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琅琊山漫步

2018-09-13钱声广

现代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醉翁亭醉翁亭记滁州

钱声广

休假在故乡,滁州的几位战友约我去登琅琊山。

那天细雨蒙蒙,青山雾隐,琅琊山也沉浸于这云遮雾绕中。年少时的记忆如氤氲般萦绕在我的脑海。在故乡时,我读过《醉翁亭记》,也时常来此游玩,常坐于醉翁亭中,但欧阳修是什么人,那个時候的我并不知道。听长者说,琅琊山有灵气,出过帝王,但却不知道是琅琊王司马睿在此避难,招贤纳士,谋划安邦定国之计,后来他终得帝位,建立东晋……

转瞬间往事已矣,现在的琅琊山早已成为风景名胜区,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的美誉。到达琅琊山景区北大门,步行一公里就来到了醉翁亭。虽说叫亭,其实已是一座庭院,一共九院七亭,亭台楼角,楹联匾额,真草隶篆,龙飞凤舞,无不彰显着琅琊山厚重的文化。

醉翁亭是宋僧智仙为欧阳修所造,宋时的亭子早已毁于兵火,现在的是光绪七年,我的同乡全椒人薛时雨按原样重修的。数百年来虽多次遭劫,但终不为人所忘,皆因欧公写了一篇《醉翁亭记》使之闻名遐迩。亭因文而贵,文因人而显,倒也成就了一段佳话。其实,醉翁亭建成距今已有960多年。近千年的历史中,朝代更替,兵燹连连,古迹建建毁毁、毁毁建建也在所难免。“琅琊古寺”“天王殿”,还有那“三天门”的旧阶石,以及路边那字迹漫漶的残碑,都昭示着琅琊山历经时代风雨,沧桑而厚重。

我伫立于欧公雕像前,他那怡然乐观的神采被雕塑家刻画得惟妙惟肖,他那深藏于心的淡淡忧愁和难言的苦衷,仿佛也显露于眉宇之间。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最终被贬为滁州知州。在欧阳修遭遇人生的凄风苦雨时,琅琊山开化禅寺的住持僧智仙伸出友爱之手。第二年,专门为欧阳修在琅琊山脚下修建了一个亭子,让他在此办理政务、交朋结友、赋诗侑酒,这让欧阳修那颗失意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他戏谑地将自己号为“醉翁”,将此亭称为“醉翁亭”,并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抒发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幽情。文如其人,乐观、谦和、简约,是欧阳修一生为人、为官的风格。

我一字一顿地诵读着那玻璃框内的“欧文苏字”。在苏东坡老家眉山的三苏祠里也有一块这样的碑文。那是北宋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应时任滁州知州王诏邀请书写《醉翁亭记》并刻碑。珠联璧合的“欧文苏字”是这对师生留给滁州、留给世人的宝贵文化和精神财富。他们不仅算是四川同乡,而且都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且都仕途多舛。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和品格,这亦是为官者的核心意识和终极指向,那就是——爱国、爱民。欧阳修、苏东坡之所以能被人传颂至今,正是缘于他们亲民、为民的民本思想。

欧阳修于宋真宗四年六月(公元1007年8月)出生在绵州。其父欧阳观,庐陵人,景德四年任绵州推官。作为推官,他还主管刑狱,在办案时反复推敲,量刑时十分谨慎。为防止发生冤假错案,欧阳观总是因查办案件而废寝忘食。他勤政敬业、清廉端庄、恪守清贫的为官、为人的作风,深刻影响了欧阳修的一生。欧阳修在绵州生活3年后,随父母去了泰州。父亲去世时,欧阳修年仅4岁。母亲郑氏抚养欧阳修长大成人,日子虽然过得艰难,但她常常用其父的故事勉励欧阳修,激励他正视困难,奋发有为。家里无钱买纸习字,郑氏就教导欧阳修以芦荻为笔,以细沙为纸,在上面练习写字,留下了“画荻教子”的千古美谈。正是严格的家风家教,使少年的欧阳修养成了勤勉好学的习惯。

历史的记载是厚重的,欧阳修24岁举进士,后一路升迁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在政治上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身体力行者,主张革新;文学上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成功领导了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他留下了大量著作,著有《欧阳文忠公集》153卷,撰写《新唐书》《新五代史》《毛诗本义》等经史著作24卷,诗、词、散文、金石学等著述丰硕,成就灿然。他被贬时刚四十出头,可他却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苏门四学士、王安石、曾巩、包拯……都得到过他的提携与指教,后人称颂他为“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苏轼在《六一居士集序》中赞其:“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欧阳修无论是为人、为文还是为官,无不体现出他从容宽厚、率性自然的个性,尤以“为政宽简”著称。朱熹评价他:“公至三五日间,事已十减五六;一两月后,官府阒然如僧舍。”当然,欧公的宽简,并非是指他纵情于山水,喝酒吟诗,草率政务。而是正如他对“宽简”的解说,“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驰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亦即,施政讲究宽容和简化,办事遵循人情事理,不苛刻武断,不繁缛琐碎,不求博取声誉,只要把事情办好就行。这足见其实事求是的领导才能。在任滁州知州两年四个月的时间里,他给琅琊山留下了诸多人文遗迹,还有流传千古的不朽诗文。其政声卓著,百姓安居乐业,他给滁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也。”

走出醉翁亭,漫步在琅琊古道上,两旁万树千枝,红黄绿色彩相间。潺潺流水声如琴弦拨动,顷刻间让我有穿越千年时空之感。欧阳修这位集政治、文学、学术于一体,融官员、文人、学者为一身的一代名臣,当官场浊流将其冲到谷底时,他没有消极避世,更没有沉沦无语,而是心谙沧浪之水,撞击出千年余音——《醉翁亭记》,何其美哉也。

猜你喜欢

醉翁亭醉翁亭记滁州
醉翁亭历代重修记比较研究
陆黛灵书法作品
游紭琊山醉翁亭有感
醉翁亭和丰乐亭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之异同浅析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第二十一站:滁州]
2007年辽宁沈阳市中考试题选
《醉翁亭记》课后片段作文
滁州西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