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proBNP床旁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2018-09-12周华三
周华三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NT-proBNP床旁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NT-proBNP床旁检测,分析其与患者年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平均住院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液NT-proBNP床旁检测结果差异不大;60岁以下患者的NT-proBNP检测结果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60岁以上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Killip I级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相对较高,而NT-proBNP检测结果相对较低。结论 NT-proBNP床旁检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NT-proBNP床旁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54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0..02
有研究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可以引起血中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的升高,并且与年龄、心功能Killip分级等有密切关系[1-2]。本文就NT-proBNP床旁检测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28~86岁,平均年龄(62.51±12.04)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男50例,女13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60.34±10.43)岁。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符合WHO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且除外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史。所选患者心功能Killip分级为:Ⅰ级30例,Ⅱ级25例,Ⅲ级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7例,所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后立即抽取血液标本,采用北京乐普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6JY0401265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仪,对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使用配套试剂板[3]。登记所选患者的年龄、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平均住院时间等信息,比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NT-proBNP床旁检测结果;比较年龄在60岁以上和60岁以下患者的NT-proBNP床旁检测结果;比较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与大于Ⅱ级的NT-proBNP床旁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NT-proBNP床旁检测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NT-proBNP床旁检测结果为(1643±3299)ng/L,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NT-proBNP床旁检测结果为(1229±2756)ng/L,经过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比较60岁上下患者的NT-proBNP床旁检测结果
年龄在60岁以下患者的NT-proBNP检测结果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60岁以上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比较心功能KillipⅠ级和Ⅱ级及以上患者的NT-proBNP检测结果
心功能KillipⅠ级患者的NT-proBNP检测结果明显低于KillipⅡ级及以上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KillipⅠ级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KillipⅡ级及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有关血中NT-proBNP水平的研究报道显示其在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治疗和预后,均起到了重大意义[4]。有相关报道,心肌缺血坏死时,收缩功能受到抑制,周围正常的心肌细胞受到牵拉,此时会合成和释放BNP,缺血坏死面积越大,血液中的BNP和NT-proBNP水平就会越高[5-6]。研究表明,NT-proBNP和BNP活性成分是由生物体内合成的BNP前体裂解而来,临床上常常通过检测
NT-proBNP水平来反应BNP活性成分的水平,而BNP活性成分水平的高低,与心功能不全密切相关[7],与本次研究中心功能KillipⅡ级及以上患者的NT-proBNP检测结果明显高于KillipⅠ级患者结果较为一致。研究还显示,NT-proBNP水平的高低与年龄因素呈正相关的关系[8],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总之,NT-proBNP床旁检测结果可以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的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思聪,刘兴利,贾晨红,等.NT-pro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关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3):
6463-6466.
[2] 陈 华,周懿忆,戴屹东,等.NT-proBNP的临床应用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1):69-72.
[3] 赵艳军,王华荣,李富利,等.联合LVEF和NT-proBNP检测在症状不典型非ST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14):2311-2315.
[4] 刘洪军,杨 猛,张开忠,等.NT-proBNP、CysC和PC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8):1145-1149.
[5] 杨雯婷.IMA、hs-CRP、NT-proBNP及sCD40L指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6,20(12):2034-2036,2037.
[6] 张春艳,王聪霞,李永勤,等.MMP-9联合NT-proBNP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7(3):313-317.
[7] 张 宁,刘文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NT-proBNP联合TIMI危险积分预测远期预后的价值[J].河北医药,2015,37(14):2115-2118.
[8] 刘 杰,王 锋,闫兴国,等.NT-proBNP水平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分层价值的研究[J].中国现代醫生,2016,54(16):24-26,封3.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