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8-09-12王明霞
王明霞
(海安县人民医院急诊病区,江苏 南通 226600)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与致死率[1]。目前,急诊护理路径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急救效果[2]。本文选取 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就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时间、致残率、致死率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随机选取于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就诊我院的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男28例,女24例;平均患病年龄(64.5±2.1)岁;发病到呼救平均时间(28.5±8.2)min。全部患者均排除心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性别、患病年龄及急救所需时间等临床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临床护理方法:给予对照组研究对象常规基础急救护理干预,主要护理措施如下:接收患者呼救信号后马上赶往现场,并保持患者的呼吸顺畅,快速的评估患者的疾病,处理完相应症状后快速送至医院。观察组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措施,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急诊护理路径图:组织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护士长、急诊预检护士、护士责任组长等人员成为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制订符合脑梗死急救患者特点的急救护理路径图,对急诊护理路径小组实施专门培训;②对脑梗死急救患者进行评估、分诊:医院接诊人员接到急救电话后应立即告知急诊护理路径小组携带完整急救的装备,尽快出救。急救患者转运入院后应首先对其的病情进行评估,确诊后需再次对评定,医护人员填写病情评估表,让急救患者可以先接受抢救措施后再挂号,为急救脑梗死患者开启绿色就医通道,无需任何付费货等待预约,在转运患者的同时应立即通知 CT 室准备进行头颅 CT 检查;③对急救脑梗死患者实施急诊急救措施:首先应判断患者能否进行溶栓治疗,与患者家属尽快进行沟通,迅速的完成影像学检查与生化检查。溶栓治疗后的24 h内应对患者的血压及神经功能进行严密的监测,定时查看是否出现出血的倾向,症状加重患者应立即安排进行急诊 CT检查,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1.3 评定标准:急救护理满意度评定标准为采取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所得分数越高则表示满意度越高。急救第一时间为出诊后到现场的救治时间,急救第二时间为由现场返回至急诊科并确诊结果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得的急救时间、致死率与致残率及护理满意评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 17.0来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数据使用(±s)来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使用率(%)来表示,并行χ2检验。其中P<0.05时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试验数据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经急诊护理后的急救第一时间、第二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致残率与致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对急救护理的满意度评分(91.82±1.96)明显高于对照组(72.15±2.18),两组试验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效果与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 论
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目前常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抢救,但急救效果一般。急诊护理路径是由临床医务人员按照某种疾病诊断及手术类型进行制订,能够为需急救患者提供高品质、高效率及低成本的急救护理服务,并可使脑梗死患者以科学、有效的护理路径方式来继续后续的治疗与护理,有助于患者疾病康复,保证了护理的质量,并降低了治疗费用,减轻了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3]。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经急诊护理后的急救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致残率与致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经急救护理后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P<0.05)。结果说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后的急救时间明显缩短,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急救效果,急救成功率较高,患者级家属对急救护理的满意度也有所提高,考虑原因为急救护理路径的程序化与标准化措施更完善,缩短了患者身体检查、疾病处理与转运等步骤的滞留时间,为急救患者取得了更多的治疗时间[4]。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的过程中可显著缩短患者进行的急救时间,迅速处理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高了急救效果,值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