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水池工程水泥土防渗墙试验及施工综述
2018-09-12赵晋
赵 晋
(山西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1 概述
水泥土防渗墙,是使用深层搅拌机械,将地基深处的土体与注入的水泥浆强制搅拌,形成一定厚度的水泥体,使地基满足一定强度和截渗性能。利用土颗粒表面以及颗粒间水泥水化反应生成物,来填充土、封闭颗粒间的孔隙,达到防渗的目的。
汾河太原段综合治理三期工程(水利工程部分)1号蓄水池工程,施工七标水泥土防渗墙,北起祥云桥下游500 m,南到小店桥下游2.0 km。东岸轴线长度约6.988 km,西岸轴线长度约6.335 km,最大孔深24.0 m,合同工程量169 151.00 m2。工程区地处太原—晋中断陷盆地北端,地貌单元属汾河洪冲积平原区。目前地表处于相对稳定期,区域稳定性尚好。
根据设计要求,防渗墙主要指标:有效墙厚度不小于20 cm;渗透系数K≤A×10-6cm/s(1<A<10);水泥搅拌桩抗压强度要求不小于0.5 MPa。
为满足设计要求,前期进行了室内原材料检测及配合比设计,以确定水泥掺合量。现场试验验证了所选用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针对本工程地质条件的可行性,验证了施工技术参数的可靠性。主要施工参数:水泥掺入比、水泥浆的水灰比;搅喷次数;下沉速度、提升速度与水泥浆液注浆量的关系。
2 室内试验
2.1 原材料
水泥:一定比例的水泥和土均匀搅拌后,在土中水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新化合物的产生改变了土体原有结构,使之成为较高强度、低渗透性、整体性和水稳性好的水泥固化材料,试验所选用的P.O.42.5水泥理化性能检测结果符合《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2007)的标准要求,其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水泥理化性能试验结果表
土样:依据《土工试验规程》(SL 237-1999)要求,粒径小于5 mm的土,用比重瓶法进行土样比重试验,经试验所取土样比重为2.68。颗粒分析试验是测定干土中各种粒组所占土总质量的百分数,以明了颗粒大小分布情况,以供土的分类、判断土的工程性质及选料之用,采用筛析法(适用于粒径大于0.075 mm土样)和密度计法(适用于粒径小于0.075 mm土样)联合测定该土样颗粒大小,其颗分曲线见图1。
经试验得出该土样砂粒(2.0 mm≥d>0.075 mm)占84.7%,粉粒(0.075 mm≥d>0.005 mm)占13.9%,粘粒(d≤0.005mm)占1.4%,d为粒径,该土样砂粒占比大。
2.2 配合比设计
参考山西省前期类似工程,以水泥掺量分别为10%、12%、15%进行水泥土配合比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水泥掺量。要求其抗压强度大于0.5 MPa,配合
图1 土样颗分曲线
比用料单见表2。
表2 配合比用料单
按照设计配合比成型试件(外观尺寸150 mm×150 mm×150 mm,每组三块取平均值),在龄期为7 d和28 d时进行了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利用变水头法测定渗透系数,其结果见表3。
表3 强度及渗透系数结果表
从试验结果看,三种掺量下强度及渗透系数均可满足要求,考虑到本工程地连墙的主要功能是防渗,且地质主要成份为粉砂层,在施工中采用15%水泥掺量。
3 现场试验
3.1 施工设备
根据国内深层搅拌机械能力状况,并结合本工程地质条件和搅拌桩设计指标,拟选用三头深层搅拌桩机施工。试验设备主要技术参数见表4。
3.2 实施方案及流程
拟采用三轴桩机,二搅二喷的施工工艺,施工流程: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安装深层搅拌机,搬迁、就位,建造水泥浆制浆站,水泥浆拌制,输送水泥浆,下沉喷浆(进行一喷一搅,边喷浆边切土搅动拌合,按设计确定的提升速度进行提升,同时控制注浆量),二喷二搅,停止送浆,质量检查,关闭搅拌机,下一个搅拌桩(分序加密法),质量跟踪检验。
表4 SJB-III深层搅拌机械技术参数表
3.3 桩孔位布置
试验段按三幅试验桩联体形式布置,试验桩布置见图2。
图2 试验桩布置方式示意图(单位:cm)
3.4 施工参数的选择
3.4.1 水泥掺入比选择
经前期试验得知,水泥掺入比分别为10%、12%和15%,三种配合比均满足设计的防渗指标,保守采用15%水泥掺量。
3.4.2 水泥浆液的水灰比选择
水灰比设计为1∶1的浆液,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3.4.3 搅拌次数的选择
选用了三轴设备,采用二搅二喷的施工工艺。
3.4.4 下沉、提升速度的参数选择
下沉速度和提升速度,根据设备的出轴转速与浆液注入量控制。搅拌叶宽度为5.5 cm,提升或下沉搭接厚度按0.5 cm计算,搅拌叶的单转搅拌厚度为5 cm,理论上每分钟的提升或下沉速度可以达到215 cm,设备的提升或下沉能力每分钟为1.5 m,可以满足均匀搅拌目的。为保证施工质量,本工程采用提升和下沉速度分别为1.0 m和1.2 m。
3.4.5 注入浆量的参数选择
计算公式:单位干灰量=土体干密度×成墙面积×水泥掺入比
根据上式,计算单位延米需要注入地连墙的最小水泥使用量,再按1∶1的水灰比,计算出需要的水泥浆液最小总用量。下沉搅拌时注入量为总注入量的60%控制,提升搅拌按40%控制,分别计算出下沉、提升时每分钟的浆液最小控制注入量。
经过计算水泥掺入比为15%时的控制参数为:每延米搅拌桩最小总用浆量为106.9 L;下沉每分钟用浆量应大于或等于64.1 L;提升每分钟用浆量应大于或等于42.8 L。
4 施工质量控制
第一,施工场地要求平整,施工所测放的轴线经复核后,妥善保护,桩位布置与设计图误差不大于2cm。施工前必须做好施工机具准备工作,进行机械组装和试运转,注意起吊设备的平整度和导向架对地面的垂直度。搅拌轴的垂直度主要依靠桩机塔架的垂直度来控制,因此在开钻和钻进过程中,可以在塔架一定高度挂铅锤的办法量测塔架的垂直度。
第二,对搭接桩体,其搭接时间不超过12 h。否则,搭接长度不小于1.0 m。供浆、供水必须连续。一旦中断,将搅拌轴下沉至停供点以下0.5 m,待恢复供浆后再边搅拌边提升。当喷浆口提升到达设计桩顶时,停止提升,搅拌5~10 s,以保证桩头均匀密实。搅拌机喷浆提升的速度必须符合施工工艺的要求,如实记录搅拌机下沉和提升的时间和长度。深度记录误差不得大于50 mm,时间记录误差不得大于5 s。在搅拌压浆作业过程中,及时准确填写施工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