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矮哥不矮!(纪实文学)

2018-09-12牟泗亭

夜郎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养牛养猪养殖

◎ 牟泗亭

人们夸奖某人英武时,往往会说:“七尺男儿。”然而,如果一个人只有三尺之高,又如何形容其形象呢?

这是福泉市牛场镇双龙村的村民王华银,首先给人们带来的现实难题,且不说他奋斗人生所给人们带来的许多困惑,因为他毕竟是一名先天性侏儒症患者,从小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嘲讽,打工、创业也几经挫折,但三尺身躯的他从不向命运低头,不仅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养殖技术,还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邻,逐渐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更是主动放弃贫困户资格和低保待遇,不等、不靠、不要,依靠自己“粗短”的双手勤劳致富,用自己矮小的身躯扛起全家人的幸福,甚至全村人的希望,而有尊严的活着,活得比人们期待与想象的还要“高大”。也因此,2017年8月14日,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对王华银的“人生”给予了点赞:“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不仅自己通过劳动致富,还带动乡亲们一起勤劳致富,值得学习。”

8月31日,记者专访了王华银,聆听这个三尺男儿脚踏实地的故事。

最近的王华银总是坐立不安,不管站还是坐,他都坚持不了10分钟,因为双股骨严重坏死,要被切掉。可是,这伤筋动骨的大手术,还不是他焦虑的原因,来自牛圈的牛叫声更让他不安,猪圈里猪的饥饿之哼哼音,也让他感到力不从心——“我不要紧,不能让它们不吃。”

早上7点,刚把牛放出去,他照旧到地里割草。一进草丛就寻不到他的身影,只看到“狂草乱舞”,长了33年的人还不及野草疯长得快,至今身高只有1.2米。这便是王华银野草里的人生。对此,在几十年岁月里,福泉市牛场镇双龙村的人们也早已习以为常,对于身患先天性侏儒症的三尺男人,王华银也习惯了这种乱草中劳作的生活。

长不大的男人

三十多年前,因为王华银和弟弟王华军的相继诞生,茶园组王家原本还沉浸在添丁的喜悦中,但是几年后,随着俩兄弟的年岁增长,身高却不见增长。这急坏了王家人,也惹来了村民的风言风语:这孩子有病啊,咋就长不大呢?从此,俩兄弟成了十里八乡人尽皆知的“小矮人”。

“我是从小看着他‘长大’的,因为‘长不大’,他从来不好意思上街。”茶园组组长陈顺元说,因为一出门王华银就是人们的“焦点”,少不了别人奚落,闲言碎语也伤了他的自尊。“别人嘲笑,我很痛苦,但正是别人的伤害让我更加努力证明自己,以此缓解人们异样的眼光带来的压力。”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上天仍未眷顾王华银。1999年,初中毕业时,成绩优秀的他却辍学了。“我想上大学,可是家里穷,没钱读书。”辍学后又无路可走,他只好闯荡社会,可是,“童工”能去哪儿?能干什么,何况身残?

“赶转转场摆地摊,打火机、报纸、农药,什么好卖就卖什么。”他说,生活不易,虽然身矮,但四肢健全,头脑灵活,所以遭受白眼,也要忍,把别人的打击当作是对自我的鼓励。因此,摆地摊的经历不仅让王华银得到自我肯定,也让周围的人开始认识他。2002年,与他一起摆地摊的许华先也是残疾人,因为生意不好,生活艰难,王华银总是从自己微博的收入中挤出一部分钱给许华先买饭吃,这一“挤”就是5年时间。这种好善乐施的胸怀,也引起周边人的“共鸣”。

“他就是个子矮一点,但是人很善良乐观,很爱帮助人。”王华银的发小陈顺江说,有的人大无才,王华银是浓缩精华。渐渐地,“江湖上”没有再叫他“小矮人”了,反而“矮哥”的名号越叫越响,有点类似《水浒传》中宋江的传奇故事。

打不垮的男人

几年间,“矮哥”王华银赶转转场摆地摊在当地闯出了点名堂,他也开始有了“野心”:“2004年,家里东拼西凑,再加上自己走乡串镇摆地摊赚回的钱,一共17000元。我决定去福泉市发展,与人合伙开一家精品店。”

但是,没见过什么世面的王华银终究创业失败了,“因为没有经验,货物积压太多,最后亏损严重。”回到“一穷二白”原点的他又打起背包,带上积压的货物,回到最初的战场——赶乡场。

在乡村各个集市转来转去的王华银,在2006年得到一条“通天之路”:广州一位老板请他去当演员,月薪1500元。面对这“星光大道”,他拒绝了,却上演自己另一番“艺术人生”:“因为他是看中我残疾的外在,我不想成为供人取乐的玩偶。”

