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师学生体育游戏实践课案例分析与研究

2018-09-12李妙晓

成才之路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幼教体育游戏

李妙晓

摘 要:幼师生在体育课上除了进行自身体育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外,还要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培养职业素养,为以后从事幼教工作奠定基础。文章结合幼师学生体育游戏实践课案例,从幼儿游戏内容选择、课前准备、准备活动、组织方法、运动量的控制等方面,对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和创编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师学生;体育游戏;案例;幼教;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3-0068-02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幼师体育教学的前期即一、二年级,学校要重点培养幼师生的室外活动课观察和参与能力,让幼师生了解幼儿游戏的特点和规则,后期即四、五年级则要注重培养幼师生的幼儿游戏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四年级开始,学校要让幼师生上自己设计的室外活动课,因为三年级学生已在幼儿园实习至少半年,对幼儿身体条件和体能水平及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要让幼师生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提高教学能力和科学辅导幼儿进行锻炼的目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准备和室外活动课实践,发现不少的问题,现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幼儿游戏内容选择

设计者选择幼儿体育游戏内容时,一定要符合幼儿智力、体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不要为了追求好看而设计较为复杂的游戏环节。如何用简单的、较少的器材设计出具有较强锻炼价值的体育游戏,才是幼师生应该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设计出在常态化的教学条件中便于操作的体育游戏,才符合实际上课环境,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锻炼幼儿的体质,使之掌握简单的体育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关键是重点突出,游戏的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展开,要通过一节课使幼儿学有所成,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安全问题。

【案例1——快乐的小足球】练习1:单手拍球,练习2:左、右手交替拍球,练习3:两人一组面对面传接球,练习4:练习左右脚交替向前运球,练习5:拍球走练习,练习6:两组手拍球走比赛。共有6项练习内容,每一项练习进行1次~2次,持续1分钟~2分钟。教学设计者的内容安排主次不分、重点不明,而且大部分练习是提高手部的控球能力,和足球的运动特点相悖。练习4因为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不足,造成课堂秩序非常混乱,学习效率较低,该练习忽略了幼儿的实际技能水平。

【案例2——练习跑、跳、跨越、绕障碍能力】情境设计:老鹰来了。游戏方法: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成老鹰,一组扮成小鸡,并间隔一段距离。当老师喊“老鹰来了”时,幼儿开始向前跑:跨过栅栏——绕过小树林——回到家里。游戏的第一、三环节没有问题,但在第二环节,设计者要求幼儿沿图中箭头方向绕一圈再跑回家(图略)。那么问题来了:正在奔跑的幼儿集中在狭窄的圆圈中奔跑必定会造成拥挤,可能会和后面追赶的老鹰组相撞。这样的游戏会在第二环节造成混乱局面,甚至可能发生伤害事故,因此设计不合理。根据教学经验,只要是追赶类游戏,环节设计不能太复杂,尤其是不能掉头跑。接力比赛最好不要设计成迎面进行,因为年龄的原因,幼儿把握不好容易相撞,具有较高的安全隐患。安全问题是教学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重點内容之一。

【案例3——调皮的小球】活动目标:一是通过排球锻炼幼儿的手、眼、腿的协调能力,二是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三是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练习方法:幼儿分成两组,成纵队站立,排头持球。练习1:双手手背托球行走,绕过终点折回,依次进行。练习2:双腿夹球跳向终点折回。练习3:两人合作用背部夹球,走向终点折回。每一项练习先让幼儿尝试之后掌握方法,再进行比赛,这是正确的。练习1进行得非常顺利,但在练习2和练习3环节,因为幼儿的胳膊和腿相对成年人较短,双腿夹球之后几乎变成O形,无法跳着前进或者是一跳一掉,背部夹球也是一样,所以进行得非常缓慢,课堂效率很低。这说明设计者在设计游戏的时候,忽略了幼儿的自身条件,使得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案例4——力拔山河】活动目标:一是发展幼儿的上肢力量,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二是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提高下肢力量。准备:拔河绳、Hello律动音乐。练习1:把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拔河。练习2:勇闯独木桥。教师把绳子伸开成一条直线,幼儿一路纵队踩着绳子走(双脚不能掉下绳子)。练习3:沿着绳子单脚左右跳。设计者设计的这节游戏课所用的器材只有一根拔河绳,场地要求简单,幼儿在练习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一路纵队的形式,便于教师组织,随时观察幼儿练习情况,而且练习密度也能较好地控制,教学效果比较理想。还有一节“玩沙包”游戏课,设计者跳出了常规的扔沙包思路。一是把沙包放在地上,让幼儿用双脚或单脚跳前、跳后、跳左、跳右,二是把沙包等距离摆放,让幼儿进行曲线奔跑,单、双脚跳跃练习,以发展幼儿的下肢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练习内容由原地到移动,由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层层递进,用简单的器材、简易的场地,设计出了一节内容丰富、环节流畅、具有高效率的室外活动课。

