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皂苷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18-09-12陈璐冉磊
陈璐 冉磊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多发于老年患者,以进行性痴呆和记忆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仍未发现有效的治疗途径能从根本上防治AD的进展。人参皂苷作为人参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能营养及保护神经,有效防治AD的病理进展。
【关键词】人参皂苷;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7..0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发病原因未明,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形成的老年斑、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致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及神经元丢失为主要病理特征,以渐进性记忆缺损和认知功能减退为主要症状的神经退行性疾病[1]。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AD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研究发现,人参中提取的有效活性成分人参皂苷,能显著改善AD大鼠模型的学习认知功能。本文就人參皂苷防治AD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干扰Aβ的沉积
Aβ沉积作为AD重要病理特征,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异常水解引起其大量聚集沉积。Aβ正常条件下生成和降解可保持动态平衡。Aβ可通过抑制β-分泌酶与γ-分泌酶对APP的作用阻止Aβ生成[2]。经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g3可显著提高AD模型神经细胞NEP活性,减少Aβ42的产生[3]。
2 抑制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
tau蛋白作为AD病理改变的标志蛋白,其异常过度磷酸化引起的NFTs。蛋白磷酸酶2A(PP2A)是脑中磷酸化tau蛋白的主要磷酸酶,其去磷酸化可松解NFTs结构。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g1能通过增加PP2A的表达,抑制冈田酸诱导的AD模型大鼠脑片及氯化铝致AD模型小鼠的tau蛋白磷酸化[4]。
3 抗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与AD发病密切相关。活性氧(ROS)作为氧化应激早期标志,其过度的氧化作用可引起细胞损伤。人参皂苷Rg1在冈田酸诱导的AD模型及HEK-293氧化应激损伤模型中可抑制胞内ROS水平,并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力及细胞的存活率[5]。
4 抑制细胞凋亡
caspases作为细胞凋亡信号的蛋白水解酶,参与AD神经元细胞凋亡的病理过程。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g1可增强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活力,抑制caspase-3的活性,改善Aβ25-35诱导的细胞凋亡。有学者观察到,人参皂苷Rb1可增加Aβ25-35诱导的细胞损伤的存活率,发挥保
护作用[6]。
5 雌激素样作用
雌激素具有的抗AD作用。绝经后妇女更易患有AD,且使用雌激素者AD发病率低于未用者。人参皂苷作为植物雌激素,其结构功能与雌激素类似。部分学者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g1可有效降低卵巢切除术诱导的大鼠海马中Aβ含量并改善神经功能[7]。
6 调节中枢酶类及神经递质
学习认知功能与中枢神经递质、胆碱能密切相关。AD 患者脑内神经递质含量较正常人明显的异常。因此可通过调节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目前发现人参皂苷有中枢拟胆碱活性,能提升乙酰胆碱的生成和释放,阻止AD进展[8]。
综上所述,人参皂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十分复杂,其多靶点作用可改善患者学习记忆功能。目前人参皂苷防治AD的机制尚未明确,仍处于实验及临床研究阶段,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苗苗.中医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J].中医学报,2012,27(5):631-632.
[2] Zhang Y,Thompson R,Han Z,et al.APP processing in Alzheimer's disease[J].Molecular Brain,2011,4(1):1-13.
[3] 彭 静,陈 曦,王 宇,等.以神经内肽酶为靶点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参皂苷有效组分筛选[J].中国老年学,2017, 37(5):1089-1091.
[4] 李永坤,陈晓春,朱元贵,等.人参皂甙Rb1减轻冈田酸诱导的大鼠海马神经元Tau蛋白过度磷酸化[J].生理学报, 2005, 57(2):154-160.
[5] 王莹莹,宋修云,王 奇,等.人参皂苷Rg1通过抗氧化应激保护冈田酸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6,32(10):1364-1370.
[6] 曹梦园,赵月鸣,张 晶,等.人参皂苷Rb1对Aβ25-35诱导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35):33-36.
[7] 李文娜,肖 苑,黄燮南.人参皂苷Rg1非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2,28(6):751-754.
[8] 陈庆林,陈 勤,金蓓蓓.远志皂苷对A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中枢胆碱能系统标志酶活性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3):33-36.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