没有去表演“丑角”的王华银想做自己人生的主角,而开始在家里养鸡、养猪,因为基本没有养殖技术,又亏了钱。2007年,他到银行贷款3000元搞牛生意,只要哪里有牛卖,再远都去看,最远一次牵着牛走了60多公里——虽然走得满脚起泡,但是赚了两百块的差价,算是赢了一回,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因为家中的危房改造开销不小,不仅用完了老本,还欠下了外债。这次,他不得不远走他乡,谋求生路。“我去了浙江,因为残疾很多厂都不要我,在皮带厂、抛光厂工作过,但是身材的缺陷导致体力不支也难以勉强做工。后来在一个徽章厂做的时间比较久,手上灵巧的活路我做起来比较适合。”他说,在徽章厂长期加班,一坐就是12个小时,因此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背井离乡谋生的日子不好过,2010年他还是决定回家发展,重操牛生意的旧业。只是这次不是买卖牛赚取差价,而是自己养牛。

听说“矮哥”要养牛,村里炸开了锅:“他是癞蛤蟆打哈欠——好大口气。”“小矮人才长齐牛肚子,还没有牛高,怕是牛养你哦。”“政府扶持他,还不是拿那点钱打水漂。”

虽然“小矮人”变成“矮哥”已经多年,但是当地仍有一些村民对他“另眼相看”。“因为别人那些耻辱的话语,我曾经想过死,但是为了自己以后的生活,我一定要爬起来,要活出一个样子,活得有志气。”王华银认定了养牛,虽然不是件小事,不仅需要钱、场地,更需要养殖技术,虽然过去养鸡、养猪失败,正因为缺少技术——但是技术是可以学的——他本来就是一个从小就喜欢“瞎琢磨”的人,修手机、手表、电视他都会。

不吃低保的男人

“家里的土地都是用来种田种地,养殖是副业,可以转变传统思想,把养殖作为主业。”王华银以3头牛为“班底”开始再次创业,这次他不仅更加勤奋努力,也遇到了不少贵人相助。同村的刘永富搞养殖的时间最长,把养殖技术传授给王华银,助了他一臂之力,还有福泉市农工局组织的养殖培训班,以及“农村金融致富学校”培训,让王华银开阔了眼界。福泉市农工局补助5万元,帮他把圈舍修建起来,福泉农商行牛场信用社给他贷款数次,扩大养殖规模,如今他和他带动的村民养了100多头牛。

▲ 高速竞流(贵定) /柏时鸣 摄

在外打工的陈顺江回到家看到发小王华银的养殖做得风生水起,也有了养牛的想法。“他带我到市场上教我选牛,摸门路。”陈顺江说,自己决定留在家乡跟着“矮哥”创业,有希望,不后悔。目前,王华银带动了双龙村60多户、200多人养殖,号召外出打工者回家发展。他说:“我不喜欢贫困的包袱,我要和大家一起,甩掉贫困的重负。”有了这雄心后,“矮哥”胆子更大了,个人在银行贷款25万元,3年期还清。“光是去年养牛养猪就赚了10万,我又把钱投进去扩大养殖规模。”他说,“只要你拉我一把,我就努力往上爬。”

8月31日,记者采访王华银时,他抬起自己黝黑的脸庞回忆到:“光是割草、扛草都不知摔倒了多少次。我每次只能扛60斤,一般人一次可以扛160斤。有一次,我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摔倒在地里,痛得我哭了。”自从他生病以后,家里就像是“药铺”。他的妻子心智也有些不健全,只能做最简单的家务。就是这样一家7口人,3人是残疾,可是在2015年,王华银居然主动到村委会、镇政府提出了退出贫困对象名单,不享受低保。“我养牛、养猪,收入增加了,生活好了,不能再占便宜,不能再吃低保了。”

“矮哥”死也不当贫困户的事情传开了。“我们这些手脚利落的正常人还赖着贫困户的帽子不摘,说出来都打自己脸,不好意思。”一些“七尺男儿”也向“三尺男儿”看齐,主动放弃贫困指标,把精力投入到自力更生致富发展中。在王华银的带动下,今年3月,福泉市银富种养殖合作社成立了,村里14户返乡农民工和贫困户加入其中,养猪400多头,养牛100多头。双龙村村支书钟平祥说,合作社的猪肉卖价比一般市价都要高出一两元,因为养得好,原生态,牛肉都是销售到广东、浙江等地,不愁销路。也因为这些有关猪和牛的故事,贵州省委书记、省长孙志刚对王华银的“不屈人生”给予了点赞:“身残志坚,自强不息,不仅自己通过劳动致富,还带动乡亲们一起勤劳致富,值得学习。”

“现在合作社的贷款压力大,我也担心搞砸了,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向大家交待。”但是,王华银的心中还是盘算着到2020年,存栏生猪8000头,肉牛600头……还要利用脚下的土地发展乡村旅游,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背井离乡的人越来越少,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过上“生态美、百姓富”的小康生活。

猜你喜欢

养牛养猪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两头牛的命运
养牛伯脱贫纪事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母与子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欧盟出现养猪热
养牛屯里的“牛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