图书很少上得了世界图书的排行榜,主要原因在于内容创新太少,原创性的理论著作、科学著作和文化著作不多。中国图书出版市场看似繁荣,出版的图书数量很多,但质量不高,精品少。市场上存在大量同一主题重复出版的图书,内容上千篇一律,形式上大同小异。跟风炒作现象严重,缺乏思想沉淀,缺乏创新。

从出版策划和写作的心态看,存在忽视创新、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问题。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行业常常会发生一些违背出版规律、急功近利的行为。对策划编辑来讲,创新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市场风险增大,而跟风出版则意味着稳妥、收益有一定的保障,风险相对减小许多;而对作者来讲,原创作品、创新作品意味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某一个领域,不仅难度大而且收益并不明确,但是抄袭跟风相对就容易许多,省却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收益也相对有保障。

从出版载体和传播方式来看,还未能随着科技的创新产生多样化、变化快的应对模式。传统图书主要是以纸质媒介为主要载体,通过新华书店销售的途径到达读者手中实现传播的。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与发展使得出版载体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快捷化。出版行业应把自己做成整个文化产业中内容、创意的基础平台,能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将内容进行加工,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国内外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

从出版销售方式及与读者、用户互动的模式来看,商业模式的创新还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传统出版的商业模式经过长期发展,是相对清晰和稳定的,但是在数字化时代,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对多数出版企业来说,新的销售方式和与作者、读者、用户互动的模式都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发展还远不成熟。

出版创新属于文化创新的一部分,面对上述现状和问题,其根本原因一方面在于我国当前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结构调整时期,出版业对如何转变观念、如何跟上时代的脚步、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的理解和实践还处于摸索期,不够成熟和深入。

另一方面,出版业作为创意产业,应当把创新精神贯穿整个产品创作生产的全过程,建立完善的创新驱动机制。然而,当前的出版氛围存在不利于创新之处。一是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下,一些产品虽然属跟风出版,内容重复,毫无新意,但因为市场相对成熟,读者有需求,在市场上也能得到回报。这样的出版方式对图书创新形成了不良的引导作用,急功近利的出版企业对创新会没有动力、没有兴趣。二是不良的市场竞争机制,导致出版业创新的成本增高,经过长期跟踪、调研挖掘的好选题、培养的好作者可能很快就被其他人所复制和替代。后期产品销售中,由于前期研发成本高,销售折扣由于缺乏竞争力而在渠道上无法与其他出版商相抗衡。三是对于出版人和出版企业的评价体系还多以经济效益为标准,社会效益的考量还未能科学化、合理化。这从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出版企业、出版人创新的积极性。

同时,如果缺少文化自信的支撑,出版业的创新也举步维艰。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局面,长期弱势的历史处境,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技术和理念的滞后,很容易导致出版人、读者和用户产生“国外的好”的虚无心态。马克思曾这样表述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如果出版者不能生产出具有意识形态引领性的出版物,必然会导致文化自信的缺失。

二、对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出版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内容创新永远是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什么时候,出版业都要坚守内容创新和文化精神,把内容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在推动内容创新方面,应给原创更多的推动和支持,为更多的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创造从事创新的客观环境,坚持内容为王,加强原创产品的开发,通过精品实现我国“走出去”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缺少思想“主心骨”,出版就会迷失方向;缺少内容“含金量”,出版就会失去依托。出版创新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理念,顺应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大势,坚持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出好书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完善內容生产机制,着力打造更多时代精品,铸就更多扛鼎之作,努力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提高国民思想境界,提升精神文化品质。

(二)激活编辑思想创新理念

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编辑的思想境界、发展观念、创新理念、选题策划、学术引领和两个效益意识决定了出版业的出版方向、发展导向和两个效益。编辑是源头、生产是保障、营销是关键、管理是核心,出版创新应从编辑源头开始,充分发挥编辑龙头地位和引领作用,以选题为重点、以读者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创新引领导向、编印营管联动,全程立体推动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活编辑创新思想,加强编辑创新素质的修炼,在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播责任担当的基础上,推出好的选题,把有潜力的、优秀的乃至名作者吸引到自己身边来,从而推出经得起读者、社会和历史检验的精品来。

(三)进一步健全出版创新驱动机制

出版行业作为创意产业,需要建立创新驱动的机制。具体地说实现创新驱动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营造创新氛围。要厚植创新文化土壤,营造全员创新、全程創新的氛围,将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善于应用原型创新、模仿创新、集成创新等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使创新成为出版人的内在追求和生存方式。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作用。努力创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使企业在创新决策、创新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三是完善创新的评价体系。要建立完善的出版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使创新成果能够得到科学的评价,创新人才能够得到精神和物质的鼓励。

(四)紧跟趋势,创新走好融合之路

从“铅与火”“光与电”到“数与网”,技术革命总会催生出版行业的创新和升级,重塑出版发展格局。传统出版的数字化升级,既是时务之急、应时之举,又是引领之策、发展之要。出版业应将内容资源、作者资源、品牌资源等优势充分发挥,实现传统出版与先进技术有效对接、优势互补,将其转化为融合发展的竞争优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实现优质内容资源的最大化传播。出版创新在融合发展上,需要发挥好数字出版的后发优势,探索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善用网络新技术新应用,实现立体化产出,走出一条“融出版”之路,实现出版业态不断创新升级。

作为出版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大力推进出版创新,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是出版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杜贤.创新推动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科技与出版, 2016,(9):1-2.

2.柳斌杰.坚定文化自信 筑就出版高峰[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7-01-24.

3.于殿利.用出版涵养国家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17-12-05.

(作者单位系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文化自信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