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创新创业基础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为例

2018-09-12黄广君庞湘萍

山东化工 2018年16期
关键词:应用型广西职业

黄广君, 庞湘萍

(南宁学院机电与质量技术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对推动经济社会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驱动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型技术大学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化应用技术大学教学改革,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基础,不仅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更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创新创业必须建立在育成学生的个人能力之上,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1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人才与社会的无缝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迎接挑战,最根本的是创新”。为了加强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的紧密结合,搭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南宁学院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勇于开拓、大胆创新。2014年2月,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南宁学院合作办学,将其直属的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整体搬迁至南宁学院,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启了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上的深度合作。2015年南宁学院成功申报质量管理工程本科,现有两届学生236名。同时双方合作建立了质量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东盟质量人才培训基地,共同培育广西质量管理工程领域人才,为广西十三五质量强桂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质量人才协同育人平台机制建立后,人才培养机制全面实现创新,同时,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崭新的平台。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学院利用“政府-学校-行业”三方共建的特点,实现资源共享、联动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为创新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注入了崭新的活力。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为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25位具有博士学历或高级职称的质检专家加入了专业教师队伍,同时向平台支持了100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经费。南宁学院与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的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广西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设立为产学研合作基地、教学实习基地。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听、在黑板上看如何进行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而且可以利用广西质监局直属的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广西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等技术机构的仪器设备动手检,从而实现了从课桌到质检台零距离,从学校到工作一线无缝对接[1]。

2 创新专业课程结构模式,强化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

专业能力作为学生个人能力中的硬指标,直接关乎学生的就业创业。没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为基础,学生的创新创业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无法面对真实市场的考验。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在开设一年以来,为了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能力基础,并且将专业能力运用于创新创业,在专业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明确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创新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重要内容。

质量人才分布在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技术岗位,既要有很强的从事质量管理和质量工程技术的能力,还需具备较为宽泛的专业技术知识,对质量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需求。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的跨学科专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借鉴,尤其在应用型质量人才培养方面,迫切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以满足区域经济对创新型质量技术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职业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递进”式提升。一是行业感知环节,设置行业基础课程。二是专业体验环节,设置工学交替课程。让学生体验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评价自身的职业能力现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明确专业方向。三是职业定位环节,设置定岗实习课程,学生根据职业生涯设计设置,开始就业前的顶岗实践,明确专业方向,完成职业定位,形成就业所需的各种能力,为将来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充分考察区域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加强与企业、行业、政府以及教育专家的广泛交流。通过市场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对岗位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整合,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将质量管理岗位能力分解为专业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四个层次,贯穿职业素养于整个教学过程。实施质量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1+4” 能力结构模式,即:质量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机械产品检测能力、机电产品测试和电器产品检测能力、食品检验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3 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打牢专业技术技能基础

课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充分考虑胜任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直接反映职业岗位或职业角色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

依托学院已有的机械、电气、食品等专业的技术基础,以产品质量检验为主线,重点建设质量技术基础、应用、综合实践3个课程模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建成学院公共精品专业基础课,实现专业群资源共享。《质量统计技术》、《质量检验技术》、《标准化工程》、《计量技术》、《质量认证》、《质量安全》等建设成行业特色精品课程,实现校企共享。建立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各课程模块教材库,教学信息资源库。依据对产业未来发展的预测,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 目前,在广西质检局和中国计量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和指导下,已启动《应用型质量技术立体化教材》编写工作。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以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为主线,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开发为切入口,大力推进项目导向的课程改革。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改革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模拟的生产装置、多媒体、仿真设备模型、实物等融为一体,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实施“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引入慕课、微课,提升教学效果;实施项目教学法、分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创新创业储备思维能量。除常规课程外,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领域延伸、拓展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选择。通过专业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积累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

4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锻炼职业和岗位技能、实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凸显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结合质量专业特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是组建虚拟检测教学仿真实训中心。采用成熟的虚拟仪器技术开发,在虚拟仿真平台基础上开发实践科目,构建基于传感器的半实物仿真平台。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手段,将检测、计量等相关课程教学实践环节中涉及的实验、实践科目真实再现,学生在虚拟环境下完成各种实习科目,并开发创新基于虚拟平台的实践项目,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是组建质量工程综合实训中心。搭建一个集综合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开放性实验中心,帮助学生学习与实践产品质量控制技术、数字化测量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成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机械创新设计、电子创新设计团队,全程训练与提升专业实践技能。

三是组建食品创业园。成立食品创新研发团队,创新创业团队由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高年级学生组成,团队成员在具备扎实和系统的营养学知识,考取公共营养师的职业资格的基础上,面向全校市场开展蛋糕、面包、冷饮等产品生产经营活动。利用教师自身的技术优势带领学生指导个体工商户开展生产,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知名度。

四是广泛深入行业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直属的广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西计量检测研究院、广西标准技术研究院、广西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提供的实践教学平台。定期派学生参与行业实践工作,同时鼓励并协助学生进入区内知名企业实习。 聘请质检系统专家进校讲座、上课、指导毕业设计,使学生尽早了解行业、熟悉行业、融入行业、跟踪行业前沿领域,成为就业有本领、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后劲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5 结束语

南宁学院与广西质监局合作办学22年多来,合力打造“质量技术监督工程专业群”,培养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层次的质量人才。填补了西南片区大专以上层面的应用型质量专业人才培养的空白,适应广西从质量兴桂迈向质量强桂战略转型对质量人才的需要。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建设将以质量人才培养为牵引,协同广西质监系统相关单位、广西区内龙头企业、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及南宁学院已建立的东盟质量人才培训基地、质量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等政、校、企平台,建立一套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利益共享的创新型质量人才培养机制,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应用型广西职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职业写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我爱的职业
广西尼的呀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