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中国画元素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应用研究
2018-09-12申潞燕
申潞燕
摘 要:伴随当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随之加快,更无暇享受慢生活及大自然的美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许多重要的形式可以表达人们的心境,更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能够启迪心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境界体验。在现代大众语境下,更多的人对中国画元素青睐有加,也使得中国画及元素得到艺术性的展现。
关键词:大众语言;中国画;元素应用;艺术精神
一、中国画的定义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古代国画一般称之为丹青,在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而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历史悠久,是用毛笔、墨、砚和中国画颜料等特殊绘画工具,在特制的宣纸或者绢上作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形成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并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浪漫境界。通过山水、花鸟、树木、小溪、人物等元素进行有机的结合,用笔墨纸砚及颜料等勾勒出文人的情感及所处环境意境的表达,从而呈现出中国画独有属性的符号。
中国画更是古人情感或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传递的最具价值的媒介之一,在中国画中体现事件的发生发展及人物情感动态等。例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重要作品之一,反映了南唐后主李煜对韩熙载委以重任又担忧的内心矛盾,故派顾闳中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韩熙载府第,窥探其夜生活并仅凭目识心记绘成之后所得。
中国画是集精神与内涵审美于一体的,更是受众所推崇的艺术形式,历经风雨永不衰落,更是指代人的修养及精神境界层面的真实解读。
二、中国画的构成要素
“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著名的“六法”。六法论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对创作中国画的过程从用笔、用色、构图等六大方面进行阐述,形成较为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
笔法、墨法以及笔墨结合方式是中国画笔墨元素主要组成形式,中国画笔墨的艺术魅力在于能够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在重墨、浅墨等不同成分中展现不同的意境,墨线的流动美与节奏千变万化。虚实相生,用其独特的形式语言传递着情感,气韵生动,栩栩如生。
色彩语言在中国画中占据重要成分,中国画色彩讲究“浓不堆垛,淡不轻薄”,时而清新爽朗,时而浓郁浑厚。古代称之为“丹青”,从古人眼中就极为重视色彩观念。经过时代不断发展,对色彩元素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出现譬如淡彩、重彩、水墨和墨彩等类型。不同的类型展现不同风格,传达不同的思想及艺术内涵。譬如南宋画家梁楷的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它是对传统线型经典语言的背离,是墨象语言真正独立的标志。
在布局上注重“经营位置”,布局的设置是一幅画好坏的重要美学法则之一。成功的构图能够使作品主次分明、赏心悦目,为作品的整体加分。有一个好的布局,会使整幅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当代语境下中国画元素的艺术形式
(一)当代语境下审美方式
中国传统艺术及传统文化向往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人自古认为世间万物要与自然融合,来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生生不息。即为“天人合一,物我相容”。古代中国更注重“虚无”观念,中国画的各个元素足以表达。
时代的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艺术带来挑战。信息化、智能化、工业化速度的加快,使更多人无暇顾及传统艺术的精髓何在。如何用当代的审美形式去审评中国画艺术形式也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中国画作为审美价值与传播的载体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中国画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推陈出新不断创新。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的改变、生活生产方式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价值追求的变化,原有的艺术性追求已不再是唯一的。中国画艺术形式在文化语境和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也随之发生改变。新的时代背景下体验慢生活,在表现题材上发掘更多题材,探索更多语言符号,承接中国画传统审美意趣,在中国画意境和精神中陶冶自身,做到符合中国画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艺术意境。
(二)当代语境下的美学思想
和谐才能共生是大自然及人类共同遵守的规律。从古代就注重“和谐美、共生美”的艺术形式。通过把中国画作为艺术载体,将天地万物集合在一起共同传达一种美的概念。使人的情感依附于物,通过对具体物象的表达抒发个人的情感。体现真善美的艺术境界。注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是对真善美的解读。同时也体现老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通过对中国画物象的描述传达艺术家的思想。
在当今社会,美的形式更是以五彩斑斓应接不暇的形式呈现。在当代大众语境下,更应该体验生活的乐趣、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与此同时有丰富的语言去阐述美的画面,更会有美的心灵去体验传统艺术的精髓与魅力。我们知道中国画的语言就是笔墨,在笔墨的形式中蕴含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民族精神内涵等。中国画中的真善美即意象、意趣、意境。它们即是体现中国画传统精神又是不同美学思想的表达。而不同时代对意境的感受不同,在当代语境下,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意境是带有时代的印记,当一幅作品中失去了意境,也就没有了美,没有了内涵与境界。
(三)当代语境下的人文精神
