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反思与展望

2018-09-12桑新民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

桑新民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推动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杠杆是教育信息化。如何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导向,则是难点和关键。因此,将基础教育信息化置于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进行深刻地反思和展望十分必要。

基础教育地位和价值的时代反思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一系列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取得了令世界瞩目和公认的成就。在此有必要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置身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反思其地位和价值。

教育系统承担的社会责任是通过对一代又一代人的培养来传承文明。育人的特点是长周期、慢效应,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系统不同于社会经济、政治系统,经济、政治系统一旦出现问题,会立刻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直接影响,造成社会的动荡甚至经济的崩溃。教育则不同,从小学到高中周期是12年,从本科到博士毕业至少9年,教育培养的人才要等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起这一代人的社会责任时,才能体现出来。正由于教育的周期长,教育系统发生的问题,潜伏期也长。

什么是基础教育?现在很多人一提基础教育,就认为是中小学教育,这种观念太窄了。其实基础教育是为人一生打基础的教育,因此,公众心目中的基础教育概念必须扩展:从时间上看,基础教育包括从胎教到高中阶段的全过程;从空间上看,基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方位。用这样一种广阔的视野来看待基础教育,就不难形成共识:父母是基础教育的第一任教师;社会生活是基础教育的广阔课堂,包括给孩子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都是基础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却又是最具影响力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对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进行反思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三大主题: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这三大主题的出发点不同、目标不同,发展的路径也不同,而且三者之间缺乏相互联系和整体协调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这已经和正在被各级教育决策管理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是在新时期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更是新阶段教育信息化必须认真思考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发人深省的“乔布斯之问”

近二十年教育信息化,尤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其中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不能脱离教育大系统的整体发展,孤立地搞教育信息化,尤其要避免单纯技术导向和技术市场对教育信息化的误导,这就必须牢牢把握教育信息化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导向。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成为工业文明向信息时代转变的重要技术杠杆,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生活方式。

这对教育发展既是严峻的时代挑战,又是冲破各种阻力和障碍,实现跳跃式发展的机遇。当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工业文明之“掘墓人”。工业革命拓展、替代了人的肢体和能量,解放了人的体力,但生产效率的迅速提高和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却使人的“脑力”不堪重负。为解决这一时代困惑,人类创造了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将处理信息的“大脑”外化,这是一场以解放人脑为目标的智力革命。

这场革命虽然方兴未艾,但却已经使几乎所有领域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令人遗憾的是,唯独在教育领域收效甚微。教育是为未来世界培养人才的,最应该也最需要具有超前性;然而,信息化这一时代潮流中,教育的变革却明显滞后于经济、政治、科技、军事等相关领域,这是一个令社会难以容忍的“二律背反”。

面对这样一个时代难题,置身其中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工作者似乎无动于衷,甚至显得麻木,而具有战略眼光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IT界大师们对此问题不仅敏感,而且焦虑。

在乔布斯去世前不久,有过一次与比尔.盖茨的对话,两位IT巨人一致认为,迄今为止计算机对学校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我们将此称之为“乔布斯之问”,这是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必须面对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近20年来,我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和投入不可谓不高、不大,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软硬件建设、师资培训都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果。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乔布斯之问”揭示了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传统学习方式在学校课堂中安然无恙,学校大量配置的数字化设备被用来使“黑板搬家”“教科书搬家”,与教师中心主义的课堂讲授一起构成了“人灌+机灌”,加剧了学习的异化和“非人化”,学校教育中像瘟疫一样流行的厌学之风并没有多少好转,而在学校和家庭中不断增加的“网络沉迷者”却惊显出“電子鸦片”的魔力……信息技术“双刃剑”的负面影响让教师和家长们怯步……难道信息化不适合教育吗?显然不是。

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进入学校的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根源在于技术决定论的教育改革思维,学习科学研究者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教育对计算机的期待和现实相差甚远,因为大部分教育软件都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观和机械灌输的教学模式。显然,要破解“乔布斯之问”这一时代难题,就必须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价值导向聚焦于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1]。

变革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的难点与攻坚战

学习活动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石,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加速度发展和知识的“爆炸”,人类的学习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致使心理学、社会学、脑科学乃至经济学等纷纷加入到研究学习的行列,从微观到宏观、从历史到现实,不断深化着人类对学习活动及其演变发展规律的认识……

反思传统的学习研究不难看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狭义地理解和运用学习概念,把学习窄化为文化知识的学习,致使对学习活动的研究局限于心理学、教育理论界,未能从更广阔的哲学和人类学层次上研究和揭示人类学习活动之特点与发展规律。

