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
2018-09-12杨书新王吉源谢丽芳
杨书新,王吉源,谢丽芳
(江西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2010年,教育部推出《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鼓励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从课程体系、师资、制度和经费保障、校级基地建设等方面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如“五要素带动一循环”[1]、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等[2]。为贯彻落实相关精神和要求,江西理工大学提出了构建三个平台(课程教学平台、实践训练平台、课外活动平台)、深化四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考核方式改革、学籍及户口档案管理制度改革)、加强五项建设(管理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创新来自于实践,实践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工程创新能力[3]。因此,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吸收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我们探讨地方高校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模式。
一、地方高校院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现状
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策略主要是利用高校、政府、企业的资源,以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各级教育部门、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高校自身的努力下,很多高校建设了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并涌现了一批创新成果和一系列改革经验。尽管如此,实践环节与企业一线脱节的问题仍没得到完全解决,个性化人才培养难以实施[4]。相比部属高校而言,地方高校院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一)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
地方高校师资整体水平和硬件条件偏弱,产学研平台少,参与和主导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有限,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够丰富。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实践基地的创新创业训练效果受制约于时间短、企业效益等因素,合作程度不够深入,效果不明显。此外,学校没有充分重视二级学院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重要性,片面地依靠校级层面的科技园、创新创业园,实践平台数量不足,难以面向所有专业,覆盖面有限。这些原因造成了实践平台短缺,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能在实践平台上实习锻炼。
(二)师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步阶段,考核制度还不完善,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意愿不强,实际参与人数不多。张秀峰在对北京市31所高校的实证调查中,发现有接近40%的学生对创新创业兴趣不高,87%的学生选择求职而非创业作为自己的就业目标[5]。在实际的课外创新创业训练中,由于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加上指导学生获得的成绩在职称评定时的份量不够重,课外指导工作难以获得认可,所以老师参与指导的动力不足。
(三)大部分创新创业项目质量不高
在高校开展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双创实践活动中,二级学院缺乏有效的组织,提交的很多项目存在质量不高、与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技术简单,调研不充分。
二、建设目标和思路
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人才须具备开拓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不是相互分割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6]。为了更好推动二级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需要进一步理顺创新创业教育和其它教育之间的关系,理解其特征。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与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的目标指向具有一致性。OBE教育模式是一种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能力本位的思想[7]。在OBE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持续改进。从OBE的角度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产出”。利用基于OBE的能力产出评价模式有利于构建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培养各个专业领域突出的优秀人才,因此不能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割开,不能脱离社会需求和行业的发展,否则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化,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
从学科形态角度看,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表现层次多样性,有学者将其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型技术人才、应用型技术人才和技艺技能型人才[8]。在实践中,学生的专业兴趣方向、能力各异,因此,实践内容应尽可能满足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实际需求。此外,创新创业教育除了面向广大学生开放之外,还应面向社会,坚持开放性原则,吸纳政府、企业参与,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实现协同育人。总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应体现内容多样性、开放性、层次性、实践性等特点。
综上,作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一部分,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目标是构建一个方式多样化、多层次能力培养的开放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验区,与学校的双创实践平台衔接,有效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其总体思路是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全体学生,以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载体,基于OBE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技能实践,孕育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推力,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完善管理和激励制度。
三、院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
(一)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实践平台构建
