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钧德作品赏析之《梦境》

2018-09-12何龙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真实梦境

摘 要:《梦境》体现了陈钧德的艺术理想,真实、善良、可触、可感、可卧游,可谓逸品。陈钧德于《梦境》中将油画的笔触塑造性能和与色彩的结合效果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又与中国书画传统的笔力融会贯通。《梦境》实为陈钧德艺术生涯的一次总结和拔高,称得上陈钧德艺术生涯的一座丰碑。《梦境》遵循中华传统美学审美需求,是中国油画的一次突破,它所融合的书画美学富有开创性,将中国油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陈钧德很好地传承了海派衣钵,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表现技法,创造了中国油画的新形象。《梦境》有一股中国传统中出世的情怀,体现了陈钧德与世的思考和生命价值的判断。

关键词:梦境;逸品;真实;艺术理想

中国传统绘画价值体系中有“逸、神、妙、能”品位之别,虽然这一价值论点与很多当代美学观念有所冲突,但绘画作为艺术家个体综合能力的体现,辐射的个人修养、艺术功底、艺术价值观等应该是有格调雅俗、高低之分的。

油画中国本土化百年余,与中华文化传统的融合过程中已孵化、碰撞出了一些新的美學价值和绘画面貌。写意油画的美学思潮应时而生,各家各派的探索都呈现出独有的面貌与成就。这一潮流中,陈钧德的艺术创造脱颖而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谓雅俗共赏。

《梦境》全方位完美地体现了陈钧德的艺术理想,其心境、感悟、美的理解、技艺表达等都达到了自然流露的境态,真实,善良,可触,可感,可卧游,向善向美,实为艺术之大境界。笔者浅识,可为逸品。

真实。陈钧德内心潜在的美学理想得到了十足的诠释,他始终遵循着自己对生活的切实感受,从体验到美学的判断,那种灵魂深处的生活感悟和理想升华最大限度地展现在了画面之上,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创作方法的真实。立于画前,直观地感觉到艺术家的毫无保留,用尽了力气,最大可能地物化了自己的艺术意图;艺术技巧、形式与内容安排也竭尽所能,画面和谐统一,融会贯通,呼吸均匀,是表现手法的真实。而这一切又没有丝毫的违和感,正是艺术家的审美有切实的来源,是情感的真实。这种驾驭能力也体现了深厚的个人修养,说为梦境,实为心境,景象真实可感,搜妙创真。

善良。《梦境》中无处不显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歌颂,对理想世界的追逐,对精神世界的体味。这里的大自然与理想世界是不冲突的,正是陈钧德投身于生活,不断感悟、升华,以其自身的艺术及文化修养对生活作出普遍性的理解,终达到“美”的创造。这种美展现出来的是内心平静、直面生活,给观众内心注入了能量,指引受众对生活美、心灵美、精神世界之美的发掘,充满了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势。诚善所致,实为艺术家的高尚品德,也是美术的价值所指。

可触。《梦境》虽是艺术家的内心向往,艺术之景,但传递给观众的感觉是处处可品。色彩明亮和谐且不彰显,形体谦和互让又有联系,话语清晰明了而不繁复,笔触丰富沉稳但不盲目。画中的造型无任何牵强附会之感,虽有强烈的艺术提炼,但都体现出一种真实感、自然感,是艺术家对大自然的切身体会和心灵触摸。山体形石,草木树冠,生态自然,形色万千,像是自然界的真实成长,可触碰、触动,充满灵气,生气盎然,秀色可餐。画中用色用笔娴熟、流畅、有力,衔接几乎完美,有一种顺着笔路触摸到画中物体质感与纹理的知觉。

可感。《梦境》之景大气不失细腻,深则耐人寻味,玩味十足,作品中的每处小景虽是抽象化的概括,但切身可感,花草丛木像是遍布生活周围,似有虫鸟活动,各色山体更像是亲眼观瞧,似有山村炊烟;浅而磅礴浩汹,近处俯视的淡青色山顶云团,视野开阔,色彩清新透明而浓郁有层次,犹如瓷器般的质感浸隐,观者有纵身相融之欲。至中景圈型花坛似的美丽王国,浮华众生,势上与近景俯山有一个落差,自然地形成一个审美跳跃。花坛中的翠绿、艳红、暖黄、纯白色块由其载体的多姿体态和灵活笔触显得格外有韵味,似乎在色彩之间蕴藏着现实生活中的万千或世外桃源的恬静,有吸睛、画眼之感。达远景横山,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主次分明,节奏清晰。其形态也定是来源真实,是艺术家对自然潜在的记忆,才有传达给我们的认同感,每个形体都似曾相识,但又不能一一道来,唯留那份亲切感。

可卧游。《梦境》作品中的整体走势可以看出画家对中国传统山水的融合与创新。自画面左下山头开始,各色山体形成一个弧形走势导向画面右半中部,直达中央世外桃源,于此处仙境游玩一痛转而至花坛顶部与后山相连,视角便自然随之来到画面后端的横山嬉戏,所谓远山俯卧、千岩万壑、云淡风轻、惠风和畅。由于有前面世外之境之感的带入,便自然生出对这远处山林间美景的想象,像是每处林间便有数个前段的美景,无限遐想,美不胜收,意犹未尽,无穷无尽。这真实的中华传统美学、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无意识的流露,怎不被逸化折服。画面右侧的整体低势,为画幅增添了一个通往后山之后的路径,又是一次审美的满足与带入。到此,高远、平远、深远都有很好的安排,但不做作,造化所致。

