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速时代的资产配置

2018-09-13谢九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35期
关键词:疾险养老金养老保险

谢九

在经济向好的年景,个人的预期收入和风险承受能力都相对较强,资产配置应该相对积极进取一些,可以更多地向股市和楼市等高风险、高回报领域倾斜,而这些风险资产在经济繁荣时通常也都有不错的回报。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个人的预期收入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风险资产的回报率下降,个人的资产配置就应该以保守防御为主,减少高风险资产的配置,增加保本型甚至保险型资产的投入。

从楼市来看,随着国内货币政策再次松绑,按照以往的历次经验,总是会带来一轮楼市的大涨,这一次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不过即使楼市还能再来一次上涨,涨上来的部分也已经是货币宽松催生的泡沫,能够持续多久也是一个大大的疑问。如果在当前背景下在楼市上加大资产配置,无异于火中取栗,短期或许仍有账面收益,但最终能否成功套现或者全身而退才是关键。

从股市来看,虽然人们常言“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不过很多时候,股市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关系其实并不大,有时候甚至呈现出反向关系。当前的A股市场虽然持续疲软,但也不排除会有短期的交易性机会,比如中美贸易战突然出现转机等等,都可能成为股市短期反弹的导火索,毕竟在持续大跌之后,当前A股估值已经来到了历史最低水平。不过,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期待A股市场的长期牛市并不现实。股市和宏观经济的关系就像人在遛狗,有时候狗跑在前面,有时候狗跑在后面,但最终还是跑不过那条绳子的长度。

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要不要换购美元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对外是美元升值的空间,对内是人民币放水的程度。虽然美元今年4月份以来再度走强,已经在新兴市场引发了诸多危机,不过,近期特朗普多次表示对强势美元的不满,并且公开批评美联储的加息政策,这使得强势美元的未来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从中国自身来看,这一轮放水的力度究竟有多大,现在还不得而知。

综合来看,虽然人民币具有贬值预期,但也不可过度恐慌,尤其当人民币汇率跌至7元附近时需要给予警惕,不可过于冲动在高点买入美元,如果确实有配置美元的需求,逢低买入可能是更好的办法。

一是因为7元可能是央行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心理底线,2016年那一轮贬值,人民币就是在接近7元时大幅反弹,当时很多人在6.9元附近买进美元,迄今没有解套。最近央行宣布重启人民币汇率定价的逆周期因子,人民币汇率迅速反弹。在2016年那一轮人民币贬值过程中,逆周期因子对于人民币反弹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二是即使人民币最终可能“破7”,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在高位买入美元可能也并不划算,因为持有人民币的无风险年化收益还有4%左右的回报,这意味着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一年上涨4%以上才有利可图,在汇率市场,一年4%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涨幅。

经济不景气时,很多人总是会考虑囤积黄金。事實上,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如何,和黄金价格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在国际市场上,黄金价格主要由美元决定,中国对于黄金没有太大的定价权。很多时候,黄金和美元价格呈现跷跷板效应,比如今年4月份美元大涨,同期黄金价格随之大跌。所以,如果今年有人试图买入黄金避险,损失程度要超过人民币汇率。

经济不景气时,“现金为王”总是最稳妥的选择。不过考虑到通胀的风险,仅仅持有现金或是银行存款显然还不够,滞涨时代,利息通常很难跑赢通货膨胀,持有存款,同样也要面对资产缩水的风险。

前几年,P2P风起云涌的时候,8%左右的年化收益,其实是抵御通胀的很好路径,可惜由于监管缺失导致这一行业泥沙俱下,如今的P2P已经成为雷区,如果考虑到未来中国经济下行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压力加剧,P2P的坏账风险在未来还会继续攀升,远离P2P依然是最保险的做法。

银行理财产品一直是跑赢通胀的利器,过去几年也深受老百姓喜爱,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不过央行新的资产管理规定要求打破刚性兑付,以后市场上的银行理财将不再承诺保本,也就是说,将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也要承受损失本金的风险,这对保守理财者将带来一定的冲击。

在资管新规打破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之后,今年还有一个产品开始在市场上走红,那就是结构性存款。这种产品明确承诺保本,但是并不保息,预计年化收益率大概在4%上下,因为明确保本加之预期收益不错,很多此前购买银行理财的人开始转而购买结构性存款。这种产品的运作原理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将投资者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等标的物挂钩,起点一般在5万元以上。投资者资金大部分购买存款,少部分本金或者利息购买高收益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能够提供相较普通存款更高的收益。这种产品的好处在于本金安全,但是有一定的购买门槛,比如5万元以上,虽然预期收益还不错,但预期收益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兑现。

在安全的前提下能够跑赢通胀的产品,货币基金和国债都是不错的选择。在去年货币环境紧缩的背景下,国内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基本上都在4%以上,甚至更高,不过随着下半年货币环境重回宽松,货币基金收益率也开始下降,近期收益率普遍回到了3.5%以下,即便如此,从安全性和收益率方面综合考虑,货币基金也还是不错的选择。

