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演进

2018-09-12卢秋红仲玉维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卢秋红 仲玉维

记 者:改革开放40年,从农远工程,到三通两平台,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教育发展改革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王珠珠:国家改革开放的40年正是中央电化教育馆应运而生和服务大局、不断发展的40年。在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中央电化教育馆于1978年成立。

在以广播电视为主要媒体的发展时期,中央电化教育馆积极推动了电教设备的引进、电教教材的开发和视听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应用;承担了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后并入国家开放大学)的筹办工作,为实施“小功率多布点”式的卫星广播电视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1世纪,中央电教馆认真研究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采用先进成熟技术,加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很多被教育部的决策所采纳。比如,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起到了加速学校数字化的进程,为后来的网络化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基础。

“十二五”以来,国家深入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标志的教育信息化,中央电化教育馆在其中推进了学校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示范引领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央电化教育馆在承担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任务中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该如何建如何用?在2011年还是一张白纸,只有一个方向——向“云”迁移。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与服务模式,探索了一条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省级以下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互联互通,共同服务于学校师生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教学应用的新途径;帮助学校师生通过实名制学习空间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创造性实践,为教育部形成《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及《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指南》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回顾40年来,在教育技术发展的各阶段中,中央电化教育馆都发挥了作为服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大局的先头部队的示范引领作用。

记 者:信息技术的革命作用凸显,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从国家层面有哪些战略布局?

王珠珠:信息技术的革命性作用日益凸显,即使是人们普遍认为革命性变化最慢的教育领域,这种革命也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可以预见,因应学习者从数字移民为主变为数字土著为主的改变,必将形成对教育教学方式改革的“倒逼”。教育领域与信息技术融合所产生的变化将越来越剧烈。

在工业革命时代,人们主要考虑的是物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在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时代,人们必须要从物质世界、人类世界和信息世界三者关系出发,去考虑问题和设计未来。人类在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中如何和谐相处、如何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赢得完满幸福的人生,这些都成为新的课题。如果说,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那么用什么方式、怎样育时代所需要的人,都必然发生深刻的变化。所以,做战略考量脱离了这些前提,将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末。

在信息社会的深刻变化之中,我认为四个学习特点将进一步凸显:一是交互性、二是协作性、三是泛在性、四是持续性。

交互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相对立,强调在启发、提问、交流中建构知识,交互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的成长需要是交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是必须形成个性化学习和多样化教学的时代源泉。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可能在交互中生成知识,这是信息时代交互教学的重要特征。协作式学习既包括合作学习又不限于合作学习。协作是不同学习者分工完成共同学习任务的模式。今天我们不仅是师生协作、生生协作,还有生机协作,人的智能与机器智能共同组成协作学习系统,共同完成人类社会发展任务,这些都是我们今天经常讲的人工智能的作用。泛在学习主要指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任何所需的学习资源,同时也就意味着学习不再只是向书本学习,还可以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场景中学习。持续地学习就是终身学习,就是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学习在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融通。

把这四个特点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的八大行动做成一个矩阵,可以看出相互的关系。这里不是在讲具体的技术和工程项目,而是在讨论一种趋势。

我很喜欢《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里的这段话:“加强教育信息化从研究到应用的系统部署、纵深推进,形成研究一代、示范一代、应用一代、普及一代的创新引领、压茬推进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依我看,目前对于教育应用来说,强人工智能和复杂系统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是研究的一代,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化教育教学是试点的一代,而基于宽带、移动网络的个性化和个别化学习是应用的一代,基于网络多媒体的教育教学是普及的一代。教育部通过《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已经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态势与教育教学、教育改革融合进行了系统部署,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使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这也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记 者: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的发展,在教育治理方面会给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越来越多的技术支撑。当前信息技术在助力教育治理方面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

王珠珠:近年来,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一些系统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学籍系统基础上开发的贫困生资助系统、精准扶贫系统,做到了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假。我在贵州调研时,听当地同志们讲,教育管理信息化做到了与公安等系统的联动,还有学生跨省转学。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为政府和老百姓办了大事。

但是,从教育管理到教育治理,并不是开发一些系统就可以解决问题的。谈到教育治理,它与教育管理最大的区别是不能再以“长官意志”来管理“臣民”,而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找到共赢的方法和路径。因此,利用数据提高决策水平和服务能力(我认为这两个是治理中最重要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机遇是可以更快速、准确地分析和呈现数据结果,帮助决策者及时和果断地做出决策,而挑战目前却是多方面的。一是数据的来源。数据如何取得、存储在什么地方、何时何地进行分析并呈现?目前,技术上也有一些探索,像区块键等,但还处于研究和小范围试用。二是数据的科学性。由于数据难以集中或数据量不足,数据分析,特别是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其科学性还不够好。比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品德、学业、藝术、身体健康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一些系统尝试用各方举证的方法获得数据,但这种方法对各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分析不足,从数据关系中难以找到“综合评价”的效果,还处于罗列各因素情况的状态和水平。三是数据的安全性。数据是所有者个人的“财产”,目前已经有相关法律的保护。教育界的数据因学生中有大量未成年人,在处理数据开放与共享中要更多一层考虑。所以在数据的获得、存储、分析和呈现全过程都要谨慎行事。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认为教育治理中数据的管理与共享技术面临的挑战更多更大,需要加紧攻关。我相信这些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得到较好的解决。但绝不是技术取代人的决策和服务,而是人机互动式的决策与服务。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人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水准提高,才能保障人类在技术发展中真正获益,而不出现大的失误。所以,利用新技术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归根到底是受人的水平和技术的水平双重、双向制约的。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