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公共服务转型与变革
2018-09-12卢秋红
卢秋红
记 者:作为北京市政府支持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建设的高精尖中心之一,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在北京市和首都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发挥怎样的功能和作用?
余胜泉:高精尖创新中心服务于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高精尖”产业结构调整,是以教育科技创新为核心方向的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平台,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桥头堡。
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核心使命是推进互联网时代教育公共服务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基于大数据,用“互联网+”的思路助力教育深化综合改革,构建智能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支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中国教育梦实现。
我们汇聚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教育、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名教授和一流智力资源,并与全球范围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专家通力合作。积极推动基础教育从班级授课的标准化教育向线上线下融合的个性化、精准化、多样化适应性的教育体系转型,从实现配置公平、机会公平向实现获得公平转型,从政府单一教育供给向开放办学、多渠道多元教育供给转型,全面探索移动互联时代的创新教育业务形态和治理方案。在此基础上,探索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
记 者: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教育治理方式也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当前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彰显,它在助力变革北京市教育公共服务方式转型方面有哪些作用?
余胜泉: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公共服务模式主要是学校学位供给、学校课堂教学、校内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活动。在互联网和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市委、市教委提出要推进北京市的教育公共服务从数字化转型到智能化,逐步实现在线教师服务、在线课程服务、在线诊断服务和跨学校的互助服务,从而构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北京市教育公共服务新模式。
有了互联网、大数据以后,我们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的方式来尊重学生的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来推动在线教育服务,我们不仅有实体的教育服务,还有网上的虚拟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并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供给。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建立了一个大数据平台智慧学伴(Smart Learning Partner)。通过采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数据,形成学生的个人认知地图,根据每个学习者的需求,推荐他所需要的学习内容,如微课、在线专家和教师辅导,相应的学伴,综合素质报告,提供相应的综合实践指导和兴趣发展指导,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一个基本方向。
当前,北京教育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如:学龄人口剧增导致的学位紧张的问题;教育需求差异拉大,导致的多样化的教育供给问题;教育质量城乡、学校差异问题,导致择校的社会性难题;个性化教育服务无法兼顾的问题;减负问题:还存在很多无效的学习,课外辅导班繁多,有效学习时间不足;中考、高考开放学生选择的权利,但供学生选择的教育资源、服务还不丰富;教育信息化投入巨大,但老百姓的获得感不高;国际化大都市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问题等。由此,教育供给侧服务亟需转型升级,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用北京市教委李奕副主任的话来说,就是要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
具体落实在对教育领域原有供给、服务的改造和转型上,在培养方式、学段衔接、专业部署、课程设置、考试评价、就业指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众多领域,要努力调整改善原有教育供给中的僵化、单一、缺乏个性和吸引力、脱离学生实际、不尊重和保护学生爱好及成长的做法,实现育人减负的“降成本”、人才培养的“高效率”、评价考试的“扬长与补短”、创新人才培养的“产能提升”等。
只有教育的供给端实现转型升级了,有效的教育供给、精准的教育供给、创新的教育供给才能够真正解决“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问题。仅仅靠减少、降低和限制手段,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和需要的。
记 者:北京市近年来在教育公共服务模式转型上都做了哪些探索,效果如何?
余胜泉:2016年11月,我们先行在通州区试点北京市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2018年3月扩大试点,在通州、平谷、怀柔、房山、密云、延庆六区实施。
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实质是教师的现实服务与经验在虚拟网络中的共享,将学习需求的满足从以往的“机会均等”提升到了“直接获得”层面,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教师流动与服务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优化而产生的创新尝试,是实际获得价值取向下,实现为学生而流动、依靠学生而流动的新思维。它的基本特征是人岗不动、服务迁移、身份流转、服务与经验的共享。开放型辅导计划的价值体现在,一是最小化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成本,大幅降低常规流动与配置的代价,促使流动与人岗脱钩,将智力资源的服务迁移作为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二是破解年轻教师尤其是农村年轻教师的职业倦怠:“教师走网”穿越了组织边界,让教师能够接受不同群体的跳转,有效破解了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有效促进了教师的学习;三是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供给,解决了学生班级集体教学没有解决的个性化问题,让学生有直接的获得,是对学校教育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2016年、2017年我们进行了两轮试点,目前正在进行第三轮扩大到六个区县的试点。试点上线共有9427名教师完成线上辅导资质申报,覆盖北京市17个区(含燕山),面向通州、怀柔、密云、房山、延庆、平谷的初中,共50043名学生进行辅导。
从目前的数据上看,解决了学生12万多个问题,试点初步取得了成功,有效实现了教师智力资源的线上流转,为通州区等区县130多所学校初中学生提供了接触北京市各区优秀学科教师的机会,扩大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影响范围。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教育资源均衡。
第一,多种渠道帮助学生解决个性化的学科问题,部分学生已养成在线辅导习惯。通过对学生的诊断测评和在线辅导,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全市的优秀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在校外遇到的学习问题。通过在线辅导,促进了学生知识、兴趣的提升,改善了学习方法。此外,参与二轮试点1对1辅导的学生中有61.3%的学生同时参与了第一轮试点的1对1辅导,表明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在线辅导的行为习惯。
第二,推进优质教师智力资源的线上流转,提升骨干教师的影响力,促进优秀师资的均衡配置。在线辅导让各区教师与各校学生均建立了联系,各区骨干教师辐射了通州、房山等区130所学校的学生,根据学生课外的学习需求进行定向流动,有效实现了优秀教师智力资源的在线流转,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教育资源均衡。
第三,汇聚各学科的共性问题,后续为精准教学和学科教研提供支撑。通过对1对1辅导学生提问数据的整理分析,提炼出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学生提问知识点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挖掘出学生的学科共性问题,为后续精准教学和学科教研提供支撑。
第四,为家庭经济条件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平等接触优秀教学资源的机会,对于基础较弱学生学科成绩提升更加明显,实现精准的问题解决和学习提升。双师服务为经济基础和自身能力基础不同的学生提供了平等接触优秀教学资源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由于教育机会不均等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第五,通过个性化教育公共服务的探索,缓解高收费辅导班导致的社会分层加剧问题,有效增进家长的教育获得感。通过学生、家长问卷以及部分家长座谈活动了解到,“双师服务”两轮试点均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这一在线辅导形式作为学生课外学習的补充能够及时有效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问题,而且线上教师的辅导质量有保障,能够让学生学得更好,家长更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