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一气周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总结

2018-09-12王芳安祯祥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19期

王芳 安祯祥

【摘要】“一气周流”理论主张人与天地相参,周身气机流转则畅然无病,其中焦土气斡旋、左路木气生发、右路金气敛降、上为火气、下为水气,分别对应脾胃、肝、肺、心、肾,治疗疾患时以恢复人身一气周流为大法,屡起沉疴。中医学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为气机壅滞不通,运用“一气周流”理论治疗可使患者一身气机通调、壅滞全消,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一气周流;气机升降;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9..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全球患病率为10%~30%[2]。一项研究表明,对存在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进行检查后,有79.5%的患者诊断为FD。中医学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痞满”、“胃脘痛”、“积滞”范畴。历代医家对此病的认识和治疗虽各有侧重,然终不离乎“气”也。

1 本病与气机的关系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有“痞满”“胃脘痛”“胃胀”“嘈杂”“纳呆”“中满”“吐酸”等FD相关症状的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景岳全书·心腹痛》云:“胃脘病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皆当以理气为主。”《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云:“脾胃既虚,不能升浮……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使周身气血逆行而乱。”通过对FD中医病因病机的量化分析研究,中医认为FD病机以气机阻滞为主,或因气虚气滞,或因寒凝气滞,而虚实夹杂或两实相兼为复合病机[3]。由此可见该病与气机有着密切关系,临床中可从调理气机着手。

2 “一气周流”理论对本病的认识

“一气周流”理论体系出自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先生的著作《四圣心源》,其理论渊源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一脉相承,简洁而完美的阐释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由此提出“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黄元御先生[4]认为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而祖气之内是谓中气,土也,枢轴也。然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脾也;中气右旋则为戊土,胃也。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清阳生发于木火则不下陷,浊阴收藏于金水则不上逆,阴阳二气彼此互根,上下环抱,一气周流,是谓平人,如此阻滞全消,气机流转无碍何来“痞满”“积滞”诸患?因而用药施治务必使周身气机畅然调达,所谓气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如环无端,不可不察也。“一气周流”理论认为各类药材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亦各有其升降沉浮之特性,临证之时宜细审气机阻滞之偏颇,再予相应之偏性药物相调。如中土虚弱枢轴转运不利者,可予甘草、党参、白术等中正平和之品以奠之;左路生发不及而木郁壅滞者,可予当归、白芍、桂枝等柔润温通之品以复其条达;上焦君火不明,相火异位者,可予栀子、朱砂、牡蛎等驭神之品以正其主位;右路敛降不及而致上逆者,可予麦冬、半夏、旋复花等清透肃杀之品以助其沉降;下焦封藏失司而至气浮无根者,可予补骨脂、附片、肉桂等固元填精之品以匡其摄纳。如此以药之升降浮沉调人之气化出入,可复生生之机也。

3 病案举隅

患者杨某,女,45岁,就诊于2017年02月08日。主诉:反复上腹部饱胀伴烧灼感1年余。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上腹部饱胀伴烧灼感,进食后明显,得嗳气则缓,平素心烦易怒,怕凉,手足冷,大便不爽,小便可,纳眠差。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曾多次求治于当地医院,行胃肠镜、肝功能、腹部彩超等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口服中药(具体不详)及复方消化酶等药物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断:痞满(气郁中阻证)。治法:调气消痞。处方:炒白术20 g,桂枝

10 g,大麦芽10 g,栀子6 g,半夏10 g,制附片10 g(先煎),酸枣仁10 g,炙甘草3 g。7付,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温服。服药7天后复诊,患者诉上腹部饱胀感好转,食欲较前改善,心情较佳,大便排出顺畅,怕凉及手足冷较前缓解,唯上腹部烧灼感未尽愈。嘱前方去桂枝、麦芽、半夏,加当归10 g,龙眼肉10 g,继服7付,煎服法同前。一周后患者复诊,诉诸症悉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患者以反复上腹部饱胀伴烧灼感为主症,辨病为痞满,结合兼症及舌脉辨证为气逆中阻。该病虽病位在中焦脾胃,实由全身气机流转受阻所致。患者平素心烦易怒,知其肝木不疏,久则左路生发不及郁而化热,木旺则相火太过,君火失其主位,无以下潜,肾水失温则不能涵木而更添木郁,阳气失于布散,故而怕凉、手足冷、眠差,此阴阳气不相顺接也。加之一派浮游虚火扰动上焦使右路敛降无权,肺金不得凉降化水,如此左右道路不通,上下无以回环,一身之气无以周流,气机阻滞则中满丛生,诸证悉见。故治疗务以恢复气机升降出入为要。初诊方中附子大启肾中一阳而暖肾水,使上下交济、肝木得涵。大麦芽为肝之本谷,含生生之机,以助左路生发之性[5]。桂枝最调木气,可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白术降浊阴而进饮食,升清阳而消水谷;甘草具冲和之正味,归水火二气之间,此二味用以培植中州,运转枢轴[6]。栀子导心火下济肾水,清心除烦;酸枣仁敛神魂而安浮动。半夏降浊阴,复右路阳明燥金肃降之气,以开胸膈胀塞。上药共奏调气之功,枢轴得转,四维以行,周身气机流转无阻,故胀满诸证可消。二诊时患者仍遗留上腹部烧灼感,是郁热未尽,故去桂枝、麦芽、半夏,加当归养血滋肝,助肝木温升;龙眼肉滋肝木而清风燥,降心火而消热烦。不用寒凉败火之药而郁热尽去,借风木生发疏泄之性散热而无伤阳之弊,所谓“大气一转,其气自散”也。

4 结 语

目前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尚未能完全阐明,对该病通常采用对症治疗,存在效果欠佳且不良反应多的缺陷,而中医在FD治疗中有诸多优势[7]。“一气周流”理论以其独到的气机循环流转角度阐述其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军祥,陈 誩,李 岩.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結合消化杂志,2017(12):889-894.

[2] Sanjiv Mahadeva,Khean-Lee Goh.Epidemiology of functional dyspepsia:A global perspectiv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6(17):2661-2666.

[3] 王 俊,张翼宙.基于量化分析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32(02):300-302.

[4] 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4.

[5] 彭重善,郑钦安卢铸之医学讲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425-426.

[6] 黄元御.黄元御药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11.

[7] 宋瑞平,舒 劲,刘清君.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01):211-215.

本文编辑: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