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 推动高校跨越式发展
2018-09-13蒋永文
蒋永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教育事业、科技创新赋予了新使命和新要求。十九大报告处处切中国家、民族、全球未来发展的要害问题,旗帜鲜明、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气势磅礴、立意深远、催人奋进,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报告中蕴涵的“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新理论、新作为”,内涵极其丰富,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理解和践行。
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始终得到党中央的关怀。当前,我们正与全国人民一起迈进新时代、拥抱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和工作主题,要努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做好贯彻、结合、融入,全面准确地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团结奋斗、苦干实干,推动高校跨越式发展。
一、努力推动高校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十九大报告对国家历史方位的判断非常精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高校今后怎么做指明了方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首要需要是教育,这些年高等教育发展很快,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0%,比预期提前5年实现;2016年,这个比例继续提升到42.7%,高等教育向普及化迅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在学规模最大的国家,也跻身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全国有2 000多所大学。从这些数据来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数越来越多,大众化程度和教育公平得到有效改善。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相比,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大差距和不足,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对教育需求都大大提升了,这就需要更好质量、更高层次的教育。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要求,高校应围绕办学优势和国家地方重大发展战略凝练学科发展的方向,突出学科建设的重点,深入实施学科集群发展战略,重点建设打造一批高峰学科和若干高峰学科方向。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高校要挖掘现有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内部效率和质量,推动教育发展的模式创新,最终实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基本目标,以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心,以合理配置内部资源、科学整合内部要素为前进动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中心地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作为教育机构,高校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培养人才。而要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最迫切的是要让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职能定位,真正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上来。从国内宏观形势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阵痛开始投射到高等教育领域,创新型经济模式与大学管理模式的矛盾、创新型人才需求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矛盾逐渐凸显,高校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师范院校的發展形势看,当前,全国每年毕业师范生60多万人,但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只有约25万人,而全国每年新入职的教师约有25%来自非师范类院校的综合性大学。随着教师准入制度的逐步推行,必将带来教师队伍人才供给剧增,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开始与师范类院校毕业生在教育领域展开就业竞争。如何增强教师教育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师范院校面对的重大挑战。从高校实际来看,高校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专业型、学术型、就业型、创业型和专业分流、双学位教育、定向培养、国内国际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学习需求和社会多元人才需求,切实将一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放到高校的战略规划及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
三、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展望未来,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激发科研工作者奋力拼搏的良好环境前所未有。高校要发展,科研要突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服务好国家战略需求,才能在行业中具备发言权,才能在发展中拥有一席之地,才能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也才能在对接并服务国家战略中进一步凝练特色、凸显优势。作为高校的科研人员,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如何瞄准科技前沿,进一步明确每个人的研究方向和职责任务,弘扬团队协作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成果转化的实践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在科技创新领域干事创业,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四、发挥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助推社会发展靠科技,而引领社会前进靠思想。大学既应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亦应是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想库。高校应该自觉地承担起以学术、知识、道德、精神、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使高校成为社会的灯塔、创新的活水、真理的福地、文化的酵母、知识的源泉、道德的高地。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构建有效的社会服务模式与体制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就云南高校而言,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深度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社会服务,抢抓云南省跨越发展机遇,融入全省八大产业发展战略,推进高校服务云南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同时,师范院校要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与特色,努力引领云南省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努力。
五、切实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基于此,作为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场所,高校理应主动靠前,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中实现新的更大的作为。具体而言,就是要想方设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发展。要转变思路,主动作为,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唯有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方可常青;要优化机制,高校主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对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工程进行高位的统筹、设计、部署、实施、检查和考评;要强化队伍建设,建齐配强理论研究队伍、课程教学队伍和实践拓展队伍,明确分工、厘清责任、强化考核,使相关队伍各司其职、各有侧重;要融入课程,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纳入到学生的常规课程之中,编制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化教材;要开展活动,通过定期的系列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认识,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活动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合理运用各类宣传媒介,采取适当的宣传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在师生中有更广的覆盖和更好的传播效果,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文化如涓涓细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切成绩都是干出来的,要实现追赶超越,就要拼搏、创新、苦干,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前进号角,高校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努力推动高校跨越式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