中国画不仅追求艺术技法表达及艺术形式的表现,更要体现其内在精神。中国画元素中最重要的是笔墨,它作为中国画元素的代表性符号,用独特的艺术语言传达特定的精神内涵。常言道:画如其人。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士,都愿意将自身的浩然正气投入作品之中,让自己返璞归真,与自然融合,从而达到品格与绘画的精神境界统一。
在当代语境下,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熏陶的优厚创作环境及条件,对绘画题材的物象观察、构思、技法、寓意都赋予新的解读,将自身的人格或品质寄托于绘画当中。放下生活的压力及紧张状态,让心歸于平静,回归精神世界的慢生活状态。这种精神不仅在古代,在现代人心里也已经根深蒂固,品格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一个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内涵,也是一幅画人文精神最直接的表达。
四、当代语境下中国画元素的创新应用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作为最具有价值的载体,中国画的元素体现着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体会和认知,同时也体现对古人情感与文化的阐述。通过对不同元素的解读赋予它们当代的精神及内涵。在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画被赋予不同时代的印记。它的美学精神与意境正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精神气脉。在大众语境下,一方面对于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感到厌倦,另一方面又欣赏它的意境之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画被赋予了更多的要求。总是希望它能够满足独立个体的需求,却不经意间改变了它的本质。艺术大师齐白石曾提出:“形似而神不似,太似为靡俗,不似为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理论。简单的概括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对传统元素要以扬弃的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一)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传承
随着智能化社会的悄悄来临,大众面对更快捷的生活方式、最便捷的支付方式及最有效率的工作模式,生存竞争激烈,人际之间关系淡漠,与大自然隔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暇顾及中国传统艺术,让传统艺术的精髓慢慢褪色。而在当语境下,我们被新的名词、符号、新的大众文化、新的环境所包围。而中国画的精神内涵更是体现一种宁静得以致远、“无为而治”的思想。追求无为及内心的宁静。去静静享受“慢生活”。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是在与互联网信息融合,更高、更快、更好、更强的环境下,脱离古代的田园生活、无拘无束、怡然自得的状态。即面对单一的中国画精神形式,显得尤为乏味单调。尤其是在价值观念、审美层面、评价角度方面都与当代语境环境有所差异。
自身修养是绘画创作的关键因素,通过对中国画元素表现直接落实到绘画当中,就能直接体察到个人文化涵养,对待某一领域做到精和深。对优秀传统艺术取其精华,也是对传统艺术形态赋予新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虽能够赋予更多新的含义,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本质的精神内涵永不褪色。
(二)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
创新是以新的有别于传统的思路为导向,为满足不同社会需求而进行改造或是创作的过程。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画中的各元素表现形式可以继承古代艺术手法,但也不用刻意去讲究中国画过于形式化的章程。笔墨是中国画艺术形式传达的载体,当然必须重新思考笔墨艺术的局限性,例如:吴冠中先生的创作中善用点线面的形式表现,徐悲鸿先生创作则善用浓墨、淡墨的形式。所以我们应该以创新发展的眼光,以大众语境下的审美为标准去审视它。而中国画的创新过程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也就是作品是否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是否能与当下的文化融合在一起,是否能被现代大众意识所接纳,中国画是否能够对当代文化进行描述并且表达出当代人的精神及生活体验。即把我们对现代社会的感知、感悟通过画面感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被重新审视和解读。在当代语境下去体验中国画的不同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形式的传承与创新又被重新回归大众的意识中,让中国画的艺术精神根深蒂固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五、结语
全球一体化,国家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生活紧张而忙碌,无暇顾及身边的艺术。在大众语境下,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同步进行的,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而中国画所体现的艺术精神是中国民族文化精髓,中国画元素所具有的美学思想、人文精神的影响是源远流长,它能够使心灵更静、更加清澈。在大众语境下,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也被赋予更多的新的内涵。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时代如何发展,经济科学技术多么发达,我们依旧要珍惜和重视民族艺术瑰宝的价值,让我们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杨世强.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J].艺术科技,2016,(09).
[2]杜小同.淺谈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意象方式[J].中央美术学院,2009,(05).
[3]高卉民.论当代中国画的语言和语境[J].艺术研究,2007,(01).
[4]林广平.中国画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的探研[D].湖南师范大学,2008.
[5]王青培.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画笔墨语言浅析[D].西安美术学院,2012.
[6]黄雪.当代文化语境下对传统中国画学习方法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10).
[7]李卉.当代文化语境下中国画精神的传承[J].美与时代,2010,(01).
[8]王富祥.当代中国画的价值取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作者单位: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