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
2018-09-12吴金城
◆吴金城 / 文
一、 整合上海优势资源,进行产业聚焦,使上海资源配置的效率最大化
上海这片土地非常适合创业。上海科技型中小型企业非常多,也非常活跃,上海支持创新创业的产业基金同样活跃,创业基金的总量、数量都位居全国首列。同时,上海的创业基金也有质量。如上海交通大学在临港推进的“五朵金花”创业项目,其科研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都达到了科技的前沿,为上海的科创工作做出了贡献。因此,建议后续类似的研讨会,增加一些活跃的产业基金的机构代表,让产学研政和产业基金机构协同,为上海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创活动提供更良好的土壤。
上海“四大品牌”建设是李强书记为落实中央高质量发展精神的主要抓手。在推进“上海四大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上海市经信委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首先要考虑资源和效率的关系,如何整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这也是政府机关、大学、协会学会等资源整合机构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资源整合的核心理念是“资源不一定为我所有,但可以为我所用”。从资源配置和效率的角度看,上海交大的“五朵金花”项目在紫竹园区效率会更高些。因此,部门之间要打破围墙和藩篱,平衡短期和长期效益之间的关系,让资源整合的效率最优化,使效益达到最佳。
前段时间,周其仁教授讲了一个观点:下一波民营企业的爆发将出现在科技企业中。从科技型创新驱动的基因来讲,新一波民营企业的诞生是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呈现与科研机构联系紧密、距离不远、集群式发展的特性。上海在这方面具有优势,但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心理准备和耐得住寂寞的精神,等待小企业成长。阿里巴巴二十年前也是一家小公司。
没有一家公司能把十个行业都做好,上海也不可能“样样好”。全国47%的机器人都在上海,宝山、嘉定、浦东、金山、松江等各个区都有,但没有形成集中优势,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因此,上海品牌要打响,资源就要聚集,要集中优势,产业聚焦,实现上海资源和效率配置的最大化。
二、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
(一)“上海制造”提出的背景
习总书记2016年3月份会见上海代表团时提出,要不断提升上海实体经济的整体水平;在2017年时提出,要巩固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防止产业脱实向虚。
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就是要防止虚拟经济占GDP的比重过高,防止经济泡沫的出现;提升上海实体经济的水平要培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中国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到2025年,将争取进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迈入制造强国的中等水平;到2049年建国一百周年时,争取进入制造强国的前列。世界银行认为,上海制造业应占GDP35%以上。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质量是关键。李强书记提出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包括打响“上海制造”品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上海制造”的新内涵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牢固树立“上海制造”再出发战略,赋予“上海制造”新的内涵。“上海制造”既要拥有“核心技术”,还要掌握制造的“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引领业态模式创新的新内涵,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以前有一种观点:把制造全部转移到上海周边地区,将研发和营销环节留在上海。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研发与制造分不开。如果把制造的全部环节转移出去,研发和营销有可能也会一起转移出去。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一定要把制造的“核心环节”留在上海,把制造的其他环节转移到上海周边地区,形成更好的产业融合优势。上海制造不仅要抓住制造的“核心环节”,还要抓住制造的“自主品牌”这一立足根本来提高工业附加值率。
(三)“上海制造”的总目标
“上海制造”的总目标是“建设卓越全球制造基地”。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可以为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坚实基础。上海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之一,掌握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左右。初步建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力打造2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集群面向长三角核心配套率达到60%以上。初步建成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制造品牌数量持续增加,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彰显“上海制造”品牌美誉度。
三、“上海制造”三年行动计划
牢固树立“上海制造”再出发的战略思维,把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为建设“五个中心”奠定坚实基础,着力实施“四名六创”专项行动。主要目标是让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发展重点是超前布局未来前沿产业,尤其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空天海洋等,实施一批基础前沿工程,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动汽车、船舶、钢铁、化工、都市等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首先要做到“四名六创”。
四、聚焦“四名”
“四名”是名品、名企、名家、名园。
1.名品打造:推进150项消费品改善供给,聚焦护理、日化用品、时尚服饰、绿色食品、工艺美术等消费领域。推进100项智能产品迭代升级: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健康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兴领域。推进150项高端装备自主突破:聚焦民用航空、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装备、智慧能源装备、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战略领域。推进100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聚焦高温超导、石墨烯、高性能纤维等前沿领域。
