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018-09-13郝天军胡若哲吴秀之杜家方解金辉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18年5期
关键词:师资河南省供给

郝天军,胡若哲,吴秀之,杜家方*,解金辉

(1.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2.河南省农业厅,河南郑州 450002)

新型职业农民指的是以农业生产获利为主要收入来源、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营管理技能较强、具备现代市场意识和风险决策能力的农业从业人员[1]。高素质的农民是激活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决定性力量,只有拥有专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业从业者才能持久地提高农业生产力[2]。要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转变,必须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保障农业人力资源供给充足,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打造合格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实现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河南省自2014年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后,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示范范围由最初的一市十三县扩展为全省,培训体系、培训机制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应该注意到培训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亟待改进。

1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截止2016年,河南省已累计完成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畜牧、蔬菜等10多个产业中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11.6万人,开展认定职业农民10 000余人,技能鉴定2 500多人[3]。据调研,有近三分之一的培训学员成长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人;借助培训的契机,学员与培训机构建立紧密、广泛的合作关系[4],加快了农业规模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支持。

1.1 培训供给情况

自2014年河南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以来,稳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力度,逐年增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量。2016年安排培训任务达到5.06万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机合作社带头人)轮训计划,安排培育任务3.24万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安排任务1 000人(包含进入第二年实训教学和创业孵化的500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安排培训任务1 000人;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安排培训计划1.62万人,持续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注入活力[5]。

1.2 培训主体参与情况

河南省从2014年开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工作[6],至2015年,河南全省已有132个县(市、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占县级行政区划总数的83%。2016年河南省被农业部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整体推进示范省,全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同时支持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等12家涉农单位参与培训,不断扩大培训供给主体规模,培训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具体培训任务分配情况见表1。

1.3 培训资金投入情况

鉴于河南省肩负保障国家粮食供给的重担,中央不断加大对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自2014年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来,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资金供给每年在9 000万元以上,以2014年最多,为11 6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8 000万元,河南省财政配套3 600万[7];2015年为9 600万,其中中央财政拨款8 000万,河南省财政安排资金1 600万;2016年河南省农业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共计投入9 99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8 396万元,省财政安排资金1 600万元[8]。采取补助的形式鼓励农民参与培训,大大降低农民参与培训的成本,增强了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表1 2016年河南省农业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分配情况(仅按照人数)

1.4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状况

河南省自2015年开始统一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分级使用。不断完善省内各级师资管理系统的衔接,从各级农业、教育、科研以及推广部门挑选经验丰富、专业水平高、乐于培训事业的专业老师和推广员,吸纳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公司管理人员等进入师资库,组成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并且鼓励优秀教师在全省范围内授课,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每年还会组织培训师资,提高师资能力。截止2016年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已有教师700多名,其中高级职称70多名,副高级职称100多名,培训师资力量大大提升,为培训顺利进行提供了智力保障。

1.5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培养,农业部门一直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培训课程设置应灵活多变,结合当地产业和学员生产经营实际,选择合适课程,注重学员实际需要。从调研情况来看,现阶段培训内容以生产专业技术为主,以经营管理和综合素质培养为辅。以2016年园艺专业(蔬菜方向)的培训课程为例,在15d的培训时间里,专业技术培训课程占67%;经营管理和综合素质提升培训课程占20%;实地参观考察占13%(以培训时间计算)。

2 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问题

2.1 培训总量供给与培训需求不匹配

通过样本调研数据分析,高达92%以上的农户表示有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愿,农民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强烈。截止2015年底我省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为2 586.93万人[9],由样本情况进行推算,河南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总量将超过2 000万人以上,很显然每年5万人的培训供给量与庞大的需求量难以均衡,河南省尚有大量农民的培训需求未得到满足。

2.2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供给相对短缺

虽然国家每年都在不断强调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重要性,但资金支持力度上并未有明显的增加。2014~2016年中央每年的拨付资金稳定在8 000万元左右;河南省财政2014年配套3 600万元,2015、2016年为1 600万元,2015年省配套资金仅相当于河南省当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0.002 1%,这与河南省庞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需要极不对称。资金的短缺一方面导致培训的规模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具体到培训承担单位在资金使用时往往捉襟见肘,导致培训质量难以保障。

