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面成为创新的动力
2018-09-12罗洁
罗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开启了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说,“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强调“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探索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同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年4月13日,教育部刚刚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有可能由于掌握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而扩大国家、民族、地区、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形成数字化鸿沟。“第一条数字化鸿沟”来自接触计算机的机会;“第二条数字化鸿沟”则来自于应用 ICT 工具的能力。因此,减少数字化技能的不平等,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产生着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倒逼教育信息化发展。进入2.0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且成为与教育共生、融合的整体,从更深的层面上改变了教育生态系统,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
当前,教育的信息化包含三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认识、信息思维、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还包括警惕互联网使用可能產生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成为互联网服务和数字媒体的批判消费者,成为信息时代和智能社会的主人。新加坡提出建设智能国家,甚至提出应该让10岁的孩子可以进行无人飞机设计的编程。
二是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从而,提高现实的教育质量。
三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在兴起的创客教室的建设将互联网、3D打印、虚拟现实VR以及增强现实AR结合在一起,搭建一个智能平台,为学生提供体验、探究和创造的空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当然还可能包括对未来学校的研究。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技术的开发水平,不断探索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不断消除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疑虑,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国际交流,都成为需要迫切研究的问题。虽然,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
也就是说,应用先进技术并不等于有先进的教育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式,OECD的报告指出:如果用21世纪的技术装进20世纪甚至以前的陈旧内容,那只会稀释教学的效果。这就说明,先进的技术必须与先进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产生作用。
因此,在中国曾经有一个讨论,到底是提“互联网+教育”还是提“教育+互联网”,我认为,两者都不能简单理解为把现在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放在互联网上。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新技术、新内容、新方法的结合。
我们的教师往往会有一种习惯性保护或者习惯性抵制,容易对自己最熟悉、掌握得最好、应用时间最长的方式或者内容,有一种习惯性保护。而对自己不太熟悉、掌握得不好的技术,有一种习惯性的抵制。在国外,有专家建议,信息技术的投入大约有一半应该用于教师培训。如果不用大量的经费培训教师,前面的钱等于白花。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养成,包括他们对信息的认识,对信息教育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以及包括信息道德,等等。这些信息素养如果不能提升,我们即使配备了许多硬件,往往也是一种摆设。
所以,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突破教师对传统教育技术的习惯性保护,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就成为关键,教师更应该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面成为创新的动力。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教育信息化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等)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形成的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将进一步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