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赏装进博物馆的时尚
2018-09-12林紫鸣
林紫鸣
无可否认,西方时装在当代国际时装占据着一个绝对的统治地位。时装展览这一个新兴命题,仿佛尝试在传统策展上增添一种新活力。而时装收藏更是,它在中国仍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领域。中国的时装设计师正不断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时,我们开始反思如何系统收藏中国时装设计。目前,无论从博物馆、品牌还是私人角度,都在逐渐建立起相关的时装收藏体系。时装不再仅仅是穿在身上的,更可以是博物馆观赏展品、纳入私人珍藏的艺术品。
博物馆,也可以很时尚
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时装”作为时代象征的
部分。时装周的T台是人们观赏时尚艺术的前沿阵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装”不再是时装爱好者的专利,而逐渐变成了种面对公众的新兴收藏类别和展示类别。由此,近年来,以时装为主题的展览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中一些还甚至成为了全球焦点。例如,在大都会博物馆史上十大最受观众欢迎的展览榜单上,就有两个为时装特展:2011年举办的“亚历山大麦昆:野性之美”(Alexander MaQueerl~,SavageBeauty)和2014年举办的“中国:镜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gn Glass)展览。2017年就有超过30个不同的时装展览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但是,具体时装应该如何收藏、它在中国土壤之上又是如何成长?
2017年法国巴黎吉美美术展出了名为《和服:女性之悦》(au bonheur des dames)的特别展览。展出松坂屋百货所收藏的约150套不同的从江户时代到现在的和服。松坂屋百货,诞生于1611年,初时是家生产和服的小型工厂,目前是拥有众多子公司的大型公司。在壮大以后,它设立了自己的服装收藏部门。在时装史上可以这样说,在未成为个百货公司之前,松坂屋仅仅作为家纺织艺术的生产工厂而存在的。
而卢浮宫附近的“装饰艺术博物馆”(Les ArtsDecoratifs),虽不起眼。但它却在法国设计和时尚界鼎鼎大名。该馆收藏的装饰艺术(Arts Decoraiifs)泛指所有设计艺术及工艺美术,如服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等。馆内的“时尚与纺织馆”部分,馆藏内还拥有许多重要的纺织品收藏(包括丝绸、刺绣、花边、印花面料等),这个数字还在随着个人与组织的捐赠不断增加。在展览方面,馆内每年还与些著名品牌和设计师合作举行两次大型的主题时装展览,是巴黎最重要的时装展览场地之。为庆祝Dior成立70周年,“Christian Dior,Designer of Dreams”展览联合装饰艺术博物馆,介绍迪奥品牌历任杰出设计师,从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马克·博昂(Marc Bohan)、詹佛兰科·费雷(Qanfrance Fene)、约翰·加利亚诺(John Galliano)、拉夫·西蒙(Raf Simon)到最新上任的玛莉亚·嘉西亚·基乌里(Maria Grazia Chiuri)等人的设计世界;将1947年至今精选300多套高级定制服装收藏、工作室的样衣、手稿等呈现在观众眼前。
综观现在的博物馆,他们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服装收藏部门,例如大都会博物馆、纽约RT博物馆、V&A;博物馆等。20上世纪末,一些历史悠久的时装品牌如Dior、Armani、Gucci、Salvatore Ferraoamo、LouisVuitton也纷纷开始组建了自己的时装博物馆。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策划系列自家品牌的展览,例如由尚一路易‘弗蒙负责构思及策展的独立主题展《文化香奈儿》,就曾以香奈儿的时装为线索,舉行了全球的巡展,他们曾在莫斯科普希金国家美术馆(2007年)、上海当代艺术馆与北京中国美术馆(2011年)、广州大剧院与巴黎东京宫(2013年)、首尔东大门设计广场(2014年)举办。迪奥品牌也曾就“Dior精神”(2013年)巡展呈现了品牌独家珍藏的数款经典长裙、时尚设计草图、华美珠宝及香水。在上海刚结束的“HELLO!My Name is Paul Smith”展览也就时装设计师PaulSmith先生40年创作的时装为主题,真实重现第家时装商店以及第次时装周展示的历程。
总体而言,服装品牌更加注重建立起自己的历史故事和知识架构,来维持市场活力和市场份额,但这不代表前者就没有传播压力。就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来说,他们的时装收藏以私人捐赠和历史纺织品为主。他们的时装策展部门每年都会设计相关的活动来把馆内的时装收藏推向观众,更加容易被观众认知。
