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辽宁省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研究
2018-09-13曹宇薇
曹宇薇
摘 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业态创新是实现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辽宁省应认识到旅游业态创新的必要性,正视发展中的制约要素,努力优化业态结构、强化基础设施、深化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扶持旅游企业的发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以此来推进辽宁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 旅游业态 创新 供给侧改革
一、引言
早在2015年国家就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适度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增强经济活力。可见,有效利用供给侧改革这一手段有助于我们更快地转变当今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化被动为主动,更快地走出困境,重构经济增长新活力,引领经济新态势。旅游业作为当今经济产业链条上活跃的一环,也急需进行有效的供给侧改革,来助推旅游行业平稳高效发展。
业态创新是一项涵盖了观念、产品、服务、技术乃至产业网链的创新活动,业态创新作为供给结构演化的始态与终态,与旅游产业供给结构演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业态创新作为旅游产业供给结构演化的始点,分析制约辽宁旅游业态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辽宁旅游产业乃至辽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二、旅游业态及旅游业态创新
(一)业态与旅游业态
“业态”概念最早是在日本被提出。“业态”通俗来讲就是零售商向其顾客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形态。“业态”主要研究三个问题:“卖什么”、“卖给谁”、“怎么卖”。
由于旅游行业的运作模式与流通行业相似,慢慢地学者将“业态”概念引入旅游行业。旅游业态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以观光旅游为重点的传统经营阶段、以康体度假旅游为重点的现代发展阶段和以科技养生等新型方式为重点的新兴崛起阶段。
我国最早提出旅游业态概念的是杨济诗和孙霞;关于旅游业态理论比较系统的研究要属 2007年丽江市旅游局的《丽江市旅游业态分析》课题研究。作为国内首个比较系统的旅游业态研究成果,该课题从理论入手,涉及到旅游行业的方方面面,对丽江旅游业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杨玲玲、魏小安认为:旅游业态即指旅游企业及相关部门,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者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提供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营业形态的总和。
(二)旅游业态创新
对于旅游业态创新的界定,不同学者稍有差别:杨玲玲、魏小安认为,旅游新业态是指相对于旅游主体产业有新突破、新发展,或者是超越传统的单一观光模式,具有可持续成长性,并能达到一定规模,形成比较稳定发展态势的业态模式。;杨懿、田里、王桀(2014)认为旅游新业态实质上就是旅游业态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竞争等演变因素的影响,通过创新和学习等手段而形成的新的旅游产品、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呈现出的新的发展趋势。
(三)旅游业态创新的规律
随着旅游业态的逐渐发展,业态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透过现象可以探寻其蕴含的规律。旅游业态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最初阶段:旅游业态的发展停留在旅游行业内部,主要任务是做好旅游业中各行业的发展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业态创新的重点停留在产品创新层面;第二个阶段:随着业态的逐渐发展,范围逐渐从行业内部扩展到旅游行业间的相互渗透,业态创新的重点也从产品层扩展到业务层;第三个阶段:为了实现旅游行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整合,开展跨行业的互动交流,业态创新重点则转变为关注资本和技术。最后阶段:业态创新的终极目标,实现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业态创新在于促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一。
三、辽宁省旅游业态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一)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旅游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单纯以资源为依托发展,转为注重旅游品质的升级、文化的传播以及对社会价值的追求。中国正努力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跨越,辽宁省理应顺应国家发展旅游的浪潮,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继续秉持着“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优化旅游产业结构,统筹旅游资源,逐步实现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纯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品质和规模齐头并进、由追求经济效益向追求综合水平的提升转变。
(二)旅游需求多样化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也日趋激烈,伴随着巨大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想要通过旅游这样一种方式来释放、排解。因此,有更多的国民加入到旅游的行列中来,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4440百万,国内旅游收入39390亿元。总体来看,游客对于旅游还是有着极其强烈的需求。
从表1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12-2017年整体上辽宁省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家对于辽宁省旅游还是有着比较强烈的需求,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完美匹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市场竞争的需要
众所周知,旅游行业的准入门槛过低,而且资本回收速度相对较快,所以在短时期内,有大批的投资者涌入旅游市场,他们会提供大量相似的旅游产品。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迫使旅游企业不断深入挖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创新旅游产品。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的旅游大省,为了在东北旅游竞争中拔得头筹,就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区域竞争力。
四、制约辽宁省旅游业态创新的因素
