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蚕桑产业技术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河池市为例

2018-09-13覃月凤

中国蚕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蚕农蚕茧桑园

覃月凤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 广西南宁 530007)

当前,中国的蚕桑产业己取得一定的成就,并成为“一带一路”的热点发展产业,西部地区蚕桑产业发展亮点突出,不断提高西部地区的茧丝产量和质量,延长蚕桑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对践行我国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开始步入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蚕桑产业技术目前存在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而且当前大部份学者对广西蚕桑产业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蚕桑产业的精准扶贫、发展现状、发展模式、科技推广方式、可持续发展、驱动机制、技术研发进展等领域[1-6],如李莉等[1]在当前精准扶贫热点下,从扶贫角度切入,研究了广西贫困县蚕桑产业扶贫的现状及其重大意义,认为广西蚕桑产业扶贫虽然效果显著,但是仍然存在配套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不够、蚕桑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市场销售秩序欠规范、传统蚕桑产业效益不理想等问题;罗明智等[2]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方法,对广西30个贫困县发展蚕桑产业扶贫的意愿进行了量化调查及影响机制分析,提出扶贫政策传导机制创新、产业发展路径突破等方面的建议。但是,很少有学者对蚕桑产业技术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目前,广西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气候条件,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的机遇,己然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蚕桑产业基地,桑树种植面积大,产业扩张速度快,蚕桑品种类型多,政府扶持力度大,但广西蚕桑产业仍然面临产业规模小、技术需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本文对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了广西蚕桑产业技术需求及影响因素,以期探明广西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的规律及影响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强化科技支撑、加快创新驱动提供借鉴。

1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在桑园面积方面,广西的桑树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从2005年的9.40万hm2发展到2016年的20.67万hm2,扩大了11.27万hm2,翻了一翻多;而全国的桑树种植面积在这十多年中波动较大,其中2005—2007年全国桑园面积呈快速扩大的趋势,但是2007—2009年全国桑园面积却急速缩减,2009年全国桑园面积为79.82万hm2,2009—2016年全国桑园面积基本保持平稳,并没有较大的波动。在蚕茧产量方面,广西的蚕茧产量从2005年到2016年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05年的14.85万t增加到2016年的29.95万t,增加了15.10万t,也翻了一翻多;而全国的蚕茧产量除了2006—2007年有所增加外,其余年份均基本平稳(表1,图1-2)。从图3可以看出,无论是广西桑园面积占全国桑园面积的比率还是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产量的比率总体都是逐年上升的。在2008年之前,广西桑园面积占全国桑园面积的比率均在16%以下,而到了2012年,广西桑园面积占全国桑园面积的比率上升到了19.96%,到2016年更是上升到了26.07%;同样,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产量的比率除了2008年有小幅波动外,均在不断提高,到2016年更是占到了全国蚕茧总产量的48.27%,将近一半,广西蚕桑产业在全国蚕桑产业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表1 2005—2016年广西及全国桑园面积及蚕茧产量

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7-15];图1-3相同。

图2 2005—2016年广西及全国蚕茧产量

图3 2005—2016年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率

广西以占全国26.07%的桑树种植面积为全国提供了48.27%的蚕茧产量,这一方面突显了广西发展蚕桑产业的自然环境比较优异,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广西蚕茧生产技术的极大提高。总体上看,全国蚕桑产业发展表现平稳,而广西蚕桑产业保持高速发展,亮点突出,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

2 广西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类型调研分析

2.1 调研方法、区域、对象及问题

2017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向广西河池市蚕桑主产区的蚕农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蚕农个体相关信息及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等项目。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68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的68份有效反馈样本分别分布在宜州区(15份,其中宜州区城区5份,宜州区太平乡10份)、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份)、罗城仫佬族自治县(5份)、都安瑶族自治县(5份)、金城江区(5份)、东兰县(10份)、巴马瑶族自治县(5份)、凤山县(5份)、南丹县(5份)、天峨县(4份)、大化瑶族自治县(4份)。

本次调研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第一是蚕农的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类型(包括增加产量良种技术、提高品质良种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省工机械加工技术、水肥及管理技术、贮运和加工技术,多选题);第二是蚕农的个人特征,包括性别(男、女)、年龄(实际年龄)、受教育程度(实际受教育年限)、桑园面积(所种植桑树面积);第三是蚕农的组织化程度(加入合作社、不加入合作社)。