工作室模式最早源自于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双师体系工作坊”,以项目为抓手,突出“做中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学习和交流的开放式实践环境。该教育模式在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活动再组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9]。通过工程实践,工作室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团队精神,锻炼专业动手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目的,形成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自然融合。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工作室模式根据功能的不同表现为竞赛引导式工作室、科研引导式工作室、服务引导式工作室[10]。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探索精神,信息工程学院借鉴工作室模式,在前期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推动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工作室建设,为每个工作室提供场地,建设“工作室+专业实验室”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其中工作室包括硕导工作室和创新工作室。以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硕导工作室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室,研究内容包括图像处理、网络社交数据分析、复杂网络动力学及保密通信、物联网信息系统安全等。综合考虑专业的覆盖面、专业特色、学生的受益面,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原则为“四个一”,即每一个专业至少建一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至少有一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至少配备一位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工作室和对外开放的专业实验室一起形成将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实际科研项目等实践内容融为一体的基于OBE的开放式实践平台(图1)。创新工作室主要由计算机创新、电信通信创新、光电创新三个子平台组成(图 2)。
图1 开放式实践平台
图2 创新工作室
平台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模拟项目、科研项目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都是以“项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社会需求,对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中学科竞赛主要指的是学院教师组织或参与指导的赛事,如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高校密码数学挑战赛、江西省大学生软件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新华三杯”全国大学生IT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竞赛等赛事,主要分为电子类、程序设计类、网络与安全类、软件作品类、创新创业实践类。创新创业项目指的是国家级、省级、学校资助的各级创新创业课题。
在图2中,电子信息创新工作室与智能硬件与物联网创新工作室的主要实践内容是电子产品制作、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开发、物联网技术应用。新一代移动通信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创新工作室的主要实践内容是3G/4G移动通信模块相关系统开发、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相关系统开发、无线通信系统中天线开发设计与性能改进,全同光电创新活动室的主要实践内容是光学 (光电)设计、激光器件的设计。医学图像处理工作室的主要实践内容是GPU高性能计算、数字医学图像水印技术、医学图像配准技术。Delta工作室与企桥工作室的主要实践内容是信息系统开发、移动APP开发。程序设计与编程创新工作室的主要实践内容是常见的各类算法及应用,为学生参加程序设计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进行编程思维训练、指导,如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信息安全大赛、密码数学挑战赛。信息安全工作室的主要实践内容是安全检测与渗透、恶意代码防止。金融大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室的主要实践内容是对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训练。
(二)运行机制
为有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级学院需要建立责任分工明确的管理组织,落实日常管理和工作推动方案,组织师生参与到各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与此同时,二级学院要想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还需推出一些配套支持和奖励政策,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
1.管理组织
学院成立一个由教学副院长牵头的院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管理团队,其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教学秘书的主要工作是沟通协调以及负责学科竞赛、创新工作室的考核。团委书记和学生创新协会主要负责对接校级和院级创新创业活动方案的落实,包括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创新创业活动的宣传、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等工作,鼓励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在老师的辅导帮助下开展创业项目的策划,积极参加国家、省级等各类别各层次的创业大赛。工作室的管理采取老师指导学生、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的阶梯型管理模式。
为培养更多同学对专业学习及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学院推出“科技活动月”、“IT文化节”、博士前沿讲座、“软件创新创业讲坛”、知名企业牵手大学校园等举措,邀请企业人员或有创业经历的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传授经验,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促进创新创业取得更好的成效,基于OBE理念,学院从目标、成果两方面对工作室进行考核,引导和督促教师、学生有计划、有方向地开展双创实践。
图3 管理组织结构
2.激励和保障机制
为让实践平台更高效地运行,除了《江西理工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标准》、教师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学绩效分认定标准等校级支持政策外,学院面向老师和学生制定院级奖励政策,支持和奖励学生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等,给予学科竞赛、工作室的负责人认定教学绩效分。
四、实践效果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探索,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工作室每年吸收了140人左右的学生,与赣州科睿特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合作,工作室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明显。学院每年获批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左右,其中创业训练和实践项目2~4项,获得各类专业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的达100多人次。2017年本科生在省级刊物以上发表论文11篇,获批软件著作权12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5位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承接了学校多个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和多项校外单位的技术开发项目。近两年学生毕业就创业的人数达5人,7个团队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实践平台以工作室和专业实验室为依托,以创新理念为引领,以“学习产出”为导向,将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科研项目等多种实践途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促进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二级学院的实践平台与校级实践平台形成了有效的衔接。学生在学院提供的实践平台中酝酿创意,继而可利用学校提供的大舞台进一步完善和实现好的创新创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