中国,重启服装体系的文化传承
而国内近年在西方经验的启示下,也相继出现了专门的服装博物馆,如中国服饰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等。另方面,一些服装品牌也非常注重自己的品牌形象,他们会不定时将自己的品牌服装集成展览,面向观众,例如“例外服饰”(EXCEPTION de MIXMIND)、江南布衣(JNBY)都曾组织过自己的时装展览。一些国内的新兴服装设计师和古着店店主也有收藏国外品牌服装的习惯,大多是从国外二手商店内购买二手衣(second-hond clothing),以供学习、研究。他们部分还会从私人手上收藏具有定历史背景和故事的古着衫(Vintage clothing)和古董衣(Antique dothino),当然这部分收藏般比二手衣要贵,视款式、品牌、稀有程度和品相来定价。
在公立机构方面,中国丝绸博物馆做得比较领先。当然中国丝绸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甚至说是国际上最大的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他们的馆藏有近4万件,囊括了中西方各个时期的时装精品、布料和纺织品等。甄选了约408件精品在“西方时装馆”中展出,囊括了欧美17-20世纪各重要时期的服饰品,包括17世纪巴洛克礼服裙、18世纪华托服、波兰裙、帕尼尔廓形的礼服裙以及19世纪帝政时期的简奥斯丁裙、巴瑟尔裙等。20世纪展品中不乏名家之作,例如:郎万(JeanneLonvin)、香奈尔(GabrieleBonheurChanel)、迪奥(Christian Dior)、纪梵希(Hubert deGivencny)等。另设有服饰品展示区块,展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精美鞋子、手包、首饰、化妆用具等。而修复馆展出的临时展览“她的秘密——西方百年内衣展”中,则以馆内的西方内衣藏品为线索,展示了从洛可可时期到现代内衣的变革直至基本定型为止的各种内衣,包括不同造型紧身胸衣以及不同质地的家居服等。它所展示的不仅是服装造型的改变,还是各个时代人对贴身衣物、对身体解放的诉求。
事实上,这是“时装”这个相对新兴的收藏主题落地到国内博物馆非常好的尝试。中国服饰有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背景。它过去在礼仪制度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演变成社会经济、文化和人们审美意识的反映。除了在服装结构上,在纺织物上它也散发出令人着迷的魅力,与国外的高级定制技艺相比也毫不逊色。
20世纪20年代起,文明新装的流行,旗袍的逐渐形成和成熟,西装与西式裙装是如何引入中国并影响了中国服装的搭配穿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装、青年装、军装逐渐流行,以及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后,喇叭裤、蝙蝠衫等些国际流行元素的本土化,演变成那时青少年的流行指向标。部分博物馆每年关注中国时尚的发展进程,通过收藏当年的典型服装和流行面料,梳理当年的时尚潮流,策划以服饰和面料为中心的年度时尚回顾展,例如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匠意——2017年度时尚回顾展”,就展示了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
而品牌自身的收藏,例如品牌周年展、合作展,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将自身的收藏和作品来面向观众。当然,他们也主动和博物馆合作,通过捐赠的方式成为博物馆馆藏。在私人收藏方面,比起大多数的传统收藏品,它的门槛无论从收藏渠道、资金还有难易程度上来说,都比较低。除了传统的拍卖行,对时装有所研究的爱好者都有自己的渠道,如心头店。例如日本东京的laila,巴黎莲皮杜附近的Kiloshop,曼谷的The Trapeze Swinoers Store,伦敦的PortobeloMarket,上海的Untime Machine等。
千禧年以后,时装收藏从小众走向大众,从时装品牌收藏部门或私人收藏走到博物馆的收藏系统内,从时装爱好者走到公众视野内。以往,服装都与珠宝首饰样,只是展览和藏品的个组成部分,只有时装爱好者才会把它们拿出来单独讨论。服装收藏囊括古代到现代的服装、织品、工艺品,在现代藏品方面,还可以细致到面料、家纺和图案手稿等。它们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还是设计师的心血。它们的存在,使我们记起每个时代有自己的“穿衣法则”,女式燕尾服、男士裙装的出现,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们曾经遭受过非议、遭受过批判,才让我们今天可以“自在地”穿自己喜欢的服装,彰显自己作为个独立个体的个性。
(编辑/雷焕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