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09-12杨莹
■杨莹
7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 《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这份报告指出,目前休闲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地域和城乡差异巨大,休闲时间不均衡、不充分;到2020年,健康产业的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
国人休闲时间不充分、不均衡、不自由
据中央电视台、国家统计局等联合发起的 “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除去工作和睡觉,2017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为2.27小时,较三年前 (2.55小时)有所减少;其中,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居民每天休闲时间更少,分别是1.94、2.04、2.14和2.25小时。相比而言,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国民每天平均休闲时间约为5小时,为中国人的两倍。
除了休闲时间不充分之外,由于带薪休假制度尚未全面落实,我国居民休闲时间也不均衡、不自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对全国2552名在业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表示 “没有带薪年休假”,4.1%“有带薪年休假,但不能休”,18.8%“有带薪年休假,可以休,但不能自己安排”,而“有带薪年休假,可以休,且可自主安排”的仅占31.3%。由于带薪年休假制度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人们休假和出游的时间高度集中于法定节假日,尤其是 “十一”等长假期。以2016年为例,29天的节假日中,全国接待游客量约占全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次的32%,旅游收入约占全年旅游收入的40%。根据王琪延等人的调查研究,北京市居民有业群体周休制度、法定节假日制度、带薪休假制度完全落实率分别为79.2%、59.2%、62.9%,三类休假制度均能完全享受的群体仅占34.2%。
特殊群体休闲公共设施严重不足
我国休闲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不平衡不充分还体现在面向不同群体的设施和服务存在差距,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面向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的休闲设施和服务不足。
面向老人的休闲公共设施不足。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5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4亿人,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17.2%。老年人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和旺盛的休闲需求,然而,相应的休闲活动场所和设施却不足。近年来,不少城市频繁出现因老人跳广场舞而引发纠纷的现象。一方面,公园、广场、绿地少,特别是县市一级更少,小区内的公共休闲娱乐设施不足或失于维护,农村就更为缺乏;另一方面,适合老年人需要或为老人所专用的公共休闲娱乐设施稀缺。人数不断增加、休闲需求高涨的老年群体,却没有适合的休闲空间,已成为各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残疾人的休闲需求尚未得到重视。尽管2008年颁布的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但是现实中,残疾人在出行以及参与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旅游活动中仍然普遍存在各种不便。即使是在城市,很多城市道路的盲道、人行道交通信号、公共建筑的升降梯以及残疾人厕位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维护情况都欠佳,可供残疾人使用的体育、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很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 《7~15岁残疾青少年发展状况与需求研究报告》显示,残疾青少年的休闲娱乐多局限于家中,以看电影电视 (64.9%)、一个人发呆 (38.9%)和上网 (20.6%)为主,体育运动(6.9%)、看演出 (2.4%)、旅游(2.3%)、参观展览和博物馆 (1.3%)等户外活动参与率低。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城镇残疾人社区文化、体育休闲活动的参与率不足11%。
留守儿童的休闲、文化生活尚未受到重视。伴随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特定时代下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由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的亲戚抚养长大,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由于农村文化和体育等基础设施缺乏,课余生活单调,尤其是暑假期间,留守儿童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却缺乏相应的文化、娱乐和休闲设施和服务来满足其需求。很多地方没有图书馆和体育设施,却有不少电子游戏室、录像厅、网吧等,加之缺少监管,导致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单调甚至低俗,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会形成一定的社会隐患。
旅游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最具潜力投资领域之一
绿皮书指出,近年来,围绕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各类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文化领域的投资,既有公共与私人部门共同推动的文创产业投入,也包括文化扶边扶贫以及PPP、文化产业基金等多种形式。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基金只数和募集规模呈现总体上涨趋势,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已破千亿元。201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民生投资集团合作设立20亿元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海南设立第一只省级政府参股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省财政部门从省创投引导基金预算中安排出资5000万元,吸引社会资本3亿元,合作设立规模为3.5亿元的海南省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将资金的60%以上投向游戏、动漫、影视制作、体育等产业。
旅游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最具潜力的投资领域之一。2015年,全国旅游直接投资突破万亿元,2016年达到12997亿元,同比增长29.03% (高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0个百分点),2017年超过1.5万亿元。旅游地产、旅游特色小镇、在线旅游、自驾车与房车营地、民宿、旅游演艺等诸多细分行业吸引了各路资本。各地也加大力度吸引旅游投资。例如,2017年,河北省重点推进100个旅游综合体、旅游新业态、旅游小镇、休闲度假项目,确保年内完成旅游项目投资800亿元以上;安徽省推出旅游转型升级项目工程包,全年计划完成投资2000亿元;江西省面向港澳推出总投资额超千亿元旅游招商项目;重庆签约43个旅游项目,投资超1700亿元;青海省计划三年投资3000亿元于旅游;2017年有36个旅游项目落地武汉,总规模超千亿元。
近几年,体育行业也吸引了大量的资本。一方面,随着 “互联网+体育”概念的走热,大量资金进入体育行业,发展线上业务;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体育行业是消费升级的热点,开始投资体育培训、场馆建设等。除了各类健身休闲服务外,体育装备、饮食、康复、赛事组织、传媒等也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体育与饮食、生活、时尚、旅游、文化等领域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广泛。
居民休闲意识需普及
近年来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健推进,传统文化休闲产业平稳发展,新兴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文化休闲产业处于有利的发展环境。第一,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休闲类消费、体验式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得到改善,休闲体验得到提升。第三,休闲意识逐渐普及。休闲进入国民生活,活动内容越发丰富,空间不断延展,时间凸显个性化。第三,国家、社会资金大力支持。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都超过10.0%,201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770.69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0.41%。文化休闲产业引起多方资本关注,其中民营资本非常活跃。
文化休闲产业蓬勃发展。首先,市场主体壮大,企业活力释放。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万亿元。社会资本对行业内资源整合的促进了文化休闲产业调整、资源配置,实现产业运行更有效率,企业运营更有活力。其次,公共文化服务稳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在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推动下得到进一步落实,居民对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公共文化休闲设施和场所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第三,传统文化休闲业平稳发展。电影市场在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中不断挖掘需求;综艺市场竞争激烈,节目数量井喷;图书出版稳定增长,期刊和报纸出版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第四,新兴文化休闲产业发方兴未艾,“互联网+”在引领文化、休闲、娱乐等文化服务消费。
产业未来值得期待。本土文化休闲深度挖掘表现出文化自信,提升对外影响力;文化休闲产业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满足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市场监管尚需顺应形势,加强制度设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文化市场监管体制,建立执法协作机制。
提高休闲质量尚需时日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迈入新时代,提升幸福感已成为政府决策关注的焦点。居民休闲意识的提升,休闲愈来愈成为衡量生活质量高低的关键因子。
生活质量逐步上升,休闲时间反被压缩。以居民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两个指标衡量居民生活质量,根据调查数据的研究:“十二五”以来,居民生活质量逐年提升。但是国民收入提升的同时,工作时间的相应延长压缩了休闲时间。
休闲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因子。本报告通过对城乡居民分别构建计量经济模型考察休闲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休闲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显著,且休闲因素的影响程度高于收入因素。中国显著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均存在较大差距,从而导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休闲和幸福感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
本报告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第一,休闲已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变量,且对居民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的提升作用大于收入因素。第二,居民休闲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