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道德
2018-09-11田兰
田兰
德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进入小学,孩子就要接受正式的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法治意识和道德品质。新课标一再强调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必须要与儿童生活实际相连,让儿童能够获得生活体验、认识和感悟。生活处处有德育的影子,因此,将生活看作是无形的课堂,教师引导小学生在生活中学道德,相比课堂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家庭生活中学道德
遵循儿童的生活实际是德育开展的基础,一味地用成人的标准和要求教育孩子,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只有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如家庭生活,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培育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将课堂所知通过生活的具体行动表现出来,真正落实“知行合一”,教育的目的才算是真正达成。例如,礼仪教育是德育的一部分,这一教育主要发生在人际交往的实际活动中,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其中,言谈举止、仪容表情等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教授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寻找礼仪的“身影”,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礼仪,培养良好的礼仪习惯,也就是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如,家里来客人,家长要教育孩子主动上前礼貌问好,用餐时注意孩子的用餐礼仪,交谈时注意孩子的交谈礼仪。抓住生活细节中孩子的礼仪表现,进行引导和纠正,从而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不断养成重礼节、讲礼貌的习惯,结合课堂德育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塑造学生良好的外在形象,提升道德素养,家校合力的德育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的塑造和提升,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助力。利用学校组织节点活动进行德育渗透,如母亲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我爱母亲”大型系列活动,其中“我为妈妈做件事”活动就是渗透了德育,让学生为自己的妈妈做一件事,有的学生帮妈妈买菜,有的做家务,有的给妈妈洗脚,还有的给妈妈表演节目,以此,让学生用实际行动感恩母亲、回报母亲,在看似平常的家庭生活中深化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素养。
二、学校生活中学道德
当前,不少校园文化打造得有声有色,营造了浓厚的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氛围。无论是名言警句,还是经典的人物故事,亦或是古典文化的精髓展现,在这些文化的背后蕴含了丰富的德育知识。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对比自己的言行,并学会自我纠正,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学生学道德的途径多种多样。如《道德与法治》课、《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班队会等固定课程,还有学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系列活动,其中德育渗透在学生主动践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也体现在学生积极参与每天的课程教学中,还体现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上,更体现在参加活动的具体表现上。学生的学校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生的道德培养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习,还需要从学校生活中受到启发,得到熏陶,获得精神洗礼,从而唤醒道德意识,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每周的升旗仪式,各种集会活动,主题月活动,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都是学校在着力挖掘德育资源,以此引导学生参与并从中体会感悟,凸显学生的个性,让德育自主化;班级开展读书活动,学生对书籍的爱护、有借有还等都是一种良好道德的孕育和培养;校广播站经常性播报好人好事,树立典型和榜样,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切实成为主人翁,保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帮助學生能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感恩父母与教师,感恩祖国与社会,建立与人交往的诚信理念,从而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三、社会生活实践中学道德
众所周知,德育效果的生成需要的是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联手合力教育,通过不断完善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德育新体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建设合力。学生除了学校、家庭的德育,还需要在社会中接受锻炼,并不断强化道德理念,培养自我健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如何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使其脱离“温室”,在社会大家庭中识别真伪、辨别是非、区分美丑,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合理利用时间,带领学生多参加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从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中,接受现实版的德育,其效果不言而喻。如学校组织学生做环保志愿者,带领学生上公园捡拾垃圾,一部分学生做义务宣传员,告知游客不乱扔垃圾、爱护花草树木、做文明市民,一部分学生分散到草坪处、水池边去捡垃圾,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深切体会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并纠正自己原来的不良行为,树立正确的公共道德观念,并从劝诫他人不良行为中获得教育,体验一种成就感。同时,借助各种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拓展了视野,还增长了知识,更陶冶了情操,道德素养在不断提升。
总之,生活即教育。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学校生活,抑或是社会生活,都有助于学生学道德、用道德,对小学生来说,家庭的德育至关重要,学校的德育如影随形,社会的德育深刻有力,学生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各种环境中,让德育的“教”引导践行具体的“学”,即所谓“以外辅内”“以内养外”,实现“内外兼修”,学生的道德素质才能不断提高,为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奠定了良好基础。
编辑 李烨艳