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于教育信息化2.0的学校实践创新
2018-09-12吕红军杨志建
吕红军 杨志建
青岛弘德小学是一所建校仅两年的新学校。学校秉持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补晚”,“以空间换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威力。成为青岛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青岛市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基地、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
两年来,学校先后有近30人次在省级以上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大赛中获奖,20余人次在省教科院、中央电教馆等举办的学术会议上出示现场课,1项成果荣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人入选信息技术省级工作坊主持人。
学校先后承办了“中国首届移动互联网教育大会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创新专题培训会”“山东省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研讨会”。
突出顶层设计,凝聚团队共识
凡事预则立。学校开办伊始就先后多次召集各方智囊,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立足高起点,着眼未来发展,秉持理念与实践相对接、框架设计与底层应用相对接、教和学相对接、学校和家庭相对接的总体思路。
制订和不断完善《青岛弘德小学教育信息化五年规划(2016—2021)》,并对环境建设、队伍培训、教学应用、学习方式变革、管理应用、家校互通等各个子系统进行了详细规划,随时随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从思想上保证了信息化战略的实施。
加强硬件投入,构建智慧智能学习环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校园环境被称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学校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开展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硬件环境方面:建设了校园广播网、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校园安防监控系统、LED信息发布系统;所有教室和功能处室全部配备了短焦投影和普罗米修斯白板、2个“一对一”数字化智慧教室、2个录播教室、2个网络教室,生机比达到2.6:1。
配备智高机器人实验室1个,创客教室1个,VR教室1个,科学实验室配备4台数字显微镜;报告厅配备了智能录播系统;另有3台普罗米修斯互动式大屏和2台立式触控一体机,公共空间配备10台数字阅读机供学生课间阅读使用;教师实现了人手双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配备。
学校双网运行,校园网接入城域网,信息点覆盖所有教育教学及生活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校园无死角。
软件环境方面:以市、区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学校个性化平台为特色,学校建立了校本资源系统,目前已有课件1100余个,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所有学科均有支持本学科教学的资源、网站或教学APP,以及多个教学互动式软件。教师、学生和家长100%地注册了网络学习空间,实现了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的信息化。
环境的浸润有效发挥了传递信息意识、促进实践应用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徜徉在信息化的氛围中,师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起来。
以培训为抓手,推进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应用
信息技术进课堂并不意味着马上产生教学效益,教师的培训必不可少。否则就会产生把白板当幕布使用的现象。学校先后进行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初、中、高级培训,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教学培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学培训,数字故事培训,AR、VR培训,互动电子书制作培训等一系列校本培训。
同时,按要求参加各级组织的各项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各种教学软件的研发工程师也到学校对软件的设计思想和应用进行培训指导,并展开调研以不断优化功能,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熟练掌握技术操作的基础上,学校适时提出了“看到技术、体现学科、应用无痕”的技术使用新境界,从技术应用层面转到融合应用层面。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窗口模式下的个性化资源库应用,教师不仅可以实现对资源的分类管理,而且开放的资源库可以及时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再如“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推送和反馈、拍照和录像的课堂生成、借助APP软件和互联网的开放式学习等,都更好地体现了以学生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的新理念。在这样的课堂上,學校不再关注技术本身,更看重的是技术在支持教和学方面是如何发挥关键支撑作用的。
眼界决定高度。在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学校特别注意为教师搭建成长展示的舞台,重要的比赛和学术会议都安排教师参加。两年来,先后有17名教师在全国新技术新媒体大赛中获奖,其中3人出示现场课,就连50余岁的老教师和工作不满一年的新教师都能踊跃参赛并斩获佳绩,青岛弘德小学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存在问题与对策》荣获青岛市科研成果奖,《智能移动终端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范式》荣获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这些都得益于老师们对技术的深刻理解。
以“学习者”为中心,推进新型学习方式建立
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环境。
以目标为导向,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形成了课前依托微视频、相关资料和学习框架以及自适应检测系统支持的主动性个性化学习;课中创生多种应用方式如虚拟仿真、网络探究、数据分析等的班级授课制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课下依托网络、空间等的拓展性个性化学习等学习方式。
以“网络空间”为阵地,推进多种学习方式。学生网络学习空间可以组成学习社区,教师既可以通过这个社区发起学习活动,也可以搜集学生学习数据,进行个别化辅导和精准教学。学生通过个人学习空间,既可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也可以任选功能模块进行自主的个性化学习。这些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们对网络学习具有天生的亲和力,仅仅半年时间,孩子们已经能够熟练地畅游空间,网上冲浪。全校512名学生,每天登陆空间的总次数达到10000余次,平均每人20次。
以互联网为平台, 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资源,利用互联网进行知识的搜索、分析、组合和利用,是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基本途径。
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周长的知识后,可以上网任意搜索不同的物体,保存为图片,并且画出物体不同面的轮廓线,理解一个物体有很多面,但不管哪个面都有自己的周长,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在课堂以外,学生既可以任意浏览网上的知识,也可以基于目标开展搜索性学习,还可以进行更广阔的主题式或探究式学习等等。孩子们在互联网面前,打开了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极强的学习能力。
以人工智能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学校按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置了课程目标,低学段以培养学生的编程兴趣和基础编程思维为主,开展Scratch编程教学和数学编程游戏教学;中学段以程序编写和电子器件功能初步认识为主,开展Scraino教学和物联网初级应用;高学段以机电一体化为主,开展创意电动、物联网和STEAM教学。动手加动脑,孩子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恣意地挥洒着自己的才情和想象力。
青岛弘德小学前沿而扎实的信息化实践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原北京电教馆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潘克明说,“青岛弘德小学以鲜明的‘互联网+教育发展新形态的特色以及探索和初步形成的经验,对于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落实,具有可操作的、实实在在的应用、借鉴与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