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转型中的教师专业发展反思
2018-09-12吴秉健
吴秉健
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快速互联互通的时代,学校不仅仅是作为教育教学的实地场景,数字化校园建设环境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实现教育信息化2.0转型之际,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层出不穷。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外语教学与交流的实践者、教育教学融入国际化的亲历者和推动者,站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上,从个人的职业生涯回看改革开放及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童年成长中的家庭教育与信息沟通
作为知青的后代,虽然我出生在粤北的农村,但当我即将上小学时,正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父亲返城而且被分配在中等城市国企工作,我的奶奶和姑姑、叔辈均生活在小县城,而母亲和弟妹却仍然生活在农村,全家人三点一线(中等城市、小县城、农村)。即使面临城乡户口和粮食供给的二元结构待遇,但是因为到了上小学年龄,经过全家人的努力安排,我个人还是优先被接到县城与奶奶、叔叔们一起生活,在县城上了小学。那个年代,家庭电话尚未普及,与父母的交流完全靠书信。以我所在小县城为中心,父亲按月从中等城市汇款到小县城,母亲从农村送粮食进城。毫不夸张地说,未来家庭的城镇化成了当时家庭价值观的总目标,也是全家人凝心聚力为教育付出的主要动力。当时我的家庭教育信息沟通模式就是三点一线的书信往来和钱粮流动方式,它成为了我进城接受教育和考入师范学校的有效保障。
入职后英语教育国际化交流
20世纪90年代初,当自己成为了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之后,了解到当时小学开设外语的目标就是要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将来能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所需的社会人才。我国沿海省份的小学教育开始陆续普及外语教育。我所任教的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也被列入在早期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行列之中。
然而,在外语教育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我认为必须从英语课外活动入手,让学生对英语交流感兴趣,而不是对教科书上书本知识产生直接的兴趣。我所在学校地理位置的辖区优势之一就是靠近地方高校韶关学院教职工的生活小区。在1994年暑期,我在韶关学院与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小学青年老师Rhonda Rolf在学术活动中认识并互留了彼此的联系地址。专业发展同伴互助,或许冥冥中就注定了我的国际交流有了新的机遇。
人们常说儿童时期的良好习惯或许能积极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甚至整个职业生涯。由于我的童年时期有与父母长期保持互通书信的习惯,所以对我与美国小学教师能坚持书信交流多年无疑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从1994年到2000年,前两年主要是我与美国教师Rhonda Rolf教师之间的书信交流,到了后来四年的交流就变成了我们引领双方的小学生进行班级集体书信交流了。中美两国师生互赠小礼物,介绍彼此的文化节日,介绍彼此家庭和校园生活、叙述彼此假期旅行等。每学期的三次集体书信交流通过国际航空快件,单程每次2周时间,双程往返加集体回信时间,1个半月可以实现广东韶关小学和德克萨斯州坦普尔城市小学之间的中美校际书信交流。跨文化交流逐渐地使英文书信成为师生获取鲜活英语知识的载体,也是获取国际视野的主要窗口和信息化通道。
实现师生数字移民的转身
1996年和1997年我陆续收到美国老师Rhonda Rolf邮寄给我的书信中,提到她们的e-mail电子邮件地址。当时我们从没有见过互联网,心目中想象并建构出来模糊的电子邮件表象:推测加估计是把信息文字输入电脑,存入软盘或光盘,然后把软盘或光盘通过航空邮寄给对方,对方收到之后,再插入计算机可读取出来阅读或打印出来的信息就叫电子邮件。
直到1999年底,我个人购置计算机接入互联网之后才明白什么是电子邮件,其实它与存储介质没有特定的直接关系。我组织的国际信息化交流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如虎添翼。中美两周12天抵达的航空邮件,可以在12分钟内就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和接收完成。1个半月周期的互通书信交流模式即使在时差影响下也能变成1天半时间内完成在线邮件双向传递交流模式。电子邮箱成为教师个人数字身份的名片,成为世界公民的符号了。这距离1987年我国中科院发往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主题内容完全吻合:越过长城,走向世界(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
基于班级主页的跨文化远程协作学习
网络软件技术工具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利器,电子邮件的交流虽然能保护信息的私密分享,但是不能满足班级学习群体对跨文化专题知识的系统内容进行快速发布和分享。网站主页的信息发布则可以通过检索网站信息查阅,并访问和下载,而且支持跨时空在线提供下载服务。从2000年到2006年,我在美国的世界教师网TeacherWeb创建过教师免费班级主页,可根据国家城市类别检索寻找学校和班级交流伙伴。也可以在国际Epals网站根据教师班级的年龄特点和专题项目内容发布或寻找到世界各国校际班级交流需求简介(profile)并互相建立联系,从而有助于开展跨文化交流研究项目。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學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