二、课前准备

在教学设计方面,如果室外活动课需要的器材较多,内容为奔跑、攀爬、钻等多个环节的综合练习,那么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场地,要将器材摆放到位,并准备好音乐,小班上课还要在地上画位置点等。从上课的情况看,多数幼师生准备不足,应付的成分较多,这需要引起幼师生的注意。

三、准备活动

在准备活动方面,大多数幼师生采用的是幼儿律动操,设计思路很好,但在律动操动作的选择上有时不太合理。一是动作太过简单,准备活动不充分。二是活动肢体的部位没有与课程主题内容相辅相成。例如,跑跳内容较多的课,准备活动就要重点活动下肢的肌肉、关节和韧带;投掷内容较多的课,准备活动就要重点活动上肢各部分的肌肉和关节等。三是示范不规范。幼儿的思维是非常直观的,学习有很强的模仿性。因此,在带领幼儿做操的时候,教师正确的示范和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幼儿掌握正确的动作,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组织方法

如果说内容设计是一棵树的枝干,那么课堂组织就是树的枝叶,二者缺一不可。在幼儿室外活动课的实践中,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幼师生可能上出不同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幼师生组织能力存在差异。合理的组织会使课堂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节奏合理、讲解清晰,教学有练习、有总结,收放自如,注重幼儿的切身感受。例如,练习中需要调整队形时,要用简单直观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队伍调整到位。要随时观察课堂情况,对注意力分散的幼儿用简短、有效的口令如“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讲话”“老师在哪里”等进行纠正,以保证课堂秩序,培养幼儿的规则和纪律意识。课堂组织语言要符合幼儿认知水平,不能出现“两两结合”“两路纵队”“首尾相连”等成人话,表述尽量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如“小手拉小手,跟着老师走”“站到老师这里来”“面向老师站成两竖队”,以保证课堂各环节顺利进行。游戏之后,要评价每一个幼儿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课堂组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学能力,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除了熟练掌握每一个环节之外,还要重视精心打磨课堂语言,尽量生动简练,同时还要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包括眼神等。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需要幼师生不断学习和实践。

五、运动量的控制

要上好一节幼儿活动课,就必须对幼儿的年龄、体质、体能和相应的体育技能水平有充分的了解,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体能水平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通过课上活动的密度和量度实現预期的目标。但每个幼儿的体能和体质各不相同,在实际教学中要随时观察幼儿的情况,对活动量进行适当的调整,既要使幼儿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又要不会因为运动过量造成损伤。这次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幼师生没有考虑运动量对幼儿体能的影响,轻实质重过程,忽略幼儿体育活动课的真正含义。游戏只是手段和方法,而增强幼儿体质和提高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才是幼儿活动课要达到的目的。

综上所述,上好幼儿活动课是幼师生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技能,这项技能的提高,要靠幼师生的不断努力和教师的精心辅导。实践是唯一的途径,针对第一轮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教师要认真总结、讨论、思考,拿出解决办法,为下一步的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吴雪玲.体育游戏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3(04).

[2]刘琪,洪燕燕.体育游戏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的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06).

[3]张莹.动作发展视角下的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3).

[4]黄贵,苏永骏.论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J].体育与科学,2012(07).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幼教体育游戏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教三六五优选”视频号
幼儿在体育游戏时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体育游戏,魅力无限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