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地仓穴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2018-09-12卫弯郑阿妮张林涛刘娜
卫弯 郑阿妮 张林涛 刘娜
【摘要】目的 观察艾灸地仓穴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2月本科室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瘫恢复情况,依据不同的治疗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针刺组、针刺加艾灸地仓穴通过面瘫患者的总好转率来评价两组的疗效。两组患者分别给予针刺、针刺与艾灸地仓穴结合的方法治疗,1次/d,10次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①2种方法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②针刺加艾灸地仓穴组的痊愈率高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后艾灸地仓穴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有效。
【关键词】艾灸;地仓;针刺;周围性面瘫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表示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02
周围性面瘫,又名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本病多为一侧性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率较高,引起周围性面瘫发生的原因有:自主神经功能低下,各种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疱疹性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等,此外也有外邪的侵袭。现将我科室住院治疗的36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目的在于观察是否艾灸地仓穴对急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以及肌肉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有所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12月本科室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瘫恢复情况,依据不同的治疗措施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数量不限,平均年龄50岁,平均病程1个月,收住院左侧面瘫患者统计10例,右侧面瘫患者统计8例;观察组男女不限,平均年龄50岁,平均病程1个月,收住院左侧面瘫患者统计8例,右侧面瘫患者统计1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首先对周围性面瘫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①穴位的选择:先选取面瘫患者患侧的阳白穴、迎香穴、攒竹穴、颊车穴进行针刺;再选取对侧合谷穴;双侧足三里穴。②行针操作过程:患者呈仰卧位,用酒精棉签局部穴位消毒后,在对侧合谷穴及双侧足三里穴直刺后,对这两个穴位施以提插捻转补泄手法,使局部穴位有酸麻重胀的感觉,进针深度1 cm,得气后,平补平泻,每5 min进行2次,留针30 min。
1.2.2 观察组
按照对照组针刺选穴操作治疗后,自制宽度,高度均为2 cm的艾柱,艾柱灸地仓穴,艾灸效果达到局部微红即可,艾灸1次/d,艾灸7壮/次,对照组与观察组持续治疗一个月后观察两组的面瘫恢复情况及疗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面瘫患者的恢复情况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判定用面瘫患者的总好转率来体现。总好转率它包括痊愈与否,显效与否,有效与否及无效与否来体现艾灸的治疗效果[1]。痊愈是指患者的患侧面部的肌肉及额纹肌完全恢复正常,眼睑闭合完全,口角歪斜恢复正常,面部肌肉表现左右对称;显效:患者歪斜症状明显改善,眼睑尚可闭合,额纹出现但未完全恢复;有效:眼睑开始出现抬举,但稍微闭合不全,用力后可完全闭合,口角歪斜现象也较之前有些许改善;无效:上述症状治疗后依然未见好转,或更差。总好转率等于痊愈加显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疗效比較,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在观察组的总好转率为80.67%高于对照组面瘫患者治疗疗效的60.56%,结果表明观察组在针刺后艾灸地仓穴的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率在临床上近几年是越来越高。临床表现包括面部表情肌的瘫痪,患者面部可见抬头纹消失或减少,鼓腮漏气,眼睛向上看时患侧无力,龇牙时候可见嘴角会歪向健侧。吃饭时少数患者有夹食,喝水时会有漏水,严重者可影响生活质量。它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很高,而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平常人们所常说的面瘫,在多数情况下是指面神经炎而言。周围性面瘫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多由于外邪、病毒所致,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主要抗炎与抗病毒治疗,另辅以维生素B1或B1营养神经治疗。但多数患者的症状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因此西医治疗方案尚欠缺[3] .中医学中认为,周围性面瘫的病因由于风邪外袭侵袭面部经络,使气血痹阻面肌不运,故致面瘫;面瘫后期,气血双虚使寒邪侵袭,阴阳失调[4],主要症状为邪气瘀滞面部、气血失调而致口斜眼歪等[5]。本病针刺治疗,针对脉络虚弱、寒邪侵体,取阳明经穴为主,调节气血[6];口眼歪斜症状取四白穴、颊车穴、阳白穴行气通络[7]。另外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辅以阳白穴,颊车穴,攒竹穴,四白穴,下关合谷穴,足三里穴可有效调节气血失衡。 观察组针刺后,艾灸地仓穴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说明艾灸地仓穴可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继成,张 利.针药并用治疗面瘫30浅识[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11):297.
[2] 王立国,鄢定英.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报道[J].中国处方药,2015,13(8):90-1.
[3] 蔡剑飞,徐君君,袁淑芬.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8):231-2.
[4] 赵岱鸿.针灸推拿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后遗症76例[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5,(11):246.
[5] 矫翠翠,徐萍,付静静,etal.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近况[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20):41-2.
[6] 袁文敏,庄垂加.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及针灸分期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21):10-1.
[7] 杨 珊.不同针灸顺序治疗面瘫康复时间的对比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12):1853-4.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