从油画表现语言的角度来看。《梦境》内容之宏前文已述。画面形式整体且丰富,表达山景,因而体势和谐统一,但成功避免了山体形式的简单所导致的繁复、乏味,虚实、方圆、疏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节奏感很强;再有草木大小色块的组合,更增添了画面形体的丰富性和韵律。画面整体上呈现出中央圆形与方形画面的大构成,而这一忌讳的构图程式却由艺术家独特的解构、丰富手段变得美妙、出奇,如侧面浮山的条形突破方形视觉和远处横山的横向维度添加,如中间圆形花坛与浮山体势上的落差变化,如花坛内部的紧凑安排和花坛外围山石圈成了较松的圆形二维重构,等等。构图饱满,花坛圆形几乎冲次了上下维度,而上端横山又很好地联通左右走势且隔出了宇的空间。色调和谐,暖红而青紫的色彩让人轻松愉快,心态平和;高纯度、亮度的色彩视觉强烈,浓郁却充满清香,给人一种轻呼吸的舒畅感。笔触走势结体自然流畅,云端的柔和、兼容,山峰的坚实、转折,草木的婉转、交错,整体笔路的纵横运用,等等,陈钧德于《梦境》中,可以说将油画的笔触塑造性能和与色彩结合的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又与中国书画传统的笔力融会贯通,反映出的艺术技巧炉火纯青。

追寻陈钧德的绘画路径,不难发现《梦境》實为陈钧德艺术生涯的一次总结和拔高,称得上陈钧德艺术生涯的一座丰碑。这座丰碑对前期的积累和无意识沉淀有一个系统性的表达,是创作生涯中的艺术自觉。《梦境》之前,陈钧德作品内容多来自实景,创作手法也有系统中的变换尝试,像是在品读生活、积累素材和锤炼技法。而在《梦境》,却是陈钧德内由心发地将创作内容完全放在了精神世界,那种人生的领悟、自我的品性认识、对社会的解读等等,完全宣泄了出来,是陈均德真正由艺术之路出世,将以往创作中的体会结合自我追逐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这对于艺术家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解脱,至此,艺术家的内心完全归于平静,已无所思绪,唯有爱、美、善。似乎能感受到艺术家在《梦境》结笔时,四肢垂松,闭目,轻轻地呼出胸中逸气。《梦境》也是陈钧德画作中难得的大尺幅,细数来会发现,无论前后,《梦境》是个孤例,艺术家用了最大的力量在《梦境》中打了出来。《梦境》这一大总结自然生成之后,陈钧德的绘画又一次攀高,达到了完整的心灵、精神表现,创作重新回归生活与自然,更平淡地面对,更加怡然自得。所以,笔者看来,有且只有一幅《梦境》。

《梦境》将中华传统美学审美需求流露了出来。这是中国油画的一次突破,它所融合的那些中国传统书画成果是开时代的,也应该引领一个潮流。技法融合的勾勒、平涂、晕染、写意、写神,属意温雅,用笔调润,与油画技法完美结合;形式舒展、和谐、呼应、意象、结体、玮奇诡谲;画风重气韵,重清淡,通神,力求揭示内在的精神气质;面貌瑰丽、内敛,不失文人之气;艺术上寄兴抒情,力求洗去铅华趋于平淡素雅而天真清新;思想透析隐遁山林、恬淡寂寞、道法自然、引人入胜,领虚无之道,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统一;情感上善良、朴素、浪漫,朝气蓬勃,致情致景,又能紧密联系着现实生活,甚至是引魂升天。是传统美学的再现,也是当世美学的融合、开创,陈钧德完成了这个时代的中华美学要求,践行着绘画助人伦的社会功能。陈钧德也很好地避开了当代中国油画粗放简率和笔墨仿效的流弊,沉静,画得真实,画得透彻,将中国油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这无不是对后学的告诫。陈钧德很好地传承了海派衣钵,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丰富了中国油画的表现技法,创造了中国油画的新形象,为后辈开启了新门径。

反复品味,总能感受到《梦境》那一股浓烈的中国传统中出世的情怀,也表达得恰如其分,不张扬,不崇拜。在这个繁华的时代,《梦境》体现了陈钧德一种与世的思考和生命价值的判断,是一种生活的品位,这种世外山,理想梦境,不是锻造,恰是陈钧德的自我修炼,精神归宿。那鲜艳的山林中处处可见陈钧德老师淡淡的笑容,是那般的真实、恬静、宽容、自然、博爱、大方;处处可想陈钧德老师于景中的闭目养神,斜躺于藤椅之上,林木之下,心游整片林海,那个大千的世界,内心该有多么平静。

作者简介:

何龙生,2013年,本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表现性油画段正渠工作室;现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师从黄阿忠教授。

猜你喜欢

真实梦境
梦境
绝美海滩
源于童年梦境的诡异世界
梦境
白昼之月
新形势下新闻舆论监督相关问题浅析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
卡拉瓦乔《纸牌作弊者》戏剧性的真实瞬间
美剧情节越来越“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