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账本”里的小康密码:40年账目分文不乱
2018-09-13邓卫华席敏邵琨
□ 邓卫华 席敏 邵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在渤海湾西南方向的山东省无棣县,有一座碣石山。山不高却陡峭,方圆二百里孑然而立,数十万年前火山喷发烧结而成的火山石铺满山坡。
山坡下卧着一个小吴家码头村,自改革开放至今,村中财务记录得一清二楚,40年账目分文不乱。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位于鲁北的普通乡村始终坚持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做到问题不上交、矛盾不出村、账目清晰、干部清白、村风清朗,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密码”。
小村账里有“大政治”
记者日前见到小吴家码头村党支部书记吴文奎时,他刚刚和村会计吴元山整理完2017年度光伏发电项目收益分配方案。
“最后一户贫困户去年也脱贫了。”吴文奎说,在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之际,村里安装了3套光伏发电设备,14个脱贫户都有了长期稳定的收入。
小吴家码头村位于渤海革命老区,有176户、586人,曾有吴姓子弟与邻村大吴家码头村组成“吴家连”参加解放战争,2人牺牲在淮海战役中。
现年72岁的吴文奎曾是一名民办教师,自1977年以来担任小吴家码头村村支书至今。改革开放40年来,在吴文奎带领下,全村顺利完成土地承包到户、农田水利建设、提留征收、殡葬改革、土地流转等一项项“说来容易其实难”的工作。
村里有一个传统,每一笔村集体开支都记在账上。这些账目装满了两个大木柜,有些纸张早已泛黄,字迹开始模糊。
翻开这些账目,能清晰地看到这个村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折不扣地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痕迹:改革开放前,全村吃大锅饭,集体劳动坚决完成国家建设任务;分田到户后,按时保质保量交爱国粮,完成三提五统任务;国家鼓励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里办起了货栈建起了苹果园;村里还办起了“人口理论学校”,组织“大嫂子队长”严控超生……
小吴家码头村也曾遇到艰难时期,因为遭受自然灾害,几乎难以完成上缴任务。1998年,因天旱缺水,小吴家码头村小麦减产40%,但当年人均提留从170元增至280元,村民还人均分摊了45元清淤工程资金。
那一年,吴文奎家的小麦全部交了公粮还不够,他又找人借了粮食上交。即便是在这种困难下,他依然带领全村完成了公粮征缴任务,同时紧急采取补救措施,号召村民种上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的玉米品种,避免出现饥荒。
在不同历史时期,小吴家码头村始终能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中心工作,关键在于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凝心聚力和模范带头作用。小吴家码头村现有19名党员,每一名党员均经过严格的组织考验和群众认可。在集体劳动、上交提留、计划生育、土地承包这样的大事前,党员们毫不含糊卷起袖子冲在前头干在实处;即使在清扫大街、清除积雪这样的小事上,党员们也能自觉做到先扫干净集体的再扫自家的。
宅基地划分、殡葬改革、红白事大操大办是农村工作的“三大难”,但在小吴家码头村党支部和党员带头下,全村宅基地划分清清爽爽,村民没有任何异议;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过世村民没有一个用棺材下葬;红白事操办一律从简,铺张浪费现象基本杜绝。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小吴家码头村党支部始终坚持及时学习领会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并依此推进村中工作。在吴文奎的笔记本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召开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后,小吴家码头村均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了专题学习。
在吴文奎最新的笔记本上,他仔细地记录了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心得,并结合本村情况写下工作打算:“土地流转200亩,村西公路垫土,搞好绿化工程……”
吴文奎说:“咱是一名普通的村支书,看不到多么远,但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党和国家的决策都是正确的。所以,只要坚定下来,大伙儿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小村账里有“大和谐”
行走在小吴家码头村,三横三纵的街道干净利索,房屋整齐划一,村民间笑脸相迎和睦相处。始终依靠群众、团结群众、相信群众,加上班子团结、齐心办事,40年来,小吴家码头村没有向上级上交过一个问题,村民朴实,村风清朗。
近年来,小吴家码头村和其他村庄一样,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村党支部为低收入群众办理低保,帮危房村民盖起新房,不定期慰问军烈属,牵线搭桥流转土地增加村民收入,利用村集体收入完成了村庄新的规划建设。
