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2018-09-13诸锡斌
诸锡斌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民众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内容。 2014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强调:“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4年,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一、文化具有价值结构
如用价值理性的眼光来看待文化,则文化具有二元的价值,也即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的实现与文化的结构息息相关,仅就文化的整体结构而言,其价值是通过结构功能的发挥而实现的。具体说来,文化结构可以分为器物的层次、制度的层次、教育的层次、精神的层次等,不同层次结构功能的发挥,可以使不同层次相对应的价值得以实现。见下图。
从图中可知:一方面从最外层的器物价值层次到最核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价值层次,体现的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价值的规律性认识的递进过程,递进程度越高,其规律的运用性越广,价值的普适性也就越强。另一方面,从最核心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价值层次一直到最外层的器物的价值层次,实际上体现了文化从最高的哲学精神层次到最基本的物的需求层次的还原,这个还原的趋向是理性认识的物化和行为实现的过程,其特点是还原程度越高,则物化和行为越具体,可操作性越强,越能给人类带来可以感觉和体会到的实惠或损失。显然,无论是器物的还是精神的,也无论是理论的还是行为的,实质都是文化的表现,都体现着文化的价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的精神結构功能发挥的情况如何,往往决定着它各层次结构功能价值的体现,具有本体的地位。它决定着教育的取向,伦理道德的推行,理论思想的践行,各类制度的制定,具体器物功能的体现。人们各种行为的实现,最终都与精神层面结构功能发挥的有效性直接相关。目前,对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的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价值结构的根本之所在,是价值结构的核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指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什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经过我党和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和斗争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文化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就必然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直接相关,把握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就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国是由56 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文化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文化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诸如蒙古族、满族、藏族等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十分明显,虽然如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等由于人口不多,影响较小,但无论如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不包含这一组分。在我们国家不断强大的同时,要使中华文化繁荣,使各民族认同中华文化,使他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有必要认真发掘、整理和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内涵,使不同的民族在文化价值结构中认识到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价值,看到这种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和所具有的积极作用,从而更为直接地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不同民族自身的利益所在。这不仅是抢救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而且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诚然,各少数民族在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各民族文化中合理和优秀的方面也是有目共睹的。就云南省而言,大量的事实表明,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曾经有过很多有价值的器物性的发明和有效的科学原理。例如,佤族发明和现今仍在使用的悬索桥内含着十分合理的科学原理;傣族传统的“有压涵管式灌溉技术”内含着先进性,其应用的“教秧”栽培技术,实质上就是现代农业所应用的“两段育秧”技术;哈尼族发明的梯田技术,不仅已从农业生产技术系统上做了较为完整的创新,还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固有的生态观对今天的生态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功用。更何况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的良好伦理道德以及朴实忠厚的风范,每每为人们称道,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例证。而云南茶马古道上那种吃苦耐劳的大山精神,不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和需要发扬的精神吗?至于像《阿诗玛》《五朵金花》等取材于少数民族生活所表现出的那种对于爱情的纯真追求,那种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作品,都表现出良好的价值特征。在整个文化价值结构中,这些生动有效的活生生的事实,无不在不同的层次上展示了所应有的价值。挖掘、整理、提升和弘扬这些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利的。
201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的讲话中要求:“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因此,对于云南边疆多民族省份而言,整理、挖掘和研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价值结构的不同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形成不同层次的成果,不仅有利于从不同的层面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也有利于形成云南边疆多民族省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特色。
三、增强少数民族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自信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我国对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保护尽管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对于民俗、歌舞、文字、历史、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发掘和保护已有了突出的成果,但这些更多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开展的,至于如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面来进行研究还相对薄弱。其实,面对如此众多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多重价值,需要人们从更深刻的方面去发掘和认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即使对于价值结构相对外层的理论层次和器物层次,少数民族文化价值的发掘,也往往存在误区。例如,对于少数民族是否有自身的技术发明,有的人就持怀疑态度,更不用说理论层面和精神层面了。这就需要人们转变思想观念,从特定的不同民族文化背景,而不仅仅从以汉族为主的主流文化背景来认识。毕竟由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决定的思维和认知特点,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文化”是不尽相同的。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中指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并进而指出:“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新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有效地在不同的民族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不同民族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掘少数民族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好这些优秀文化的内涵,突出其合理性,树立起不同民族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自信。
事实表明,各少数民族对自身的文化,天生有一种民族亲切感,最容易接受和认同。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身优秀文化的认知,往往可以提高对自身文化合理性的感悟,提升对自身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有利于提高融入中华大文化的理性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尤其是通过系统的研究、梳理和整理,从精神的层面来省视自身的文化,将对提升不同民族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有着特殊的功用。可以设想,如果作为中华民族中的各不同民族或少数民族,对自身的传统文化都不了解、不热爱、不认同,又何以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毕竟中华文化就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的文化。其实,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在丰富和繁荣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与中华文化的同一性,都可以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加之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边疆和边境地区,发挥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功能和器物功能,对于稳定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推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促进中华文化自信,并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只要从边疆民族省份的实际出发,创新性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