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护航,中医药发展步入“快车道”
2018-09-12王丽莎
文/王丽莎
2016年12月25日,磕磕绊绊33载的《中医药法》终于出台。自2017年7月1日起该法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对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到今年7月1日,《中医药法》实施满一周年。在过去的一年里,在法律基础的保障之下,中医药行业踏上了特色化发展的“快车道”。
告别繁琐程序,打破制度藩篱
《中医药法》及其重要配套文件的实施,给中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首先,备案中医诊所增多。《中医药法》实施以来,各地中医诊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旬,全国备案中医诊所3500余家。这一变化得益于《中医药法》和《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符合条件的中医医师告别了繁琐审批,只需备案即可开办中医诊所,不仅快捷,而且条件更宽松。这种“放管服”式的管理模式,对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其次,中医类别医师增多。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曾让很多常年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望而却步。《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改“考试”为“专家现场评议考核”,打破了中医类别医师准入的制度藩篱,给中医人带来更多机遇。
再者,中药新药研发生产获得系列政策支持。为支持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国家已建成专门的中医药科研院所96个,拥有科研人员1.5万人;设立87个中药筛选、GLP和GCP临床研究中心;建成2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研究室;成立14个国家级中药科技产业基地。为鼓励医疗机构配置和使用中药制剂,2018年2月12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对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实施备案管理的公告》,进一步放宽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配置要求和环境。
开发市场蓝海,传统牵手现代
随着《中医药法》及各地中医药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医药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
中医药企业获得巨大发展空间。国家对中医药发展极其重视,明确了中医药的地位、作用以及中医药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为中医药行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指导及引领方向。在政策的持续助推下,中医药企业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医药服务贸易迎来了更加良性的生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也成为巨大的市场蓝海。
中医药健康服务开始与互联网+融合。随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互联网延伸医嘱等应用将走进更多的中医诊疗机构,“智慧药房”有望为患者提供全链条专业药事服务,便捷、共享、精准、智能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普及化指日可待。
法律充分落地至关重要
实施一年以来,《中医药法》已经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未来的日子,如何保障《中医药法》的精神得到落实,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创新中医药监管模式,还需加以探讨。
做好宣传普法工作是推进《中医药法》落地的重要一环。只有让相关部门和人员深刻理解法律内容,才能将《中医药法》规定的各项制度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依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医务工作者应当深入学习《中医药法》,提高学法、懂法、用法的自律性。
《中医药法》中关于政府财政拨款的规定能否尽快落地,对于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县级以上政府依法在财政上对中医院提供足够支持,让中医院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看好病、完善学科建设、发挥好中医特色上,中医院才能跟得上中医药事业的黄金发展期。
中成药制造业有待进一步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中成药产业增速仅为8.4%,远远落后于医药行业12.2%的平均增速。中成药制造业面临多重挑战,其中包括产业集中度偏低、大型的集约化的企业偏少;药品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不足、制造水平亟待提升。此外,如何用现代化设备做出和以前手工制作一样水准的药品,如何将老中医的经验技术传给新一代人等,也是众多中成药企业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应该明确中成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一定要依靠技术创新实现中成药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加速中成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