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相对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种,师资建设是决定其成败最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现阶段河南省虽已建设一定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师资库,包含有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教师,并且其中不乏高级专业教师。但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大多培训教师为兼职,少有全职的培训教师。导致出现培训课程安排困难、教学计划频繁更改、授课内容不当等问题。二是师资人才比例不协调。目前培训教师以农业推广部门的推广人员为主,大多是行政人员,并非专业教师出身,专业知识不足,难以胜任。虽然近年来一些科研院校的专家进入培训师资库,但仍难以满足需要。另外一些专家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但缺乏培训教学经验,缺乏农民实际需要的实用知识。

2.4 缺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调研机制

培训调研机制的缺乏首先表现为培训招生的不规范、随机性,现阶段的培训学员的招收,并未依据各地农业产业特点、发展状况,而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分配。这就导致学员在文化素质、经济水平、从事工作的专业各式各样,使培训难以专业化。其次表现在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培训环节的设置,调研中有学员表示培训内容并非是他们实际需要的,这就导致培训低效,培训目地难以达到。最后表现在培训后缺乏跟踪服务、反馈机制,信息流通不畅,难以形成培训教学—回馈—优化的良性发展通道。

3 提高培训实效的对策和建议

基于对河南省培训现状的总结,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以下提高培训实效的思路:

3.1 健全培训供给体系

现阶段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总量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培训供给完全由政府包揽,以任务形式自上而下分配。这就造成培训供给形式单一,政府负担重,培训供给总量扩大困难。为了破除这一桎梏,必须健全培训供给体系。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稳步发展和市场经济不断开放的形势下,引导非政府层面机构进入公共产品供给领域是大势所趋。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掌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市场的变化规律和需求特点,通过对农业服务企业制定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承担一部分盈利的培训活动,提供多样的农民培训服务产品。同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公益性优势和行业服务功能,为农民提供专业化技能培训;激活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民专业合作等基层农业推广组织的动力,就近将各种新技术、新方法提供给农民,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的形式,扩大培训供给规模。

3.2 创新培训投资机制

现阶段,培训的投资机制为中央财政承担大头,省级政府作补充,参训学员零承担。这种机制一方面给政府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无法充分满足农民对培训量和质的需求。创新投资机制,创设多元投资模式势在必行。建议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特色,制定具体可行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以捐资赞助、设立专项公益基金等形式参与投资,另一方面,逐步加大职业农民培训的市场化,在农民可以接受范围内,逐步引导农民合理分担培训费用。形成以政府资助引领,社会资本介入,农民适当承担的投资体制,实现培训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培训师资建设

一是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加强对师资绩效考核、评比工作,从中挑选出授课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水平高的教师,将其聘任为专业培训教师,制定每年的授课计划。二是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吸引优秀人才参与农民培训教学,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比如将为新型职业农民授课的课时计入教学工作量,可以参与职称评定;设立专项资金,对培训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培训教师进行奖励。三是根据培训需求进一步完善师资库各类人才比例,进一步吸收基层实用型人才、优秀学员进入师资队伍。

3.4 重视培训需求调研

需求调研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基础性工作,它对于培训的计划制定、内容规范、课程设置、形式优化等后续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调研农民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共同面临的挑战,从宏观上掌握农民群体需求,掌握农业发展形势对农民能力素质的需求;另一方面,调研农民的个体需求,调研农民的个体特征,期望实现个人发展目标、培训动机,期望培训的内容、方式等。在微观上,对农民培训需求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实时把握农民培训需求的变化,改进培训供给形式和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精准度,保证培训有效性。

3.5 制定培训激励机制

一是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制度。农业主管单位或行业协会制定认定办法,由培训承担单位对学员进行考核,农业主管部门对考核合格的学员认定颁证。二是设置农业职业准入制度。将职业农民纳入地方技术人才管理中,对农业从业者技能等级进行评定,并加以科学的分级管理。根据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示范推广实行农业职业准入制度,将技能等级作为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申报条件。三是对从事“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颁发“技能等级认证”证书,并优先配置优质资源,形成农业产业有序竞争机制,对优秀农业从业者进行表彰、奖励,促使农业从业者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形成扎根农业,发展农业的内在动力。

猜你喜欢

师资河南省供给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