2.2 广西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类型分析

广西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与广西蚕桑产业技术提高分不开的,表2数据显示,广西蚕桑主产区蚕农的蚕桑产业技术需求中对增加产量良种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省工机械加工技术的需求强度都为100%,其余依需求强度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提高品质良种技术90%、节本高效栽培技术85%、水肥及管理技术81%、贮运和加工技术68%。这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蚕桑产业技术需求排位说明通过强化增加产量良种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省工机械加工技术等不断提高蚕茧产量仍然是广西蚕农目前最急需的技术;第二,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提高,对省力化机械的需求将变得更为急迫;第三,广西蚕农通过保证品质促进品牌化发展的战略意识不强;第四,对贮运和加工技术的需求强度排位最低(排在7个调查项的第7位),说明广西大部份蚕农对贮运和加工技术不够重视,广西蚕桑产业链条短,加工技术落后,仍然处于粗放的生产经营阶段,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表2 广西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类型统计

需求强度(%)=有需求样本数÷调查总样本数×100。

3 广西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技术需求的影响情况分析

3.1 广西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

3.1.1 蚕农性别 即使面临一样的处境,不同性别的蚕农仍然具有不同的决策行为,其风险偏好也不一致,对于蚕农来说要掌握新的科学技术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并且还要承担操作不当造成损失的风险,因此,不同的性别可能具有不同的蚕桑产业技术需求。

3.1.2 蚕农年龄 不同年龄的蚕农具有不同的经历与家族社会环境,调研发现,河池市在广西所有地级市中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交通不便,并且大部分地方仍然保留着十分粗放的生产方式,蚕农年龄越大,其在技术需求的选择上越保守,越不愿意改变现状。

3.1.3 受教育程度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年轻一辈的蚕农一般都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思想越开放、视野越广阔,也就越容易接受和掌握新技术。

3.1.4 桑园面积 桑园面积对技术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桑园面积的扩大,如果还继续保持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则面临着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促使其必须要不断通过应用新技术(特别是省工机械加工技术)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接受新技术的态度可能越积极。

3.1.5 组织化程度 通过加入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成为河池地区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因为合作社可以通过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等措施来保证蚕茧品质以及提高蚕农的话语权,而且合作社在客观上也要求普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从而极大地刺激了加入合作社蚕农应用新技术的潜在欲望,蚕农的组织化程度越高,其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就越高。

3.2 不同因素对广西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的影响情况

把调研所得数据进一步整理,得到完整的微观数据,以此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不同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其中,以增加产量良种技术(Y1)、提高品质良种技术(Y2)、病虫害防控技术(Y3)、节本高效栽培技术(Y4)、省工机械加工技术(Y5)、水肥及管理技术(Y6)、贮运和加工技术(Y7)7种技术需求为因变量,以蚕农性别(X1: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0,以女性为对照)、蚕农年龄(X2:用蚕农实际年龄表示)、受教育程度(X3:以实际受教育年限来表示)、桑园面积(X4:以所种植桑树面积表示)、组织化程度(X5:加入合作社赋值为1,不加入合作社赋值为0,以不加入合作社为对照)5个变量为自变量建立7个多元回归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因变量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

X1为蚕农性别(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0,以女性为对照),X2为蚕农年龄(用蚕农实际年龄表示),X3为受教育程度(以实际受教育年限来表示),X4为桑园面积(以所种植桑树面积表示),X5为组织化程度(加入合作社赋值为1,不加入合作社赋值为0,以不加入合作社为对照);Y1~Y7分别为增加产量良种技术、提高品质良种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省工机械加工技术、水肥及管理技术、贮运和加工技术;P值表示P检验的值,*表示在10%水平差异显著,**表示在5%水平差异显著,***表示在1%水平差异显著;R表示模型的可决系数,R2表示调整后的可决系数。

