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的观察及治疗方式探究
2018-09-12张秀红
张秀红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治疗方式。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给予单一降糖药物、消心痛治疗,观察组则给予降糖药物、消心痛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脂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糖药物、消心痛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的应用效果确切,有效改善糖脂代谢,减轻心肌缺血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治疗方式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5..02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出现率非常高,研究显示其可能和疼痛感觉受体异常、神经传导系统异常有关,可出现持续长时间无症状心肌缺血[1-2]。本研究分析了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治疗方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34岁~76岁,平均53.71±2.10岁。发病时间1年~27年,平均(12.23±0.67)年。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4岁~75岁,平均53.74±2.13岁。发病时间1年~27年,平均(12.21±0.43)年。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两组均积极控制血糖,使FPG控制在7.0 mmol/L以内。降糖药物:格列美脲2 mg口服,1次/d+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0.5 g口服,2次/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同时给予左卡尼汀2 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均治疗2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控制率;血脂達标时间、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药物不良反应率。
显效:血糖和血脂等指标达到正常水平,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血糖和血脂等指标降低,但未达到正常范围,心肌缺血恢复50%以上;无效:症状、血糖和血脂等指标等情况均无改善。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控制率为显效、有效百分率之和[3]。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1.0统计,计量资料(x±s)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给予x2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两组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控制率相比较
观察组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44例,总有效率97.78%,显效的患者30例,有效14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31例,总有效率68.89%,显效的患者17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
2.2 治疗前后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相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分别是(7.21±0.81)mmol/L、(4.78±1.28)mmol/L、(2.12±0.21)mmol/L,观察组分别是(7.23±0.82)mmol/L、(4.78±1.23)mmol/L、(2.12±0.22)mmol/L。
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6.12±0.21)mmol/L、(2.19±0.35)mmol/L、(1.78±0.12)mmol/L优于对照组(7.01±0.54)mmol/L、(3.14±1.01)mmol/L、(1.92±0.1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血脂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间相比较
观察组血脂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间8.11±1.41天、7.13±0.24天短于对照组11.42±2.25天、10.23±1.5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副作用相比较
两组无严重的副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均各有2例出现轻度的恶心症状。
3 讨 论
临床研究表明,早期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可以显着改善其预后,改善其心肌缺血患者心肌能量代谢,在正常心肌中含量丰富,若脂肪酸氧化过程受到影响,则可能导致心肌细胞功能受损和心肌缺血,因此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及时补充左卡尼汀可以保护心肌免受氧化应激和缺血缺氧损害,有利于预后改善[4]。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血脂达标时间、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降糖药物、消心痛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糖尿病无症状型心肌缺血的应用效果确切,有效改善糖脂代谢,减轻心肌缺血症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宇朋,王 萍,李虹伟.老年急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12):1342-1344.
[2] 张华清,陆泽元.2型糖尿病无症状型冠心病研究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5,11(04):29-31.
[3] 张丽娟.动态心电图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3):2993-2994.
[4] 沈卫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介绍[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5,15(03):173-176.
本文编辑:王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