基于对人类学习活动的历史演进和学习概念发展的时代反思,1999年,我们尝试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综合与概括各领域对学习的研究成果,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学习方式”这一与生产方式相并列的历史哲学、教育哲学范畴,阐述了随着人类文化、学习之物质载体的变革,学习方式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变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对学习概念的狭义理解,从更广阔的哲学和人类学层次上研究和揭示人类学习活动之特点与发展规律[2]。

今天,学习方式的变革已成为信息时代各国教育系统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如何提高人类个体乃至整体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效益,使之与正在迅速降临的信息时代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相适应,已成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21世纪的教育不仅应该满足个体与社会的现实需求,而且应该能参与解决当前与未来困扰人类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培养出能适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代新人。这是教育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功能与地位的一次历史性提升,这也正是信息时代教育不同于以往教育系统和教育哲学的本质特征,其基础则是建立在学习方式变革过程中逐渐生长起来的学习新文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显然应当跳出以往技术本位技术市场导向的狭隘视野,以促进广大师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文化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在实践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信息时代学习新文化的生成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坎坷的过程,因为在20世纪(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文化、教育土壤中,不可能直接生长出21世纪(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和教育体系。当前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新环境,正在孕育出新一代教师和学生,但却受到各种现行观念、政策、体制的阻碍和束缚。为了寻找、选择阻力和代价较少的前进道路,必须创建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哲学,以及相应的教育改革发展模式:让新一代教师、学生和教育领导、管理者在不断创新的学习环境中互动生长,并使这些转化为可重用的学习资源,这样才能使学习文化和教育系统的创新发展进入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十多年来,我们团队紧紧围绕学习方式变革这一时代主题,将当代世界前沿的学习科学新成果、新理念、新方法,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新工具、新设施、新环境、新资源整合在一起,努力在理论和实践的内在结合上领略和诠释学习方式变革的一系列难题。我们先后提出了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互动生成学习论[3];提出了“绿色学习”(G—learning)的理念和目标导向[4];提出了“五项学习技能整体结构模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考试创新模型”[5];又将这些研究成果整合到“太极学堂”的课程教学创新探索中[6],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校课程教学信息化整体创新系统工程模型。

核心是学习创作化。这里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包括领导的学习(决策、管理者的学习),教师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要使这三类人的学习都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中进入创造性学习的状态,首先是拓展视野,其次必须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超越现状,获得成效,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创新的过程。

要素之一是教师团队化。这里的教师是广义的教师。课程创新团队要有不同背景的人(学科专家、教学设计师、课程开发、管理、运维团队)。在教学中,学生加入到项目团队中,师生的绝对界限就打破了,能者为师。

要素之二是课程资源化。课程的概念变了,是网络世界里经过筛选整理、分类的开放资源。课程是一个生長的、活的、有生命的体系,不仅仅限于死的知识,资源是以课程为目标筛选、整理出来的,要有一个不断自我组织的生长结构。要学会用科研的方法来尽快搜集同类课程资源,建立资源服务器,边建边用、边改边创,用的过程就是筛选、内化、本地化的过程。

要素之三是教学艺术化。有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教学就不一样了,包括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走向艺术化,包含两方面:课程的表现形式是艺术化的,课程设计、开发,特别是老师的讲授、互动要有魅力;另一方面课程运行是艺术化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具有生命活力的生长过程,促进学生艺术化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是一种艺术,是充满乐趣和魅力的。

要素之四是评价多元化。要总结目前线上线下的多种新型评价模式,分析各种模式的选择性、匹配性、适用类型,什么样的课用什么样的评价模式是最适宜的?不能滥用,生搬硬套。我们提出的考试模型是其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要素之五是管理服务化。学习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服务,网络化管理的特点是去中心化、扁平化,突破传统集权的、行政的管理模式,转变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服务要全方位、智能化、个性化、推送式,也就是现在电子商务的营销模式,前提是大数据,如此才能走向科学化、精准化,这一定要有很高的信息化基础。

一个中心、五大要素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学校信息化综合改革的系统工程。这是以学习方式变革为突破口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模式[7]。

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时代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和难度在于:能否超越两百多年西方工业文明在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带来的严重异化,将学习者从课堂灌输知识的“流水线”上解放出来,在充满创造活力的学习新文化中彻底摆脱“标准件”之厄运。这是世界各国学校教育在信息时代面临的共同挑战和成功之道。

基金项目: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研究基金(全通教育)项目“网络课程与现实课堂双向生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16ZD107

猜你喜欢

信息时代信息化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