村民吴国秀患有精神病的弟弟一直与83岁的老母亲生活在一起,每逢下雨房屋就漏水,墙壁裂开几条大缝,小吴家码头村为其争取上级资金,在大伙儿的帮助下盖起3间安心房;去年村里投资70余万元建起幸福院,7名孤寡老人和五保户住进去接受专人照顾。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小吴家码头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社会事务处理委员会、治保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等20多个群团组织,几乎承担了全村事务的各个方面。每年年初小吴家码头村都要对其进行人员调整,能者上庸者下,确保履职到位。
吴文奎说,虽然村不大,但关系到老百姓的事不少,及时发现和解决群众的需求和矛盾,光靠村两委成员显然无法做到。成立20多个群团组织,让更多的村民加入进来,增强这些人的主人翁意识,不管是发动群众还是解决矛盾,都能发挥显而易见的作用。
今年53岁的村民吴宝卫长期义务为村民维修水电,在村民中具有较好的人缘,被村“两委”任命为红白理事会主任和水电小组及调解委员会的成员。他说,村里很多人都在群团组织任职,有事冲在前面,有矛盾自我化解,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没啥解决不了的问题。
每月5日是小吴家码头村的民主议事日,村庄规划、集体经济、税费缴纳、浇地安排、土地流转、低保户贫困户认定、困难补助发放等大小事务均在这个会议上提出,由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集体商议民主决策,村集体收支情况同时向村民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群众支持的事情坚决办,群众反对的事情坚决不办,确实要办但是有群众不理解的缓办,做通工作后才能办”。这是小吴家码头村民主议事的原则。征缴三提五统,村民们从民主议事会上了解政策部署计划;发展货栈、建商品房出租、承包机动地等,民主议事会上作出决策;铺设自来水管道、修幸福院、村两委班子工资等集体开支,在民主议事会上审议。
小吴家码头村曾有一条“挑水回不过扁担”的窄巷,群众出行十分不便。拓宽这条街道,从动议到完工,用了9年时间,有的群众不愿拆掉房子异地建房,导致工程一缓再缓,村“两委”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直到做通为止,并帮助拆迁居民选址建房,最终1米窄巷变成8米宽街,村民们对此交口称赞。
小村账里有“大自信”
小吴家码头村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党领导下的我国农村建设和治理成就。其发展路径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充分体现,为破解我国农村治理难题带来重要启示。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村“两委”、村民“平时两不找,有事钉碰钉”,但是小吴家码头村里战斗堡垒一直不倒,作用发挥很好,在不同历史时期均能不折不扣地完成党的各项中心工作,其关键在于有一个政治觉悟高、一心为民的好班长和一个责任心强、团结出力量的好班子。
在担任村支书的41年间,吴文奎一心扑在村里大小事务上,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在“两委”班子中带头干,承担责任最多却不拿最高工资,他甚至将个人奖金分给其他班子成员,赢得其他班子成员的尊重和支持。
除了务农和做点小生意外,小吴家码头村“两委”班子成员没有一人外出打工或兼职,确保了将主要精力用于村级事务,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
碣石山镇镇长丁宝冬说:“小吴家码头村“两委”班子充分体现出党性好、思想坚定、能力强的干部作风”。村民吴国秀说:“村里必须有一个有力度的干部,政策才能推下去。一个村成百上千的村民,没有一个专职的村干部,就像把一个孩子扔在一边,你想这个孩子能长好了吗?”
在小吴家码头村,村“两委”坚持依规行事,制度框架下无例外之人、例外之事。截至目前,小吴家码头村已自发形成村民议事、红白事操办、集体收支公开、宅基地划分、“两委”班子轮岗制等系列制度,每一项制度均经过考验且行之有效。
有了红白事制度,每逢红白事,没有搭灵棚大吹大唱的场面;有了宅基地划分制度,没有村民因宅基地发生纠纷;有了“管权的不管账,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权”的财务制度,群众得了明白,干部得了清白。
吴文奎说,在制度面前衡量任何人任何事都是一把尺子,不偏不倚,始终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大伙儿服气,才能减少矛盾促成和谐局面。
在不同时期,坚持完成党和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是小吴家码头村的又一个“密码”。分田到户时,小吴家码头村完成家庭联产承包,但水利等基础设施由村级负责;鼓励发展集体经济时,建起货栈和商品房出租;鼓励私营经济时,将村集体苹果园承包出去;孤寡老人增多时,建起幸福院为他们养老;村里早年栽下的枣树影响土地流转时,毫不犹豫挖掉……
碣石山镇党委书记董斌说,小吴家码头村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完成党中央部署的各项中心工作,并结合本村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关键在于村党支部始终加强党的理论制度学习,思想上与党保持一致,行动上才保持一致。
小吴家码头村的村账故事仍在继续。
“40年的账目都在这里,这些账目记录着我们这个村班子的一言一行,经受了阳光的晾晒和历史的考验,欢迎检查!”吴文奎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