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与高职教育形态变革
2018-09-13姜杨张炼
姜杨 张炼
摘要: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提升人类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就是解决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高职教育作为向社会提供实用性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经济性实用性人才培养上更是具有力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纵观近年来高职教育的现状,频频出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人才培养形式单一、教学内容简单等问题。供给侧改革是习主席近年提出了重大改革举措,对于教育领域改革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在阐述供给侧改革内涵的前提下,通过分析现有高职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托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提出以下具体的教育形态变革对策。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形态;改革;对策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当前的一个热词,虽产生于经济领域,但对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有极重要的借鉴意义。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着手,适用经济学分析范式,对如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推进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制度供给和高职教育特色发展,推进向以学生为中心方向不断提供有效供给,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供给,全面形成产教融合高职教育发展新体制,探索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之路等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
一、供给侧改革的概述
“供给侧改革”是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首次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之后在2016年全国两会中再次多次提及,成为经济领域中的热门词汇。“供给侧”主要是针对“需求侧”而言的,这两种词汇分别属于经济活动的两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一端成为“供给侧”,通常以企业、单位或者公司的形式存在;而消费产品、需要服务的一端被称为“需求侧”,其主体构成一般为消费者、顾客。“供给侧改革”主要指的是根据现有购买方和需求方的意愿,针对产品生产、供应一端进行供给结构、质量等方便的调整改革,从而保证更好的发展供给方的综合实用性。
教育形态方面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指的是运用供给侧改革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下的教育形态、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等,通过科学把握供给侧改革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关系,解决当下教育供给和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实用性的人才。
二、供给侧改革不足导致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人才培养教育观念落后
职业教育虽然同属于人才培养计划的组成部分,而且国家在职业教育法中也明确规定,要将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重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根深蒂固的教育观中普遍认为普通高中教育才是王道,重研究型人才,轻技术型人才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招工企业或者单位也将学历看做人才评定的重要标准,很多技能型人才得不到重视。这种社会统一教育观的错误认知导致职业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一直被忽视,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等方面缺乏改革创新胆识,导致高职教育经常出现一潭死水的消极教育现状。
2、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
很多高职院校中虽然也设置了各种类别的学科,比如教育类、机械类等专业,看似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广泛的选择空间,但是科目设定没有充分依据市场和群众的需求,处于“脱离社会”的专业设定局面。因此导致高职院校中虽然学习科目琳琅满目,但是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步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尽管可以学到各类技术和能力,步入社会之后却常常出现“找工作难”的尴尬局面。
3、人才培养实践模式流于形式
通过实践考察可以发现,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对于学生的培养停留在“书本一知识一课程”的教学模式上,而且学期结束后的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主要以理论课试题测评的方式进行,比如写一篇课程论文,或者进行结业试卷考试等。这种片面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院校的学生都变成了只会背书和考试的人群,较之职业技术院校的学习宗旨来看,丝毫没有实践应用的技术能力。同时学校与校外企业的合作教学联系甚少,学生的课外实践机会止步于简单的形式主义,每一次的实践都以简单的一份实习报告结束。
4、教育内容和形式过于简单化
在传统的高职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两种简单化的教学形式,一种是多读注重校外的“以工代学”模式,主要表现为校内教育时间和内容短暂,以“放羊式”顶岗的形式进行实习教学;一种是“以学代工”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以课堂教学为主,讲究知识的记忆性,不注重技能的实践性。而且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普遍关注“专业对口”的知识和能力,严重缺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观念,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窄、职业素养偏低的状况,更不具备新时期社会建设对可持续人才的要求。
三、供給侧改革形势下高职教育形态改革的主要对策
1、了解现代职业教育需求,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需要结合市场的最新需求而定,并非多多益善的课程设计就是最佳的教育选择。作为一种服务于社会的技能型为主的教育院校,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方向应该本着“便利社会、服务社会”的教育宗旨。
因此在实践的课程体系编排中,相关的工作人员首选要对本院校的意象办学科目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市场需求前景,企业对该技术人才的需求度以及该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比如针对当下信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现状,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信息类专业科目,以某一项高能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填补市场需求的空白。有了这些最基础的市场需求数据和信息,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也会“有的放矢”,避免出现许多花哨但是不切实际的专业科目。重点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计划,满足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体现专业性、实用性的办学宗旨。
2、了解最新职业教育需求,培养综合性教育人才
教师是高职院校综合教育的关键因素,对于职业类院校的课堂教学来说,除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课本知识内容,更需要一支高效、精准的技能型教师队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师队伍的招聘选拔中,要及时了解最新职业教育的需求,结合高新技术学科的需要培养综合性的教育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首先要认真考核本院校已有教育队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元素,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拔标准,确保可以委派具有超前教育观念和完善专业技能的教师走入课堂教学的过程;其次,针对院校内新开设的某些高新技能型课程,院方要积极引进各种高水平、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可以通过外聘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高级操作师等担任学校的“编外教师”,充实院方的教育实力;最后,鼓励校内的教师走出校门,亲自参与到校外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校外参观培训、专業课程讲座等形式开展,通过让教师亲身融入到实际的岗位工作需求环境中,以此加深教师队伍对本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力的了解,同时观摩之后的有用信息还可以带回到课堂,成为现实版的课堂教学案例,增强学生们对社会和各类企业的了解。
3、了解社会经济行业需求,加强多元化建设改革
高职院校的学生走学历求职的路线一直处于下风,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知到这一办学和就业的压力和困境,通过调整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多元化的建设改革,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受欢迎的毕业生。
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对近年来社会经济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岗位需求、学生就业情况等信息进行调研、分析和总结,不做“故步自封”的落后者,要得出今后高职院校建设的长远发展结论。其次,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可以根据本院校内各种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校外相关企业签署合作建设的改革方案,比如定向招生、委培招生等计划,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徒制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让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有目的、有计划的为社会培养大量实用性人才;最后,高职院校还要具备“审时度势”的慧眼,要及时洞察社会市场的岗位需求,同时针对本院校的专业课程做出适当的增设调整,确保人才可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4、了解未来高职教育需求,推进特色化教育发展
伴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单枪匹马的作战方式已经不再适应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结合“行动计划”以及当下高职教育的现状,每一个高职院校都要高瞻远瞩,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推进特色化教育的发展。
高职院校可以加大整体化、集团化办学的力度,比如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新机制扩大自身的竞争实力,这样的办学方式不仅可以贯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教育方针,还可以优化各项教育资源之间的配合度;另外,针对高职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创业教育活动”,通过对即将毕业的青年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激发他们自主创业的潜能,改变单一化的就业思想,为高职学生开启全新的财富创造之路;面对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将招生对象范围扩大化,不仅仅局限于高中生群体,而是面向整个社会中有职业教育需求和技能学习需求的人群,高职院校可以抓着这个契机,深入挖掘招生群体,抢占职业教育培训的市场。
四、结语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不仅可以给经济体系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引,更适用于教育领域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育近年来一直处于“瓶颈期”,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也给高职院校的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供给侧改革理念站在市场需求的角度上重新审视了高职教育形态的弊端,对于中国高职院校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首先要转变自己陈旧的教育观念,加大学校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衔接度,学会从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建设高效高质的教育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市场和企业真正需求的富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吕景泉,马雁,杨延,刘恩专.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9)
[2]张红梅.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路径选择[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7)
[3]张光跃,张萌.高职专业建设的新思路与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3)
[4]刘洪一.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如何入手[N].光明日报.2016(015)
[5]殷宝庆.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J].职教论坛.2016(19)
[6]程书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高等教育改革思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