2.名企培育:未来三年,上海将形成世界一流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三层梯队,要培养3家左右的世界500强企业,形成8~10家“独角兽”企业,培育200家在某些细分市场排名前三的“隐形冠军”企业。
3.名家汇聚:打造卓越科学家、企业家、能工巧匠三支队伍。上海在未来三年要有一批卓越科学家引领的创新人才队伍;培育卓越企业家运营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着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探索首席信息官和首席质量官制度;造就精工巧匠支撑的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一批专业水平一流的“上海工程师”和技艺精湛的“上海师傅”。深圳有4个90%:90%的科研人才在企业;90% 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的发明专利在企业;90%的研发资金在企业。上海要平衡这4个90%,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
4.名园塑造:在科创园区建设方面,上海未来将形成5个左右的世界级品牌园区,有力支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创建特色产业基地,引导区域加强差异化产业定位,支持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突破科创制度上的“最后一公里”与部门间的藩篱,使“产学研”落地生根,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加速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深度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及全球创新团队,加强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强化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支撑,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
五、“六创”提质
“六创提质”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创新、质量创新、融合创新、集群创新、绿色创新六个方面。
1.技术创新:(1)超前布局前沿科技领域,组织实施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和空天海洋等基础前沿工程,以上海首次获批的国家级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两个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项目为契机,加强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加强高端芯片等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民营企业创新实力,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外资企业创新溢出能力,支持外资企业运用研发资源及全球创新网络,激发国有企业创新动力。重点支持国有企业围绕国家战略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央企参与科创中心建设,增加顶级人才的引进等。(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进智能化、高端化、集群化、服务化、精品化、绿色化改造提升,推动传统制造业迸发新活力。既要技改硬件,也要技改软件。
2.品牌创新:(1)振兴经典品牌:支持经典品牌赋予品牌新内涵。(2)培育新锐品牌:创新供给,加大新锐品牌的国际化。(3)提升优质品牌,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推动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提升一批品质认可度高、市场影响力大的优质品牌。
3.质量创新:质量创新包括三个方面:引领质量的创新、实现过程质量的创新、结果质量的创新。一方面,要以质量为核心基础,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树立“上海制造”全面质量标杆地位;另一方面,要加快标准升级提档,以高于国际、地标为导向,推出一批制造领域的“上海品质”认证产品和领跑标准。
4.融合创新:(1)推动“制造+服务”,不断增强制造与服务协同能力,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2)推动“制造+设计”,将设计融入制造业全流程、全价值链,培育设计标杆企业,打造全国工业设计高地。(3)推动“制造+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十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构筑制造业新生态。(4)推动“制造+AI”,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提升智能化水平。(5)推动军民深度融合,结合创智专项行动,实施军民融合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扩大军民融合产业开放合作。
5.集群创新:协同推动“集群长三角”建设。长三角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区,从经济总量上看,长三角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区。上海应推动“集群长三角”建设,加强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链扩链、补链、强链;建立“基地+基金+机制”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共建模式,共建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组建长三角产业合作基金,建立产业合作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产业园区集群集约发展,加强园区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推动园区产业集群化升级和资源集约化提效,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6.绿色创新:上海制造业要持续发展,首先要推进绿色发展。在节能环保方面,上海执行的绿色标准比欧盟要严格。上海要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大力推进绿色创新,为子孙后代造福,大力开展绿色园区及绿色供应链建设;优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制造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打造一批绿色示范产品、工厂、园区及示范供应链,创建一批低污染、低排放、低碳领跑者。
六、营造“上海制造”新环境
从制度性交易成本、集成成本、综合成本方面来看,上海有很多优势,营造“上海制造”新环境是可行的。营造“上海制造”新环境,要降低企业的成本;要深化产业,扩大开放;扩大制度有效供给,强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企业精准服务;推进产融深度融合;加快产业人才集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强化组织机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