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兴起“教育移民潮”:举家搬迁逐渐增多
2018-09-12
子女教育,一直是中国父母最关心的话题之一。春节返乡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开始将孩子送往城里读书。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有经济条件的家庭在县城买房,一些家长还专职陪读。而举家迁入教育条件更好的地区,成为农村教育的新动向。
农村“教育移民”逐渐增多
滑县,位于河南省北部的平原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城镇化率不足30%,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农村地区。近些年,子女教育受到当地父母的重视,“教育移民”现象愈加盛行。
仝先生一家属于较早“移民”的家庭。仝先生原本住在距离县城15千米外的某村庄,家里有3个孩子,为了让子女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在县城新区置下一处房产,并于2014年举家迁入。
搬到县城这几年,除了购房支出外,仝先生一家日常开销也比在农村高出1/3左右。但让仝先生欣慰的是,孩子进入县城学习这几年,成绩确实不错,“县城里的学校,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比农村学校好一些。女儿和二儿子的成绩,也明显比在农村上学的孩子好”。
正是看到这些实实在在的效果,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开始转入县城读书。相较于前些年农村孩子寄宿学校,现在更多的父母选择举家搬迁。仝先生介绍,女儿所在的新区实验小学,班上50多人,大部分孩子都来自农村,其中很多学生的家长都陪在身边,照顾起居,督促学习。二儿子所在的英民小学,情况也基本类似。
“农村家庭一般都有2个孩子,小孩儿城里上学,父母如果在县城上班,孩子的爷爷奶奶就需要从农村搬过来,接送孩子上学。一大家子搬到县城住的情况,也不少。”仝先生说。
在农村学生大量流入县城的同时,乡村学校则面临生源的流失。“我们周边的几个村,大约有1/3的学生流向了县城。”裴老师是滑县的一名乡村教师,在该县的一所中学执教多年,她介绍,十几年前,学校学生最多时,一个年级能收6个班,每个班有70多名学生,教室里挤都挤不下。但近几年,除了受适龄学生减少的影响,很多父母选择将孩子送往20千米外的县城读书也是生源减少的原因。现在,初中一年级只有3个班,每班不足40人。
裴老师称,农村地区的生源流向城市,这个现象一直都有,只是近几年愈发明显。“这就是一个趋势,农村的学生去县城,县城的孩子去市里,市里的孩子去省城。向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流动,也很正常。”
近些年,滑县县城中小学校的办学规模都在急剧扩大,以容纳大量涌入的农村学生。
“学区房”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之前只有在城市才能听到的“学区房”一词,在年轻的农村父母中间,反反复复地被提及。
“‘学区房概念,之前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听到,没想到我们县城也有了。”春节前一个月,只身在外工作的魏先生提前返乡,决定留出足够的时间,在县城看房子。一番走访发现,能够划入当地知名中小学的几处学区楼盘,价格比较坚挺,而且房源所剩无几。
为了让在农村上学的两个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魏先生最终在靠近某知名中学的小区,买下一套135平方米的学区房,“现在农村人在县城买房很普遍,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子女教育。这个小区靠近学校,以后孩子上学方便”。
郭飞(化名)是滑县某楼盘的销售经理,他告诉记者,学区房的提法,在近几年渐渐被农村的年轻父母所接受,很多人买房都会询问小区划入哪所学校。县城一些可以划入知名中小学入学范围的楼盘,都在售楼部显要位置、县城交通干道宣传“学区房”概念。
郭飞称,买房虽然是一个综合性需求,但农村家庭购房,有很大一部分是冲着学区房来的,这也让县城的学区房价格更坚挺,房子也更好卖一些。
观察发现,在县城买房的农村家庭,孩子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的日常开支并不大,加上农村和县城的生活成本差距并不十分明显,举家迁入县城的主要成本是买房和装修。郭飞介绍,县城的新房均价约为3 600元/平方米,以主流130平方米的房屋计算,再加上8万元的装修,成本在55万左右。若前几年房价较低时买房,成本会更低。
进城读书成绩是否好转因人而异
相较于仝先生的儿女进入县城学习后,取得不错的成绩,还有部分学生则没有那么“幸运”。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2017年底发布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进城读书儿童学习受益情况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该《报告》指出,乡村进城小学生(语数外)成绩高于未进城学生,但低于县城(或乡镇)当地学生;乡村进城初中生(语数外)成绩既低于县城学生,也低于乡村学生,而且他们感知到的教师关心程度、对县城(或乡镇)学校的适应性均是最差的,想离开当前学校的比例最高。
上述《報告》认为,部分农村地区对儿童成长重视不够,家长们没有认识到早期儿童营养、活动与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或没有条件和能力为孩子提供必要的营养,没有与孩子进行有质量的亲子互动,让儿童处于“等待”状态,同样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裴老师认为,城市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配比、学习氛围等好于乡村学校,但农村孩子进城后,成绩能否提高,却因人而异。“与十几年前相比,现在的孩子受到外界的诱惑更多,也更容易分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并不是一个好学校、好学区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配合。”她说。
(来源:澎湃新闻 唐巧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