除此之外,储蓄式国债能够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收益回报,不过更适合长期投资者。财政部在今年8月份最新发行的储蓄式电子国债,3年期的票面利率是4%,5年期的票面利率是4.27%。另外,储蓄式国债虽然看似持有期限较长,不过还是可以提前变现,只是需要损失部分利息。

在经济下行周期,将来的养老问题也成为一个现实的难题。我国现有的养老体系面临诸多挑战,从个人角度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养老金替代率过低,大概只有40%,如果退休前每个月收入1万元,退休后只有4000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以及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做法,养老金替代率超过70%,才可以维持退休后相对体面的生活,退休前后的生活落差不至于过大。考虑到很多企业对员工的养老金并没有足额缴纳,很多人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能还到不了40%。第二个问题是退休后的养老金能否足额以及按时领取。众所周知,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压力越来越大,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将来人口抚养比越来越低,现在3个工作人员养1个退休老人,将来可能演变成1∶1,在巨大的养老金压力之下,我国养老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性面临巨大挑战,近期黑龙江等地出现养老金延迟发放的现象,或许只是我国养老金危机的一个开始。

在过去经济景气度比较高的时候,很少有人为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提前规划,很多人的想法大都是趁年轻多挣点钱,将来的养老也就不成问题了。但是如果将来经济不景气了,原先预期的高收入在未来难以兑现,养老就会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难题,毕竟退休之后二三十年的开支还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下足够的财富。

从国外成熟市场来看,养老保险通常包括三大支柱:一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在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二是企业年金,三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企业年金在最近几年有所发展,但是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还相当落后。对于个人而言,在经济下行周期,或许是时候考虑商业养老保险了。

对于个人而言,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还可以适度避税。为了鼓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财政部等部委在近期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个人通过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购买符合规定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的支出,允许在一定标准内税前扣除;计入个人商业养老资金账户的投资收益,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商业养老金時再征收个人所得税”。试点办法从今年5月1日起在上海、福建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始执行,如果试点顺利,预计很快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这个规定的主要意思是,如果购买了个人商业保险,相应支出可以抵税,而这部分税并不是不收,而是等将来退休时再收,不过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将来实际征收税款肯定会大大低于当前。

缴纳商业养老保险将来能够收获多少回报呢?根据中国银行保监会的测算,假如一个人从30岁开始缴纳个税递延商业养老保险,每月缴纳1000元投保,产品收益率以3.5%的复利计算,等到60岁退休,总计缴纳保费36万元,账户价值变成了61.8万元,通过精算,一个月可以领到2746元。当然,如果一个人从30岁开始定额定期购买存款或者银行理财等相关产品为自己养老也是一个办法,60岁之后的复利也能积累到一定程度,不过区别在于,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无限期领取,直到投保人身故为止。

除了养老保险之外,筹划已久的养老目标基金近日也开始正式运作,首批14家养老目标基金在8月初正式获批,8月28日,首只养老目标基金开始正式发售。和商业养老保险不同的是,养老目标基金的投资标的是基金,所以风险和收益都相对更高,对于普通人规划养老又多了一种选择途径。

在经济下行周期,除了增加养老保险的投入,对于疾病的投入也应该有所增加,比如“重疾险”。重大疾病对于一个家庭将带来多重压力,仅从经济角度来看,一是很多重大疾病的开支对于普通家庭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我国现有的医保体系难以覆盖,这将对患者家庭带来沉重负担;二是很多患者在遭遇重大疾病之后,可能至少几年之内丧失了工作能力,家庭失去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重疾险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覆盖高额治疗费,同时赔付的金额和实际医疗费用无关,只要确诊就可以赔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短期失业带来的收入损失。重疾险的创始人是一位南非的外科医生马睿思·伯纳德(Marius Barnard),他认为,很多人即使最终能够度过重病的考验活下来,但从财务上看其实已经死了,医学只能挽救一个人的生理生命,但却无法挽救一个家庭的经济生命。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上世纪80年代,重疾险在南非正式诞生。某种意义上来看,重疾险也可以理解为工作收入损失险,在经济下行时期,收入和就业压力大增,这样的产品一个家庭还是可以考虑配置的。

不过,重疾险的一大争议在于保险赔付问题,因为理赔条件设置得较为苛刻,很多投保人在发生重大疾病之后,因为保险公司对疾病的认定标准不同而拒绝赔付,更有人认为中国的重疾险其实是“保死不保病”。保险市场的水太深,对于大多数专业知识不足的投保人而言也是一大考验。

不过,如果对未来的保险做过多的投资,相当于挤占了眼前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如何平衡当前和未来的风险,在经济下行周期,对很多人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猜你喜欢

疾险养老金养老保险
重疾险怎么选更划算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重疾险选定期还是终身?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年期重疾险成新晋“网红” 要砸了长期重疾险的饭碗吗
一年期重疾险成新晋“网红” 要砸了长期重疾险的饭碗吗
基于确定缴费型养老金最优投资的随机微分博弈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养老金也可“弹性”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