(一)产品形式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纵观辽宁省目前的旅游产业结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现在开发的一些景区景点还是依托于资源,以观光为主要旅游形式。供旅游者体验、参与的活动还相对较少,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文化内涵也较为缺乏。另外现有的旅游产业绝大部分是旅游行业内部的交流,缺少行业间、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以及更高层次的旅游与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融合。
(二)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辽宁省处于东北地区,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经济基础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辽宁省对于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旅游交通便捷性相对较差,增加了旅游者的时间成本,旅游宾馆和饭店的规格和品质也较低。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依托于互联网,旅游行业也同样如此。此外,旅游者对于个性化的追求日益迫切,他们会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查询相关信息;参观游览途中,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实时资讯,因此为了给旅游者完美的旅游体验,就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完善旅游信息咨询平台,及时了解旅游者的诉求。
(三)管理制度不完善,旅游人才缺乏
目前辽宁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制度不完善,缺少对于旅游行业评定的统一标准,管理松散比较容易出现规范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另外由于旅游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工作环境不稳定、福利待遇较低,很多旅游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的相关工作,因此辽宁旅游业严重缺乏旅游规划、旅游运营、旅游行业管理、旅游产品设计的相关人才。
(四)旅游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
旅游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旅游业态创新的基础,旅游业态创新需要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补给,辽宁省旅游企业现在的规模相对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差,缺乏有实力的跨国旅游企业和成熟的旅游团队的注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兴旅游市场的开发、旅游产品的创新以及经济的带动作用都造成一定影响。
五、提升辽宁省旅游业态创新水平的策略
(一)优化旅游业态结构,全面提升旅游业态创新水平
改善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可以从优化旅游业态的结构方面入手,旅游业态结构包括产品服务创新、经营组织创新以及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渗透融合三个部分。旅游产品服务创新方面:辽宁省14个城市全部被列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是海滨、历史遗迹、自然奇观等都可以在现有开发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另外辽宁省的地理区位优越,为发展跨境旅游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因此辽宁省可以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如乡村旅游、自驾游、跨境游。经营组织方面:积极推动虚拟信息化与企业链条一体化,鼓励旅游企业打破地域范围限制实现旅游多元化发展。实现以连锁经营和特许经营为核心的横向一体化,以旅游六要素为核心的旅游全产业链均衡发展的纵向一体化,最终实现旅游产业集群效应。在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渗透融合方面: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以“两个方向,四条路径”为指引实现旅游业态的创新发展。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夯实业态创新根基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筹措建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从旅游六要素出发,全方位地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对于辽宁省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具有积极作用,如今技术创新可以说是业态创新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政府要加大对于旅游信息资讯平台的投入力度,不断更新辽宁省的旅游信息,实现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信息的双向交流互动,同时要积极响应智慧景区的建设工作,实现科技与旅游的有机结合。
(三)深化制度创新,完善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旅游业态发展环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制度基础将为旅游业态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辽宁省旅游管理部门要向其他地区学习优秀的制度创新经验,如北京市旅游局就率先制定了18个乡村旅游新型业态标准,这也是全国首个关于旅游新业态的地方标准。成功的经验值得辽宁省学习,我们要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省的实际,制定出符合辽宁省省情的旅游业态创新标准。与此同时要和辽宁省的高校合作,积极培育和引进优秀旅游人才,为辽宁省旅游业态创新注入新鲜血液。
(四)扶持旅游企业发展,创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
旅游企业是旅游业态创新的主体,所以政府应积极引进大型旅游企业进驻辽宁省,同时要扶持本土的中小型旅游企业,鼓励他们进行旅游产品创新,设立旅游企业创新发展基金,对优秀的旅游企业进行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刺激企业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麗江旅游局召开《 丽江市旅游业态分析》课题评审会[ EB/ OL] .http:// www .ljta.gov.cn/ReadNews.asp? News ID=1960
[2]魏小安,杨玲玲等.北京旅游新型业态开发建设研究[R].北京: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2008.
[3]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09,(6).
[4]杨懿,田里,王桀.旅游业态演变综合模型研究[J].经济论坛,2014,(10).
[5]袁骅笙.滨海旅游业态创新路径探析——以广东茂名为例[J].当代经济,2015,(34).
[6]李美萍,李东和,年四锋.旅游度假区旅游业态发展研究——以万佛湖旅游度假区为例[J].皖西学院学报,2010,(26).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