根据7个模型回归结果可发现,7个模型的可决系数(R)及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均在0.8以上,模型各项变量之间整体差异显著。不同的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在模型Y1中,X1、X4、X5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可决系数及调整后的可决系数都为正数,说明蚕农为男性、桑园面积越大、加入合作社对增加产量良种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在模型Y2中,X3、X4、X5分别通过了10%、1%、1%显著性检验,分别对提高品质良种技术需求有负向、正向、正向影响,说明蚕农受教育程度越低、桑园面积越大、加入合作社对提高品质良种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蚕农对提高品质良种技术有需求的概率反而有负向影响,这里有可能涉及到心理学及行为学的理论解释,受教育程度越高,在较强信息收集能力的基础上其理性决策的能力越强,对产业的发展、市场的把握可能更好,但是可能由于目前广西蚕桑产业仍然处于以量取胜的时期,存在加工企业较少、市场甄别信息不全、产品性能检测技术和机制缺乏等原因,导致依靠粗放型生产仍然是提高其产出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这些人来说,提高产量有可能是其提高收益的最优决策。在模型Y3中,X3、X5均通了1%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可决系数及调整后的可决系数都为正数,说明蚕农受教育程度越高、加入合作社对病虫害防控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在模型Y4中,X2、X4、X5分别通了1%、5%、1%的显著性检验,分别对节本高效栽培技术需求有负向、正向、正向的影响,说明蚕农年龄越小、桑园面积越大、加入合作社对节本高效栽培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在模型Y5中,X2、X3、X4、X5分别通了1%、1%、5%、5%的显著性检验,都对省工机械加工技术需求有正向的影响,说明蚕农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桑园面积越大、加入合作社对省工机械加工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在模型Y6中,X2、X5均通了5%的显著性检验,分别对水肥及管理技术需求有负向、正向的影响,说明蚕农年龄越小、加入合作社对水肥及管理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在模型Y7中,X3、X4、X5分别通了5%、1%、5%的显著性检验,都对贮运和加工技术需求有正向的影响,说明蚕农受教育程度越高、桑园面积越大、加入合作社对贮运和加工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

总体来看,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桑园面积、不同的组织化程度都分别对不同的蚕桑产业技术有不同的需求概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组织化程度X5(是否加入合作社,以不加入为对照)在7个模型中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无论蚕农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桑园面积等影响因子如何变化,组织化程度都是蚕农对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的决定因素,提高组织化程度必然成为加快广西蚕桑产业技术推广以及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形势以及河池市不同县区蚕农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和不同影响因素对广西蚕桑产业技术需求的影响情况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全国蚕桑产业发展表现平稳,广西蚕桑产业保持高速发展,技术支撑能力不断强化,广西蚕桑产业的话语权不断提高。广西蚕农对各种蚕桑产业技术类型的需求强度由高到低排位为增加产量良种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省工机械加工技术>提高品质良种技术>节本高效栽培技术>水肥及管理技术>贮运和加工技术,蚕农为男性、桑园面积越大、加入合作社对增加产量良种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蚕农受教育程度越低、桑园面积越大、加入合作社对提高品质良种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蚕农受教育程度越高、加入合作社对病虫害防控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蚕农年龄越小、桑园面积越大、加入合作社对节本高效栽培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蚕农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桑园面积越大、加入合作社对省工机械加工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蚕农年龄越小、加入合作社对水肥及管理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蚕农受教育程度越高、桑园面积越大、加入合作社对贮运和加工技术有需求的概率越高。

基于本次蚕桑技术需求调查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继续加强广西蚕桑产业技术研发,强化广西蚕桑主产区的主导地位。第二,在当前阶段,新品种增产技术仍然是蚕农需求最为迫切的技术,农业相关部门和推广人员仍然要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在保证蚕农利益、保证产量稳定与提高的前提下,推广配套相关栽培技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户主为男性的养蚕大户应该有针对性地重点宣传和推广增加产量良种技术,此外,对于户主年龄较大的养蚕大户,应该着重推广节本高效栽培技术及省工机械加工技术。第三,探索适合广西人多地少的小农户经营机制,把小农户联合起来,促进规模化经营,降低技术推广难度。第四,分别在百色、河池、崇左、南宁等蚕桑主产区加快推进建设广西蚕桑主产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市场透明度与组织化水平。

猜你喜欢

蚕农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躲雨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