协同文化探究学习。2004年我帮助韶关执信小学的游陆莲老师和她所教的学生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Bryson城市的EastSwainCounty中学的教师兼家长Sales,分别设计了平行文化探究学习项目:探究中国的春节(Spring Festival in China)和美国的圣诞节(Christmas in the United States)。根据2-3周时间进度发动班级和学生家庭参与WebQuest探究活动,从彼此文化的节日所处的季节、喜庆颜色、食物、儿童礼物差异、迎财神与圣诞老人形成对照、家庭成员活动等协作探究彼此关心的专题内容。以文本、图片、视频进行分享,其教学目标是获取与整合知识,双方参与探究学习的教师、学生或家长需要处理大量收集的信息并最终形成对这些信息的认识,通过拓展与提炼知识,深入分析“知识体”,学会迁移,并能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对知识的理解。
在线招募式跨文化学习。2005年春季,根据以色列中部城市Pitach-Tikva小学老师Marsha Goren发起的跨文化校际班级了解以色列的普林节(Purim)文化美食“哈曼的耳朵”(Hamans ears)的项目学习。该故事主要歌颂其犹太民族的英勇女子Esther,她在波斯国王面前毫不畏惧挺身而出挽救了她的人民。邪恶的重臣哈曼想处死波斯国内所有犹太人的阴谋没有得逞。结果哈曼的“耳朵”形状成为了犹太普林节的美食。这与中国早餐油条“油炸鬼”类似,因此我招募了浙江省宁波市鲍淑琴老师的班级参加了该项目的网络协作学习。因为文化平行线课例研究“哈曼的耳朵”与历史传奇人物岳飞抗金被秦桧所陷害而被江南一带流行烹饪油条——“油炸桧”“油炸鬼”有关。
基于即时通讯工具MSN的跨文化交流故事
在电子邮件和班级专题主页网站被教学广泛应用普及之后,BBS也被常用于教学专题的讨论,但是因其时效性不同步或容易出现评论留言灌水等现象,所以在教学中我也鼓励教师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课堂远程教学研讨。
比如在2003年深秋季节在万圣节即将到来之际,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Calgary)城市小学的Johnson老师和他所教的学生一起在MSN上发图片展示和谈论他们秋收的南瓜有望评上当地“本年度最大和最重的南瓜”,并打算将该南瓜制作成最大的南瓜灯。并说在制作过程中将该南瓜部分切割出来可用来烹饪晚餐。此时加拿大卡尔加里(Calgary)城市正好是周日的傍晚时分,加拿大的小学生基本都在家里与家人在一起准备晚餐。与此同时,我们韶关执信小学的学生意识到加拿大卡尔加里(Calgary)城市和我们有较大的时差,我们韶关学生已经是在周一上午而且上完了第一节课。当加拿大小学生通过MSN向我们韶关执信小学课堂上的学生问:你们中国小学生这么辛苦,周日不吃晚餐,一直在上课吗?韶关学生回答说我们这里是周一上午时间了!可是你们加拿大的卡尔加里(Calgary)城市仍然生活在我们昨天晚上的时间里。这就是教育信息化推动的全球化语境下的对话,体现的是交流的时效性。
基于云计算嵌入式学习资源的分享与汇聚
在2010年之前,基于网站主页的音视频、动画图片文本等资源的使用主要靠先上传和后下载方能使用,而且学科专题网站交互学习界面的链接也显得错综复杂。2011年当我被邀请为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和外文学院设计开发在职中小学英语教师国培计划网络课程《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时,我自主设计培训课程时选用了美国社会化语音相册(VoiceThread)网站的嵌入技术和资源平台设计以及嵌入跨文化地道的英语资源作为课例。
因为随着云存储、网盘出现之后,也就是到了微软推出它的Office 2010版时,无论是PPT 2010版或HTML超文本标识语言编辑区,都可以插入网络视频和动画嵌入式代码,视频动画的分辨率大小也可以在嵌入之前做好自定义选择。嵌入代码的关键词“嵌入”其英文名称“embed”。这是目标学习资源深度融合到学习界面的形象比喻。许多教师在研修课程之时也觉得技术应用的便利性也体现在其术语理解起来生动有趣。资源嵌入代码既能按照学习者的学习步调进行个性化设计而建构理想的学习界面,其个性化精准学习路径和学习界面也可以焕然一新,而不是千人一面的统一学习界面。2013年11月当我被遴选为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库成员之后,在2014年我为华东师大开放教育学院设计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之媒体素养课《Voki平台的应用》。其中将Voki平台定制的动画在获取嵌入式代码之后,嵌入到Wikispace学习平台,流畅地实现了平台之间的资源流转。该媒体素养课程和另一门我设计开发的学科专业课程《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经过3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培训推广应用,被列入《上海市教委“十二五”共建共享课程》。
弗里德曼说世界从“特大号”发展到“大号”,靠的是航海技术撬动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进入全球化1.0时代。其主体是国家;当世界从“大号”转变成“中号”,靠的是航空技术撬动全球化进入2.0时代,其主体是公司的全球化。最后,当世界从“中号”变成“小号”,靠的是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撬动全球化进入3.0时代,其主体是个人,而且是各种肤色的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假如给我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動起来。”如果把信息技术看作是我所需的那根信息化杠杆的话,那么国际化就成为了我所需的那个支点了。因此,我的教育信息化实践故事就是应用信息技术杠杆,借助国际化的支点撬动了我与学生共同关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