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开创性成就 深层次根本性变革
2018-09-13
2017年,中国教育走过了极不平凡的一年。它既承载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总结收官,又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期盼。
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教育“晒出”了一份份亮丽的成绩单: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7.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2.7%,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在日前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教育成就是全方位、开创性的,教育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成就辉煌。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中国教育进入了新时代。
教育的中国特色 更加鲜明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发挥制度优势,挖掘文化底蕴,坚定教育自信。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这一年,教育系统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先后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和《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使高校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党建工作有了新依据。会同中组部召开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推进会,开展民办学校、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专项督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调研并参与制定《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意见》,推进党组织建设全覆盖。
这一年,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出台,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有了新抓手。《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推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完成修订,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各环节。“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学宪法讲宪法”……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都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和教育部教材局正式成立,义务教育三科教材实现统编,系统推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把好课程教材政治关思想关质量关,各项工作稳步开展,实现了良好开局。
2017年,被定义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年”。“战线在高校,战场在课堂,战斗员是教师,指挥员是党委书记和校长”。200名专家走进2 500多所普通高校,听取3 000堂思政课。教育部启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打了一场漂亮的思政课质量攻坚战。随机邀请3万多名学生,通过手机扫码参与思政课问卷调查显示,91.8%的学生表示喜欢或比较喜欢思政课教师,91.3%的学生表示在思政课上很有收获或比较有收获。
这一年,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发挥巡视利剑作用,配合中央巡视组做好对直属中管高校巡视工作,完成了对部属非中管高校和直属单位巡视工作。广大干部师生“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持续保持稳定局面,成为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教育现代化 步伐加速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
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7.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3.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2.7%。民办教育规范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
我国正加速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2016年,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 699万人,比2012年增长11.2%,占世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比例达到20%,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全国1.2万余所职业院校开设了约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年招生规模930余万人,在校生达到2 682万人,每年培训上亿人次,大规模培养了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五年来,培养输送6 500万名高素质人才,优化了劳动力结构,提升了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2017年,中国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发达国家承认。我国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列数量显著增加,近10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高校充分发挥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获国家三大奖的比例稳定在三分之二以上,产出社科重大成果比例占全国80%以上,专利申请数年均增长20%左右。高校智库也在为国家重大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教育投入支撑着教育现代化发展。明确了“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保持4%以上,2016年突破3万亿元大关。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这一年,重心确立在建立健全大中小学师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四个引路人”。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现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全覆盖,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正在形成。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截至2017年,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提高到94%,多媒体教室的配置比例提升至80%。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直接服务农村中小学师生的数量达到1亿人,全国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惠及400多万名偏远农村地区学生。目前,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有2.1亿名中小学生信息入库,基本实现了全国中小学生电子学籍管理。
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公共教育服务质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公共教育服务质量,努力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挤、乡村弱”一度成为困扰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拦路虎。问题怎么破解?
2017年,国务院开出了“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药方:推动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两免一补”政策、基本装备配置统一。同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中央财政投资最大的单项工程,覆盖全国2 600多个县近22万所学校。效果怎么样?2017年,全国有2 379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约占全国总数的81%,11个省份整体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成效卓著。去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加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强化联保联控责任,避免因厌学、贫困、上学不便而辍学,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择校、减负、高考加分、随迁子女入学升学等问题是老百姓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2017年,这些问题得到了强力解决,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得到进一步规范,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2017年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深入推进,19个热点大城市“幼升小”就近入学率达到99%,“小升初”就近入学率达到97%,数据抽样显示,群众满意度接近90%。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关注,2017年,80%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15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是5年前的36.5倍。为应对二胎政策实施后的生育潮,新的学前教育三期行动计划出台,加快实现双普目标。启动普及高中攻坚计划,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加速,助力劳动力素质提升。
老少边穷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2017年4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出台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并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组织编写特殊教育教材,为盲人考生专门研制高考试卷,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0%以上,让残疾孩子同样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贫困儿童和贫困地区,我国健全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覆盖,每年惠及3 600万学生。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洼地和短板。2017年重点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一批有特色、高水平中西部高校快速发展。为了让更多寒门学子可以上重点大学,国家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招生37万人,仅2017年就招收10万人,较2016年增长9.3%。安排国家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28.7万人,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为提升西藏、新疆教育水平,2017年启动了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助推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此外,积极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计划,帮助农民工“求学圆梦”。
中国教育世界影响力加快提升
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全方位推进,成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一张亮丽名片。
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全方位推进,成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张亮丽名片。
2016年,来华留学人员突破44万人,生源地国家和地区总数205个,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80%出国留学人员选择毕业后回国发展、为国服务,一大批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
截至2017年,我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近2 600个。海外办学迈出实质性步伐,已举办100多个本科以上境外办学机构和项目。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交流,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人类文明互学互鉴,教育是起点,也是落脚点。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历史性访问,我国与教科文组织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成功加入《亚太地区承认高等教育资历公约》后,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国教育的话语权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1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46个重要国际组织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4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并先后建立了中俄、中美、中欧、中英等八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人文交流同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共同构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支柱。推进省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基本实现主要节点省份签约全覆盖。中国政府奖学金等引领性项目实施以后,领取奖学金的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达61%。目前,525所孔子学院和1 113个孔子课堂遍布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汉语学习人数达1亿人,中华语言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教育改革 纵深推进
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搭建完成,整体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搭建完成,整体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
2017年,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研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改革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加强中小学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研学旅行、职业体验等实践环节,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为引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
高考改革涉及千家万户,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2017年,全面启动自恢复高考以来最系统、最全面的一次改革,31个省份形成实施方案,上海、浙江成功试行新高考。分类招考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2017年比例超过50%。加快推进中考改革,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更好发挥素质教育导向作用。
教育治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修订完成《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依法治教稳步推进。健全督导体系,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大功能不断加强,建立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机制。
在高等教育领域,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大学章程为基础,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高校理事会相配套的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框架基本形成。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回应和解决高校多年来反映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教育部本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近70%。同时,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超过77%,为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