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观察与护理
2018-09-12章慧廖冬梅
章慧 廖冬梅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效果。方法 104例外感发热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布洛芬混悬液口服退热,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保留灌肠及布洛芬混悬液同时使用退热;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治疗组退热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而完全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体温反跳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起效快。
【关键词】小儿发热;中药;保留灌肠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7..02
外感发热是小儿常见病之一,约占儿科住院的1/4左右,患儿以反复发热为主要症状,变化速度快,持续性的高热是重症化表现。控制发热是小儿发热治疗的关键,过去主要通过冷敷、口服布洛芬等降温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冷敷可能导致冻伤,同时容易引起应激反应,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无法持续应用、反跳快。中药灌肠是一种中药的疗法,给药方式直接,药物停留在肠道内可持续发挥作用,但将其用于小儿外感发热治疗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对比分析,选取我院104例小儿外感发热入组,对照研究,评价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的疗效,总结护理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
小儿外感发热患儿10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男性34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6岁;发热时间<24 h者10例,24~48 h者38例;48~72 h者4例;体温在38~40.5℃,高热惊厥者3例、对照组52例,男35例,女17例;年龄4.5岁;发热时间<24 h者1例,24~48 h者18例;48~72 h者22例;超过72 h者11例;体温在38~40.7℃,高热惊厥者1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纳入标准:①外感发热;②年龄3~12岁;③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差;②合并其他重大疾病;③不适合灌肠,合并胃肠道原发病;④无法耐受;⑤无中药过敏史。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扬州市三药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0 mL/瓶);治疗组给予自拟退热方(药物组成为金银花10 g,薏苡仁15 g,苦杏仁8 g,白豆蔻3 g,厚朴6 g,滑石20 g,栀子10 g,白茅根15 g,陈皮5 g,黄芩10 g,连翘10 g,蝉蜕5 g,淡竹叶5 g)制成汤剂保留灌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护 理
2.1 一般护理
慎起居,室内温湿度适宜,温度18~20℃,湿度以50%~60%为宜。每日2~3次开窗通风,避免对流风。以卧床休息为主,减少活动多饮水。勤换内衣裤,重视皮肤护理,维持皮肤清爽状态,根据环境温度增减衣物,一方面避免过少而受凉,另外一方面避免过多影响皮肤散热。指导家长学会简单的处理方法,及时采取措施。如用热毛巾热敷鼻部,改善通气状况,消除鼻塞;每日晨起用淡食盐水漱咽部,减少和消除咽部不适等。
2.2 辩证施护
小儿外感发热多因外感风寒、风热、暑湿所致。(1)风寒型: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寒,避风。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忌食油腻之食,多饮开水或热粥以助药效,少食多餐。用药宜辛温散寒,疏风解表,常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味。(2)风热型:病室宜凉爽、湿润,避免对流风,若汗出热退,将汗液擦干。宜选凉润之食品。如:西瓜汁、绿豆粥等。用药宜辛凉清热,疏风解表,常用方药银翘散加味。(3)暑湿型:病室宜凉爽通风。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用药宜清暑祛湿解表,常选方药香薷饮加味[2]。
2.3 观察病情,防高热惊厥
惊厥是小儿的常見病,高热是惊厥发生的首位病因,惊厥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密切观察,进行动态的体温监测。随时做好惊厥的救助,若发现急性的抽搐,立即协助取、头偏一侧,必要时吸氧,观察记录患儿是否有痛苦面容、检查前卤状态,以评估是否出现脑损伤,准备咪达唑仑,以随时控制惊厥。
2.4 灌肠护理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及家长讲明灌肠的起效机制、治疗目的、预计效果、自护注意事项、可能获得感受,详细询问患儿中药用药史、中药药物过敏史,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检查肛门皮肤情况,灌肠前嘱排空大小便。由于是用作退热灌肠,故中药汤剂温度一般在28~33℃,灌肠袋挂在输液架上,高度不得超过30 cm。将备好的中药汤剂倒入灌肠袋中。患儿取左侧卧位,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抬高臀部
10 cm,灌肠袋前端及患儿肛门用石蜡油润滑,排出空气后将肛管(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型号的肛管)轻轻插入肛门4~7 cm,药液缓慢注入,灌肠完毕后再抽吸温开水5~10 cm并抬高肛管末端,使溶液全部注入,反折肛管拔出,用卫生纸按住肛门口以免药液流出,嘱药液保留30分钟-1小时以上。用量:根据年龄每次100~200 ml,每日1次,连续3日。灌肠后观察患儿有痛苦面容、哭吵行为、腹痛症状、大便等异常,加强行为管理。
3 结 果
3.1 观察项目
临床疗效。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评定标准为依据[3]。痊愈:用药24~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回升,证候消失,实验室指标转阴。显效:用药24~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不再回升,咳嗽等主要证候基本消失,实验室指标达到正常范围。有效:用药48~72 h内体温恢复正常,但可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主要证候部分消失但有遗留,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疗效标准。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4 讨 论
小儿外感风热的发病速度比较急,且该病的病程发展相对较快,对于小的患儿来说,其自身的脏器都尚未发育完全,对于外感发热的感觉会更为强烈。很多患儿出现外感发热的症状后,其体温都会相对较高,若是患儿体温持续不退,且未能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这对于患儿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性影响。我们尝试采用自拟中药方剂灌肠辅助治疗小儿外感风热,结果显示效果明显更好,总有效率达到96.15%,痊愈率也显著上升,无效率显著下降。中西结合,减少患儿服药次数,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滑石清热泻火;淡竹叶清热除烦,加强退热作用。制剂好的中药汤剂注入直肠内。通过行为干预,使药液在肠内长时间的保留。直肠粘膜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可以对灌入的药物有效成分进行吸收,有报道灌肠中直肠粘膜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口服的5~9倍、峰浓度也显著上升,与直接静脉给药相似,这可能与无肝脏首过效应有关。
在灌肠前需要排空大小便,但是排空大小便非常不利于控制,特别是那些近年来提倡肠内营养支持,提倡经口进食,以利于肠道功能恢复,抑制肠道菌群转移、紊乱,进食会增加肠道的粪水量,排空难度更大,因此灌肠适合那些食欲减退、未经口进食的对象[4]。灌肠后对胃肠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而不同的患儿耐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若无明显的躯体不适,可以保留较长的时间,但若有躯体症状,不应勉强。护士需要认真的判断患儿的耐受情况,是否出现躯体症状,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治疗。
小结: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起效快,退热持续时间长,需要加强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晓华.对小儿外感风热湿热证患儿进行中药灌肠治疗及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07):13-15.
[2] 中医儿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5.
[4] 黎介寿.肠内营养与肠屏障功能[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6,23(5):257-259.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